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我覺得無論是寫小說還是知識寫作,最痛苦的就是腦中一片空白還要硬擠出東西,或是腦中思考混亂不知從何下手,不知起點在哪?也不知終點在哪?這樣的寫作過程真的會讓人焦慮到想逃避。最近讀到
卡片盒筆記這本書,我覺得像是發現了如何讓寫作的汪洋浮出一些沙洲,累積成小島與陸地的過程。卡片盒筆記法保有讓思考發散碰撞的彈性,也有讓自己能持續產出的穩定性,很吸引我嘗試。
卡片盒筆記簡介
高效思考筆記術-卡片盒筆記的作者是一位教授教育哲學的德國學者申克‧艾倫斯,他研究並介紹了德國社會學家魯曼(Niklas Luhmann)的卡片盒筆記法。魯曼一生寫過不同的主題超過70本專書、400篇以上的論文,甚至過世後他遺留的手稿經人整理,又出版了6、7本專書。能有如此驚人的產出,作者認為可以歸功於魯曼發明的卡片盒筆記法。
作者在書中提到無論科技如何發展,身為人最重要無法被取代的力量是思考。因此卡片盒筆記的主要作用是成為一個方便使用還能不斷成長的工具與工作流程,幫助自己在學習、閱讀與寫作時,有系統地紀錄與發展自己的思考脈絡,並且善用所見所思而產生的筆記,毫不浪費任何輸入內容。
如果有興趣購書歡迎點此,我會收到一點回饋金,十分感謝:
卡片盒筆記寫作流程
卡片盒筆記運用在寫作上的流程很簡易,就是平日建立卡片,將卡片互相關聯後放入卡片盒,累積一定量的卡片後可以拿出來檢視訂定寫作主題展開寫作,因為卡片可以置換重新編排,感覺興趣轉移也可以換個主題寫。
寫作的最小單位是寫出一張卡片
充分運用卡片就不必從一片空白開始寫作
腦中紛雜的思緒也可以藉由卡片具體呈現重新組合。
三種筆記建立
1.靈感筆記
隨時冒出的想法、靈感都可以運用手邊的任何工具記錄下來。
2.文獻筆記
寫下你想記住的,以及你覺得未來可以用在寫作上的內容。用自己的話盡量精簡的紀錄,引用原文段落時也盡量確認自己理解並思考過。
3.永久筆記
瀏覽靈感筆記與文獻筆記,想想看這些筆記可以如何和你研究、思考或有興趣的主題產生連結。可以翻閱之前存在卡片盒裡的內容,確認新的想法是否與已有的卡片內容互相矛盾?還是可以修正、支持或加入原有的卡片內容?要將想法寫成永久筆記時,要寫得像是要給別人看一樣(也是給未來的自己看),使用完整的句子書寫,載明來源、參考資料。
將永久筆記放入卡片盒時有一個我覺得很特別的行動,
要建立與其他卡片的連結,
並且確認自己日後能不能找到這條筆記。
也就是說每一張永久卡片都在為日後的關連與喚醒做準備。
看到永久筆記的介紹時我感到有點困惑,要寫到什麼程度才算完整呢?後來我嘗試寫了一段時間,發現一個我目前可以運用的格式,還可以將它擬人化,讓永久卡片成為寫作上的朋友。
永久卡片的四部件
臉部-關鍵字
為這張永久卡片設定關鍵字,目的是為了將來需要搜尋喚醒卡片時能夠順利找到這張卡片,因此可以用未來自己可能會在什麼情境下想找它來思考,它就是你需要時就會出現的朋友。
上身-摘要
將想要保留紀錄的內容用自己的話寫下摘要,就像聽到朋友說明後用自己的方式復述,能確認自己理解的狀況。
腰部-資料來源
將內容來源紀錄在此,方便進行回朔與查證。
下身-心得
針對摘要內容寫下自己的心得感想、觀點或靈感。這部分我嘗試過幾次後發現可以用像是要寫給朋友看,與朋友對談的方式去書寫,有時會在書寫過程中產生新的疑問,就可以再逐步去擴大理解。
小結
如果有一天世界上只剩下你,沒有其他人,你還會繼續做你喜歡的那件事嗎?
這個問題是倡議普設社區大學的黃武雄教授在
《學校在窗外》這本書裡提出,我放在心裡想了很久。黃武雄教授曾任台大數學系教授,專業研究微分幾何,但他在書中非常坦然的說,如果沒有其他人的話,我就不會繼續研究數學。無論做什麼事,我們幾乎都有個基本需求,希望能與人交流分享,無論是一個人、十個人、一百個人、一萬個人。有了分享和回應,有了交流,才能長久循環下去。在
《最高學以致用法》這本書中作者也從腦科學家的角度介紹了輸出與交流正向循環的重要性。如果有興趣歡迎看看我寫的這篇文:
因此結合
卡片盒筆記的永久筆記寫法及
《最高學以致用法》的社群分享,嘗試將每一則永久筆記都要寫得如同要發表給人看,讓未來的自己或他人能看得懂文章的脈絡,想呈現的內容。
如果你也有那麼一件喜歡到想要與人分享的事,我想鼓勵你嘗試為它寫下永久筆記,讓它成為你的朋友!也可以更進一步發布在社群中,讓與你有共鳴的人看見你,與你交流,
歡迎追蹤、分享、留言、點愛心,或用1元加入Premium支持我繼續創作喔~
你喜歡這篇文章嗎?
歡迎按 ❤️
留言讓我知道,我會繼續創作更多相關內容喔~
也歡迎點贊助連結贊助我,成為我的創作助力!感謝你一同實現創作有價~!
免費加入沙龍創作者基地與更多夥伴互相交流一起前進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