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台北的冷漠,是一種不打擾的溫柔】

更新 發佈閱讀 5 分鐘
如果你說,台南的熱情是溫暖的擁抱
那對我來說,台北的冷漠就是一種不打擾的溫柔

大家好,我是一狗,也可以叫我 yi ,這裡是我的文字療癒所。

今天想藉著最近Disney+正在熱播中的台灣影集《台北女子圖鑑》和大家分享我眼中的台北。說是分享,我想更多的是打抱不平吧⋯⋯。對我來說,這就像一個總是聽你訴苦的好朋友被誤會了,可能因為他光鮮亮麗的外表,可能因為他有話直說的人格特質,就算你們不是那種最要好的那種,就算你有時也會被他的尖銳刺傷,但你心裡清楚,只要你願意讓他陪你,他從不會拒絕伴你承受那些眼淚。

「台北」對我來說,就是這樣的存在。

不知道「台北」對你來說是什麼?
是曾經西門町陸橋邊的中華商場?是急速忙碌和擁擠堆砌出的繁華城市?
是為了夢想離鄉背井卻用真心換絕情的傷心地?是首都?是夢想的起點?
還是從出生到現在一路陪伴成長的家⋯⋯

是的,我是台北人,出生於台北,生長於台北。

在還沒有記憶時,他看著我從產房到保溫箱;在小學的時候,好像慢慢感受到他給了我全台灣最好的教育資源,同時也給了我最競爭的教育環境;國中的放學時間,我一定邊依賴著各路公車的接送,嘴裡邊抱怨著各種司機的粗魯;高中算是個大玩特玩的年紀,記得我曾經說過:「只要捷運到得了的地方,都是好地方。」那是真的很感謝他一次次的用末班車讓我得到一枚又一枚青春布章,並且完美趕上一個個看似來不及的回家死線。

我想,十八歲前是感謝、慶幸和一點點的喜歡。
但十八歲之後,對於台北大概就是「愛」了吧⋯⋯

愛嗎?愛。又愛又恨,想離開又捨不得,想追求卻又怕失敗,是愛吧?
像了解你的對手,像認識很久的朋友,像從不說愛卻能給你幸福的情人,像永遠猜不到的樂透,像玻璃展示櫃裡的戒指,像偽裝成腐爛神的河神,像想包裝成iPhone的硯台,像電影院裡冰冷的空氣,像電扶梯的人聲廣播,像貓⋯⋯。

台北之於我,是千千萬萬種形容詞,並非《台北女子圖鑑》裡那個平面而冷酷的時空。身為台北女子,當然明白劇中想呈現「我愛台北」和「台北愛我」畫不成等號的處境,但刻板地描寫台北的無情,就2022年播出的台劇而言是相當可惜的,因為我們都清楚台北遠遠不止這些,觀眾也永遠值得更好的故事。或許,讓我愛上台北的其中一大原因正是這份「無情」,我並不否認台北的冷漠,他不像來自南方的熱情會用親切開啟你美好的一天,日常裡他最多的熱情大概僅止於在結帳時習慣性地提醒你:有會員或載具嗎?我想你們也了解的,非必要他真的很少主動開口。那為什麼還會愛呢?因為我知道只要你學會如何向他開口,他很少和你說不。因此,對我來說,一個偶然的台北流浪是相當浪漫的事,不需要任何理由,你可以隨便閃進一個捷運站借廁所;沒有時間限制,你可以走進市立圖書館享受免費的插座、舒服的冷氣和無限本好書;無須對任何人交代,你可以戴著口罩在車廂裡無聲大哭,把工作的不如意、家庭朋友間的不愉快全部哭出來,只要不要吵到其他乘客,你可以想哭多久就哭多久,請放心沒意外的話不會有人來打擾你宣洩情緒,他們都會在旁邊看著手機螢幕、戴著耳機靜靜地陪著你哭,哭累了你也可以放心靠著車窗休息,一直坐到終點站,列車長會親自來叫醒你,因為他要下班了。以上這些你完全不用感到不好意思、或者有人情壓力,因為除了你自己沒有人會放在心上,我不會說沒有人在乎,因為我知道這個城市只是在用行動告訴你:要先照顧好自己,才有能力照顧身邊的人。

我喜歡他那公平的無情,享受他冷漠的陪伴,這種冷漠有別於主動關心,而是一種不打擾的溫柔,只要你願意走向他,他總會在那裡默默地陪著你。

還有好多好多愛上台北的瞬間想和你們分享,如果你們有興趣,或許之後會製作一個專題也說不定!再慢慢告訴你們,為什麼台北像偽裝成腐爛神的河神、像想包裝成iPhone的硯台、又像貓⋯⋯。(如果可以,我想辦個「形容台北大賽」!參賽者像文中這樣分享你覺得台北之於你像什麼?為什麼像這個?一定可以收集非常多有趣的比喻!有興趣的話,也非常歡迎留言告訴我台北之於你像什麼~)

我是一狗,這裡是我的文字療癒所。
如果我的文字能剛好療癒你,那麼歡迎你常常回來。

我會在這裡不定期更新一些生命中剛好被療癒的瞬間,或者單純分享生活中的各種情緒,也可能只是在現實世界裡走累了,想到文字的世界找你們聊聊天、休息一下。文字的篇幅不定,主題不限,有任何想對我說的話都歡迎留言或 Email 告訴我(信箱:yigostudio.official@gmail.com),如果比較害羞,想在心裡悄悄跟我說,我想在某個淺意識裡我一定也能收到你的訊息!

那麼,晚安,這是一狗的第2篇,獻給愛上台北的我們。

2022.10.28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一狗.療癒所的沙龍
5會員
2內容數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有個人來到陌生的城市,另一個人要離開這座城市,我帶著一點別的地方的什麼來,而你是帶著一點台北的什麼走。」有人希望我能帶他去幾個台北最喜歡的地點拍照,紀錄下兩條平行線的交集。 留下了什麼在台北,或是任何,是能從這裡帶走的呢?
Thumbnail
「有個人來到陌生的城市,另一個人要離開這座城市,我帶著一點別的地方的什麼來,而你是帶著一點台北的什麼走。」有人希望我能帶他去幾個台北最喜歡的地點拍照,紀錄下兩條平行線的交集。 留下了什麼在台北,或是任何,是能從這裡帶走的呢?
Thumbnail
「抬頭看看天空,是靈魂回家」 「去海邊走走能撫慰人心,是因為海浪的頻率與人類心跳相同」 出社會最喜歡的第一份禮物,就是這座台北橋。 我應該上輩子是台北人,不然為什麼這麼愛台北迪化、後站那一範圍的一切呢?
Thumbnail
「抬頭看看天空,是靈魂回家」 「去海邊走走能撫慰人心,是因為海浪的頻率與人類心跳相同」 出社會最喜歡的第一份禮物,就是這座台北橋。 我應該上輩子是台北人,不然為什麼這麼愛台北迪化、後站那一範圍的一切呢?
Thumbnail
就像一個總是聽你訴苦的好朋友被誤會了,可能因為他光鮮亮麗的外表,可能因為他有話直說的人格特質,就算你們不是那種最要好的那種,就算你有時也會被他的尖銳刺傷,但你心裡清楚,只要你願意讓他陪你,他從不會拒絕伴你承受那些眼淚。 「台北」對我來說,就是這樣的存在。
Thumbnail
就像一個總是聽你訴苦的好朋友被誤會了,可能因為他光鮮亮麗的外表,可能因為他有話直說的人格特質,就算你們不是那種最要好的那種,就算你有時也會被他的尖銳刺傷,但你心裡清楚,只要你願意讓他陪你,他從不會拒絕伴你承受那些眼淚。 「台北」對我來說,就是這樣的存在。
Thumbnail
《我台北,我街道》裡收錄了二十位作家的創作。一篇一篇的小說、散文、新詩,寫的不只是台北,不只是街道,還有一種對於過往生活的懷念。 你心目中的台北,又是什麼樣子呢?
Thumbnail
《我台北,我街道》裡收錄了二十位作家的創作。一篇一篇的小說、散文、新詩,寫的不只是台北,不只是街道,還有一種對於過往生活的懷念。 你心目中的台北,又是什麼樣子呢?
Thumbnail
疫情真的能激發人的潛能 小孩無限創意一一被發掘 而我也不例外,平時就喜歡東寫寫西寫寫 謝謝慶昀幫我找了個平台-方格子 可以盡情地寫下自己內心世界 原本還想參賽,詩歌作詞作曲比賽 不過好像作詞作曲都要才能參賽 只好作罷,不過樂觀的我 還是東看看西找找這個比賽網站 還有沒有適合我參賽的 點著點著,發現
Thumbnail
疫情真的能激發人的潛能 小孩無限創意一一被發掘 而我也不例外,平時就喜歡東寫寫西寫寫 謝謝慶昀幫我找了個平台-方格子 可以盡情地寫下自己內心世界 原本還想參賽,詩歌作詞作曲比賽 不過好像作詞作曲都要才能參賽 只好作罷,不過樂觀的我 還是東看看西找找這個比賽網站 還有沒有適合我參賽的 點著點著,發現
Thumbnail
「當一座城市要啟蒙你的時候,它什麼條件都不必具備。」我當時在荷蘭讀到一篇關於在台灣工作的荷蘭導演對於台北的癡迷,我不懂他所描述的被違和感吸引是什麼感覺,我對他著迷於夜間台北小巷弄的神秘氛圍更是感到詫異,但是當我遊走過二十幾座城市,回到祖國一年後,並且再次來到台北,我終於能夠體會他所描述的那種美..
Thumbnail
「當一座城市要啟蒙你的時候,它什麼條件都不必具備。」我當時在荷蘭讀到一篇關於在台灣工作的荷蘭導演對於台北的癡迷,我不懂他所描述的被違和感吸引是什麼感覺,我對他著迷於夜間台北小巷弄的神秘氛圍更是感到詫異,但是當我遊走過二十幾座城市,回到祖國一年後,並且再次來到台北,我終於能夠體會他所描述的那種美..
Thumbnail
列車進站,半裸的月台空穴來風,登上扶梯,冷空氣像喝醉了跌下台階的酒鬼。台北讓行人瞇起眼,臉冰冰的,手放在口袋裡,沒有什麼助人的念頭。有些羽絨衣特別俗氣,有些靴子特別傷踝,有些瘦瘦的年輕人看上去隨時會斷電似的。路有凍死骨,那是菸蒂。我很少看見路人牽狗出來了。
Thumbnail
列車進站,半裸的月台空穴來風,登上扶梯,冷空氣像喝醉了跌下台階的酒鬼。台北讓行人瞇起眼,臉冰冰的,手放在口袋裡,沒有什麼助人的念頭。有些羽絨衣特別俗氣,有些靴子特別傷踝,有些瘦瘦的年輕人看上去隨時會斷電似的。路有凍死骨,那是菸蒂。我很少看見路人牽狗出來了。
Thumbnail
我沒有要見任何人我只是來到這裡睡覺。覺如果在九點前睡完就沒差但睡到下午就必須莊嚴,睡到晚上更是要求配上肅穆的儀式音樂。至於黃昏和正午都是慌張的。所幸我一臉極端地下床。
Thumbnail
我沒有要見任何人我只是來到這裡睡覺。覺如果在九點前睡完就沒差但睡到下午就必須莊嚴,睡到晚上更是要求配上肅穆的儀式音樂。至於黃昏和正午都是慌張的。所幸我一臉極端地下床。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