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後製:潘韻婷
最近在進行文本蒐羅的過程,閱讀到一篇名為<莎沐躬海>的散文。
<莎沐躬海>作者:姜憲銘;第12屆臺灣原住民族文學獎-散文組第一名
.
(文章附註中,說明提到「莎沐躬海」,是阿美族語Samukongay中譯;意思是做木工的人、做工的人。)
.
◎而我上族語E樂園查詢時,不論是馬蘭阿美、恆春阿美、海岸阿美、秀姑巒阿美以及南勢阿美時,其實都查無此字;或許作者不是用「阿美書寫系統」去進行拼音,所以才查找不到。但我用「木工」或「做工的人」、「工人」等中文,反向回去查字時,也找不到。
.
但暫且不論,拼字上的問題,我按照註記上所寫Samukongay,其實是讀得出來,可能的阿美語讀音。
(因為我的程度,沒有到很流利,所以我不敢說我的讀音精準無誤)而我之所以覺得此篇作者厲害的原因,在於:
他藉「莎沐躬海」四個中文字的語義,跟阿美族語所做的連結,讓中文語義,去呈現常見的原住民生活,也就是「做木工」這件事,如何跟「海洋」連結起來。
文章開頭第一段寫到「早上的太陽沒有直直給溫柔我們,它斜斜過來,只是讓衣服乾燥久一點,等一下幾分鐘而已,昨天晚上吃的鹽巴就會黏在衣服上面,都知道全部大家,那個不是沒有洗不乾淨,那是很認真的「莎沐躬海」,很認真賺小孩子的學費,很認真賺回家的時間早一點。」
(常見的原住民腔調與句法;迥異於中文文法,也在這樣的書寫中,使讀者,讀出族人用中文寫作時,呈現的族語邏輯。)
.
接著文章聚焦在描述工地生活以及場域中,不同時期的人,如何來到工地,受的教育程度又是如何?工地福利社文化,以及工人,和其他外籍勞工的互動。並提到,在工地作為超級小工的退伍軍人,傳料身手的矯健。
作者寫到
「在怎麼樣,練20年的體能,傳料速度還是有相當的水準,這樣的身手在工地打拼,很多老闆喜歡可是沒有珍惜,因為好用就被亂用,弄到好久才有可能變成師傅,這是一種忠誠度的訓練,就看超級小工會撐多久。」
(這篇散文很多細節的描述,不是用悲情的方式呈現生活的面貌。讀著讀著,不經意會在文中的某個段落,凝聚出淡淡哀愁的思緒。)
- 接著寫「蓋了一輩子的房子,都是別人的家」這件事;自己可能連一棟房子都買不起;然而每次經過,都還是會暫歇,看看自己的傑作。
接著來到文章最後的結尾,也是我最喜歡的部分。
「莎沐躬海也是一片海,工作機會是推動這片海的洋流,前面的日子還在北邊打拼,過一段時間可能又漂到南邊,沒有工作就回到東邊繼續等待流向,一直這樣看著海浪,就是沒有看到家鄉給自己很多希望。如果家裡附近可以有工作,誰會想拿鐵鎚在離家很遠的地方,工具袋綁久了腰會痛,坐在辦公室吹冷氣又沒有我們的命,只能在這片海讓海流帶去很遠的地方,漂到沒有力量了,就讓還在游離的人送自己回家,送自己回去那片,最後安定我們的海。」
(全文完)
- 讀完這篇散文時,不禁會想到我爸爸。爸爸14歲,台東職訓中心結訓,就離開台東池上,前往西部的台中,找尋機會與可能性。爸爸跟同期結伴,一下火車,就在台中火車站前方,遇到職業介紹所的人,向他們說有工作,要不要跟他們走?涉世未深的狀態下,就這樣跟著別人走,連身分證都被拿走。上車後,不知不覺被載到彰化,後來想盡辦法,才脫身,並機靈地拿回身分證。(過程的故事,我有點忘記爸爸怎麼說。)
- 爸爸去台中後,生活逐漸穩定。讀台東高商的媽媽,會計系畢業前,接到爸爸劫後餘生的電話(因他跟別人去台中港游泳,結果差點死掉)不知為何,膽子壯大之下,就問我媽要不要來台中?兩人多年曖昧的情感,才真真切切地表露,於是媽媽去了台中;接著小舅舅東公高工畢業,也前往台中開創可能性。
- 我讀幼稚園前,爸爸是在燒大樓鋼構的電焊。常常,媽媽就會帶我跟妹妹去看,我爸工作的身影。如今,某些時候,爸爸也會提到,他曾經燒過哪些大樓的鋼構。燒過大樓的鋼構,做過公賣局的送貨員,到後來,經過各式各樣的嘗試,爸爸現在是開職業大貨車,有時候托平板,有時候載砂石舉斗子,這些年來,我只去跟車過一次。
不知道爸爸的心中,是不是也有一片海?我想爸爸有時的沉默,和不擅言詞,或許是他也在心中,為自己留了一片海,也說不定?
◎圖:2020年2月28陪爸爸去料廠時拍的;也是我第一次跟他一起去上班。
聽這個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