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動且積極』是我們從小就被師長們灌輸的人生觀,只要你在學習與工作上以主動又積極的態度去面對,就越容易獲得成功。
但在投資上就很難說了,根據統計,2020年元大台灣50 ETF,也就是0050的年化報酬率為31.63%,而台股基金的平均報酬率約為26%。也就是說,許多基金經理人『主動且積極』的研究操作股票,可能還不如市值型ETF的表現。
這種現象在美國股市中更明顯,根據SPIVA 2020年中報告的統計數據,有極大比例的主動型基金無法打敗標竿指數(Benchmarks),這個比例隨著統計期間拉長而提高。
也就是說,長期主動投資打敗大盤的機率相當低,這也是為什麼近年來市場推崇被動投資,指數型ETF的規模大幅增加的主要原因。
圖1. 美國股票基金表現輸給標竿指數的比例 圖片來源:SPIVA 2020年中報告
雖然統計顯示主動選股在長期難以勝過大盤,不過有許多人,例如華倫.巴菲特(Warren Buffett)、凱瑟琳.伍德(Cathie Wood)、雷.達理奧(Ray Dalio)、比爾.阿克曼(Bill Ackman)等投資界的巨頭,利用積極的投資策略創造優異的報酬也是不可否認的事實。一般投資人也可以透過一些技巧獲得超額報酬,最常見的方式有兩種:
學習分析技巧
投資人可以透過主動投資的分析學派,來找出具有上漲潛力的股票,常見的分析方式有評價產業前景與公司體質的基本分析,以及用K線圖和籌碼面判斷未來走勢的技術分析兩種學派。
條件優勢
當你身處某一產業,或是認識業界人士,就有機會可以提前得知業內資訊,並提前布局,也就是利用『資訊不對稱』來獲利。
想像一下,在半導體業工作的員工,從訂單量以及工作量的增加,就可以知道公司業績成長,當然就順勢買進股票,獲利的機會也就更大了。
那麼,是被動投資比較適合投資人,還是主動投資更好呢?
事實上,投資策略沒有絕對的優劣。確實對於新手投資人來說被動投資是相對安全的選擇,但等到累積足夠的經驗後,大多投資人會更偏好以主動投資來追求更好的報酬率。
但投資方是並不是選擇題,我們也可以結合這兩種策略,將投資部位分為主動與被動兩部分,並依照能力與偏好去調整配置資金比例。
打個比方,若以被動投資為主,但看好某一產業或公司的發展性,就可用70~90% 的資金投資市值型ETF,像是0050、VT、VTI、SPY等,並將剩下10~30%的資金投資該產業或公司的股票,以得到比大盤更好的報酬。
若是想要減少投資組合的波動,就將70~90% 的資金投資市值型ETF,但把剩下10~30%的資金投資在較為穩定的債券,或者是價格波動較低的股票,就可以增加整體投資組合的穩定度。
這種以被動策略為主,主動策略為輔,來達到優化投資組合表現的方式,我們稱為Tilt。
而主動投資人當然就是反過來,將較高比例的資金以主動投資操作,低比例的資金投入市值型ETF,目的是在市況不明、難以做出決策時,至少能獲得市場報酬。
結合被動與主動的好處除了能夠優化投資組合,另一個優點是能夠比較兩種投資方式的表現,投資人可以很清楚的知道自行操作的回報是否能夠贏過大盤,並且以結果去調整投資策略,是更有效率的學習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