再次書寫:田野工作的新篇章
田野工作坊至今已行之有年,從起初的台大食養農創計畫,通過開設一門培訓式的課程,希望透過提升學員對社會現象觀察的能力,並且能夠如實地應用在日常生活,授課老師們設計了一連串的田野招式,毫不保留地傳授給有意參與的同學。時光荏苒,時至今日,田野工作坊有了更具系統性的教學模式。有賴開課多年的經驗累積,老師們依據每一次課程取得之回饋,用以修正田野教育的盲點,經過一次次的討論與調整,如今儼然已有撥雲見日之感,這樣的改變,從培訓課到密集課程的升級就可略知一二。
不僅如此,諸位師長在總結田野學習的各式疑難雜症後,透過匯聚成一本實用的工具書,即田野敲敲門。這本書將田野工作分成大心法,每個篇章都是反映走進田野現場會遇到的重要課題,雖然各個章節看似獨立,但實際上卻如一張綿密的網,緊緊的扣在一起。當然,老師們撰寫此書的目的,並非希望讀者依循書中看似「正確」的操作途徑,因為,田野本身本就沒有什麼是可以被我們完美預測的,儘管事先做了萬全的準備,哪怕是一個不完美的天氣,或是現地發生了甚麼突發狀況,極有可能毀去原本興致高昂的田野興致。因此,田野敲敲們的出版宗旨,是期盼學子在實踐田野時不畏首畏尾,需要瞻前顧後,但毋須如履薄冰,放膽接受來自外界的挑戰,才是田野工作的核心意義。
可能會有人質疑:「這不就是一門新瓶裝舊酒的課程嗎?」只能說,有這樣的想法,表示質疑者對於社會變遷的忽視。換言之,既然我們知曉社會變革是一件必然存在且必定會發生的事,我們就沒有理由將他視為理所當然。這就是為何田野工作總是能在任何時刻,都有它新鮮且獨特的一面顯。歷久彌新是田野的本質,更是促使我們如何了解是什麼在推動世界巨輪。那麼,我們是否該以自己之所見所聞,開啟屬於自己獨一無二的田野篇章,關於這點,本年度的田野工作坊做出同樣的回應,也就是一如既往的肯定答覆。但卻是在看似相同的學習軌跡,添加一些令人意想不到的新技法。
本次課程由地理系洪伯邑老師、創新設計學院黃書緯老師、社工系陳怡伃老師,以及在國發所擔任博士後研究員的何俊頤老師共同授課。此次的課程內容與去年稍有不同,增列檔案研究的運用與思辯,由俊頤老師講授檔案與田野之間的關係,以及如何運用檔案做出扎實的田野。雖然這次捨去田野倫理的討論,但不表示這個課題失去重要性,而是因為無處不是田野論理迸發的地點,它在實踐環節不斷地閃現。因此,老師們期盼倫理概念是能內化成同學們的學習反射,將學習時間提供給新穎的題材。
建構「習以不為常」:基本功、現場實作與過來人分享
扎穩田野馬步
雖然田野的樣貌是多變的,難以預料後續的每一個瞬間。但是,關於田野的基本梗概的搭建,也就是如何提升我們在田野的過程中,抓取來自四面八方的靈光,這件事情是重要的,我也將其稱為田野馬步。
那麼,有哪些方法或技能,是身為一位田野實踐者需要知悉的技巧呢?由觀察、提問、訪談與檔案等四大面向,組成本次課程講授的核心。首先是由伯邑老師講授的「觀察」。在這個環節裡,老師引出如何開啟場域,又如何搭配身體的感官,對於身處的環境做出更進一步的詮釋。如此概念的提點,為期盼同學們與田產生連結,其出發點是落在個人層次上,運用五感推疊而成的分析架構,描繪由己身發起的田野圖像。第二部分為書緯老師的「發問」。當我們有了觀察的基礎,知曉如何觀察和要觀察什麼,針對觀察產生的不尋常,我們要如何提出有系統且合宜的發問,這點是每個研究過程的重中之重,也是判斷研究優劣的關鍵。書緯老師運用多層次的舉例,以在路上看大大排長龍的餐車出發,接著再連接到過去教學中在公園觀察的經驗,透析社會如何在空間中發生化學反應。接著,蒐集觀察到的素材,輔以KJ法的方式加以分類,尋找素材之間的關聯性,以及隱含在關聯中的不正常,最後提出一個關於某現象的研究發問。
有了前兩種技能仍不足以完成一個成熟的田野,似乎少了更深度的分析方法,特別是在當觀察者看不見的時候,隱藏在現實之下的各種資訊,我們該透過什麼樣的方法,用以揭開遮擋真實的面紗。這時,訪談與檔案的操作,即是兩項合適的切入方法,也是由此開啟田野工作坊第二天的課程。
訪談可以從關鍵的人物中取的關鍵的解答。然而,訪談不是只是隨口問問、漫無邊際的閒談而已,它需要的是經過怡連串縝密的編排,從尋找合適的訪問對象,到設計優質的訪問大綱,都是促成一個的研究發問的最佳延續,也就是透過持續的對話,在某個議題中做出更深層的挖掘,發現從個人視角無法取得的重要訊息。不僅訪談重要,考究某議題之歷史更是不可缺少的一環,而檔案的價值在此展現。接續訪談之後,如何尋找與解讀檔案,由俊頤老師向各位同學進行詳細的說明,在該節課中,俊頤老師以台大水源校區的嘉禾新村為題,希望同學在歷史地圖、口述史、議會質詢紀錄、二手文獻等不同史料中,拼湊出對該空間發展脈絡的歷史,借道探詢各個檔案的優與劣,能在什麼檔案中汲取何種資料,或者是哪些檔案具有一定程度的限制,這都是本次課程增添檔案環節的原因,期望引出同學們的思辨能力,提供日後研究方法上的新穎視野。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