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張員瑛國籍爭議看韓國華僑在韓處境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近來炙手可熱的偶像張員瑛在2018年Mnet的選秀節目《Produce 48》中以第一名在限定團體IZ*ONE出道,活動期間創下多項音源、銷量紀錄,期滿解散後回到原公司Starship以IVE再次出道,憑著〈ELEVEN〉、〈LOVE DIVE〉、〈AFTER LIKE〉三部曲再達高峰,已是今年新人獎的討論人選;張員瑛卻在此時被韓國網友挖出其實不是韓國人,而是華僑後代,家族成員活躍於華僑圈、父親開設中餐館、曾就讀華僑學校等,雖未獲證實,但已經掀起一陣不小的討論。
其實員瑛的國籍問題已不是第一次被挑起:早在當年《Produce 48》的網頁上,名字旁的拼音不是韓國拼音JANG WON YOUNG,而是台灣人相對熟悉的CHANG YUAN YING,那時已有耳語:張員瑛有台灣血統嗎?不過隨著公司的冷處理、團體的活躍,似乎大家也逐漸淡忘這件事。
但今天不是要討論員瑛的國籍(或許是個羅生門?),而是想藉著這件事,寫寫自己知道的韓國華僑(下稱韓華)處境。
大部分在韓華僑始於二十世紀上半葉的國共內戰:當時大批中國人隨著蔣介石政權逃來台灣,也有部分中國人往泰國、韓國等地,成為當地華僑。中華民國政府認定只要具有華人血統皆可領有中華民國護照,也因大韓民國護照的難以取得性,許多韓華至今仍未領有韓國的身分證明,像是外國人一般的在朝鮮半島生活著。隨著時光流轉,雖然領有中華民國護照卻可能一輩子沒去過台灣(中華民國政府實際管轄地)、到了台灣可能也被認為是韓國人、韓國人卻沒認為他們是同類,韓華成為了一群認同失落的存在。
韓國人向來排外,這點可從演藝圈略知一二:久一些的,全智賢至今仍受到血統質疑;近期的,《Girls Planet 999》的中國籍參賽者沈小婷經常被網友感嘆,「可惜不是韓國人」……。除了排斥外國人,對韓華更是鄙視:韓華導演張智瑋的半自傳電影《醬狗》對此有深刻的描述,也讓同為韓華身分的藝人畢書盡、孫盛希深有同感
員瑛作為選秀節目的C位活動,當年簡訊投票時韓國人瘋狂地為他投票:「不要讓日本人當C位」;自此紅遍大街小巷,代言、雜誌、時尚資源滿滿;如今陷入是否為純韓國人的爭議中,韓國人所感受到的被背叛感或許也情有可原。
而接下來,Starship的公關該如何面對這次敏感的國籍議題,就考驗他們的智慧了。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8會員
15內容數
患有精神疾病、沒有住過精神科病房的我,基於忿忿不平、基於好奇,某種程度也呼應了林奕含的〈你該去看精神科了〉,採訪了曾經處在精神科這個場域中的醫生、護理人員、患者,我想透過他們的眼睛,知道「精神科」是什麼樣的一個地方。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Sensen Lin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這幾年國旅大爆發,越來越多人往山上跑,我也是其中之一。 今年年初,朋友問我「要不要去爬玉山前峰?」開始了我的高山之路。進行準備時,我有許多的擔心與疑惑:衣服要怎麼穿?登山包要怎麼準備?高山症要怎麼預防?遇到了怎麼辦? (本文只是我看完後的筆記,不是內容的節錄喔)
最近家中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大掃除,從各處翻找出「根本已經忘了有這個東西」的物品,不禁想著以前為何這麼會買、又這麼會囤積……剛好趁著這次機會來個深層代謝。 清出的物品以衣服為大宗,那今天來聊聊:在衣櫃斷捨離後,有沒有什麼方法可以跟舊衣說再見呢?
三年一科的東港迎王剛剛結束,但心中的震撼及感動至今仍在。 想當初自己不知道哪來的勇氣一個人從台北到東港,決定把過程好好的記錄下來; 若有人三年後想參加,這篇文章也能提供給各位參考。 看到最後有彩蛋!
最近因為一篇臉書貼文〈你的人生日劇是什麼〉:看著留言的盛讚,我內心對這部劇更加好奇,就把這部找來看了。短短11集我不到一個禮拜全部嗑完;至於我為什麼現在才看呢?因為他的主視覺真的像國民黨了⋯⋯看那個華麗的青天白日滿地紅⋯⋯這樣的偏見讓我時隔一年才完食這部神作⋯⋯
我不禁想問,林美怎麼會想接受我們的訪問?他說因為他很受不了大學校園中種種對精神疾病的無知與不友善。之前在學校擔任社團幹部參加了一個營隊,第一天就發病暈倒、送急診,指導老師在他回宿舍之後說「大家都沒遇過這種狀況,你嚇到大家了,你要不要道歉」,在那個當下也不知道怎麼辦,就道歉了。
這幾年國旅大爆發,越來越多人往山上跑,我也是其中之一。 今年年初,朋友問我「要不要去爬玉山前峰?」開始了我的高山之路。進行準備時,我有許多的擔心與疑惑:衣服要怎麼穿?登山包要怎麼準備?高山症要怎麼預防?遇到了怎麼辦? (本文只是我看完後的筆記,不是內容的節錄喔)
最近家中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大掃除,從各處翻找出「根本已經忘了有這個東西」的物品,不禁想著以前為何這麼會買、又這麼會囤積……剛好趁著這次機會來個深層代謝。 清出的物品以衣服為大宗,那今天來聊聊:在衣櫃斷捨離後,有沒有什麼方法可以跟舊衣說再見呢?
三年一科的東港迎王剛剛結束,但心中的震撼及感動至今仍在。 想當初自己不知道哪來的勇氣一個人從台北到東港,決定把過程好好的記錄下來; 若有人三年後想參加,這篇文章也能提供給各位參考。 看到最後有彩蛋!
最近因為一篇臉書貼文〈你的人生日劇是什麼〉:看著留言的盛讚,我內心對這部劇更加好奇,就把這部找來看了。短短11集我不到一個禮拜全部嗑完;至於我為什麼現在才看呢?因為他的主視覺真的像國民黨了⋯⋯看那個華麗的青天白日滿地紅⋯⋯這樣的偏見讓我時隔一年才完食這部神作⋯⋯
我不禁想問,林美怎麼會想接受我們的訪問?他說因為他很受不了大學校園中種種對精神疾病的無知與不友善。之前在學校擔任社團幹部參加了一個營隊,第一天就發病暈倒、送急診,指導老師在他回宿舍之後說「大家都沒遇過這種狀況,你嚇到大家了,你要不要道歉」,在那個當下也不知道怎麼辦,就道歉了。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江宜蓉(1992年5月23日—),台灣女演員,出道以來即以新人之姿,連續入圍金鐘獎「最佳新人」,「最佳女配角」,「最佳女演員獎」。
Thumbnail
幾年前在徐漢強導演執導的熱賣電影《返校》中,有一位說話口音純正如土生土長台灣人的香港演員備受關注。幾年後,她的名字因為同為演員的男友劉俊謙而再次成為話題。她是蔡思韵,被香港媒體以「稀有動物」稱呼的科班出身演員,最近即將來台灣參與多部戲劇演出。在正式進組拍攝前,剛好有機會和她聊聊,無論是從她言談中流露
  的確,鄭宜農不是「典型的台語歌手」,她的歌也不是「典型的台語歌」,她的歌給許多人一種似乎是將「文青語言」翻譯成台語之後的「潮潮的」、「流行的」產物。但又有多少的歌手會願意像鄭宜農這樣在成長的過程中把這些台語人揹負的東西一點一點拾起?直到她能做出一張(人們覺得不夠典型的)純台語專輯?
Thumbnail
妳說:「追星之前,首先你是台灣人。」 無論年紀大小、性別認同為何? 追求哪種方式來財富自由? 喜歡韓國、日本、泰國的偶像、歌手? 到底什麼是「台灣人」? 也就是不分族群和移民 台灣 的時間多久,只要認同台灣,願意共同守護這塊土地和民主價值,就是「台灣人」。 是的,妳宣導的沒錯。 這些粉絲們,首
Thumbnail
我忍不住想,若沒有接觸過這些論述,我對他的看法會是一樣的嗎?我自稱「哥迷」是否也是一種「後設」?我們當然可以在失去一個人後,愛上他、更愛他。但是,假如對張國榮的愛是「後設」的,這樣的愛──包括對同志身分、酷兒文化的認同與追捧──在曾經擁有他的那個世界裡,都是從缺的。
Thumbnail
離世二十多年,張國榮與哥迷之間的精神連結未曾遞減,其中必然有再也無從仰望萬世巨星的黯然,更多的卻是雙方在音畫的罅隙間,帶著漫長時間差的共情。感謝所有的歌曲與影像。當他對著台下低眉撒嬌「你們會不會好快就不記得我了?」我們會像安撫要糖吃的孩子一樣,在空氣中將他抱緊。
Thumbnail
自小在大田里成長,因求學因素旅居外地。但卻因對於家鄉的那份感情,毅然回到家鄉擔任社區服務志工。她就是志工青年隊長,張儀慈。 當返鄉之時,身邊人總是抱持著懷疑及困惑。位於高雄市甲仙區的大田里,雖地幅遼闊,但整個社區卻僅有一千六百多人居住,除平時生活採買皆需要依賴甲仙市區,就業機會更是趨近於零。
Thumbnail
只有十四五歲的青青少艾,一般普通人還在唸中學,這些女生已經身懷絕技,受過嚴格訓練生的艱辛歲月,精通韓語英語,能歌善舞,可以獨當一面,在別的第三等國家,這些是「童工」,在韓國,這些卻是「明日巨星」,筆者要說的,韓國娛樂界究竟擁有甚麼法力,去創造這種奇跡?
Thumbnail
現代的台灣年輕人,很大一部分都聽著韓國流行樂,特別是韓國女團,從音樂風格、造型美學或舞蹈都是熱門討論方向。即便我實在分不出來,但確實有些通用且明確分類方式,例如一代女團、二代、三代…到目前我也不知道哪一代。 若咱們按這樣的分代法,曾經在台灣流行樂壇占據一大區塊,被稱為「玉女歌手」的女歌手們,第一代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江宜蓉(1992年5月23日—),台灣女演員,出道以來即以新人之姿,連續入圍金鐘獎「最佳新人」,「最佳女配角」,「最佳女演員獎」。
Thumbnail
幾年前在徐漢強導演執導的熱賣電影《返校》中,有一位說話口音純正如土生土長台灣人的香港演員備受關注。幾年後,她的名字因為同為演員的男友劉俊謙而再次成為話題。她是蔡思韵,被香港媒體以「稀有動物」稱呼的科班出身演員,最近即將來台灣參與多部戲劇演出。在正式進組拍攝前,剛好有機會和她聊聊,無論是從她言談中流露
  的確,鄭宜農不是「典型的台語歌手」,她的歌也不是「典型的台語歌」,她的歌給許多人一種似乎是將「文青語言」翻譯成台語之後的「潮潮的」、「流行的」產物。但又有多少的歌手會願意像鄭宜農這樣在成長的過程中把這些台語人揹負的東西一點一點拾起?直到她能做出一張(人們覺得不夠典型的)純台語專輯?
Thumbnail
妳說:「追星之前,首先你是台灣人。」 無論年紀大小、性別認同為何? 追求哪種方式來財富自由? 喜歡韓國、日本、泰國的偶像、歌手? 到底什麼是「台灣人」? 也就是不分族群和移民 台灣 的時間多久,只要認同台灣,願意共同守護這塊土地和民主價值,就是「台灣人」。 是的,妳宣導的沒錯。 這些粉絲們,首
Thumbnail
我忍不住想,若沒有接觸過這些論述,我對他的看法會是一樣的嗎?我自稱「哥迷」是否也是一種「後設」?我們當然可以在失去一個人後,愛上他、更愛他。但是,假如對張國榮的愛是「後設」的,這樣的愛──包括對同志身分、酷兒文化的認同與追捧──在曾經擁有他的那個世界裡,都是從缺的。
Thumbnail
離世二十多年,張國榮與哥迷之間的精神連結未曾遞減,其中必然有再也無從仰望萬世巨星的黯然,更多的卻是雙方在音畫的罅隙間,帶著漫長時間差的共情。感謝所有的歌曲與影像。當他對著台下低眉撒嬌「你們會不會好快就不記得我了?」我們會像安撫要糖吃的孩子一樣,在空氣中將他抱緊。
Thumbnail
自小在大田里成長,因求學因素旅居外地。但卻因對於家鄉的那份感情,毅然回到家鄉擔任社區服務志工。她就是志工青年隊長,張儀慈。 當返鄉之時,身邊人總是抱持著懷疑及困惑。位於高雄市甲仙區的大田里,雖地幅遼闊,但整個社區卻僅有一千六百多人居住,除平時生活採買皆需要依賴甲仙市區,就業機會更是趨近於零。
Thumbnail
只有十四五歲的青青少艾,一般普通人還在唸中學,這些女生已經身懷絕技,受過嚴格訓練生的艱辛歲月,精通韓語英語,能歌善舞,可以獨當一面,在別的第三等國家,這些是「童工」,在韓國,這些卻是「明日巨星」,筆者要說的,韓國娛樂界究竟擁有甚麼法力,去創造這種奇跡?
Thumbnail
現代的台灣年輕人,很大一部分都聽著韓國流行樂,特別是韓國女團,從音樂風格、造型美學或舞蹈都是熱門討論方向。即便我實在分不出來,但確實有些通用且明確分類方式,例如一代女團、二代、三代…到目前我也不知道哪一代。 若咱們按這樣的分代法,曾經在台灣流行樂壇占據一大區塊,被稱為「玉女歌手」的女歌手們,第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