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楊慎〈臨江仙〉: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白髮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明•羅貫中《三國演義》開卷詞)
央行的「低利率」政策
央行影響經濟體系的方式,主要是透過調整利率。利率,是一個經濟體「資金借貸」的價格。當利率高,貸款人需要付的利息高、存款人得到的利息也高,讓人們傾向減少借款、增加存款;當利率低,則會讓貸款變得更便宜、存款的好處變少,使人們傾向增加借款、減少存款。
宏觀面:隔拆利率與10年期公債利率
當我們想比較各國利率何者為高、何者為低時?短期利率的比較基準,通常是各國的「金融業隔夜拆款利率」;而長期利率的比較基準,則是各國的「10年期公債利率」。
銀行的營運,通常是一手收下存款人的錢,另一手把錢貸給借款人,我們平時存在銀行的錢,大部分的現金其實並不在銀行手上。央行為了避免銀行過度放貸、手頭上現金不足,導致存款戶權益受影響,會規定金融機構必須備有一定比例的現金,也就是「法定存款準備金」。
因金融機構每天都會經手大量的資金,存款戶來銀行存錢或領錢,借款者銀行借錢或還錢,每一天的存款、借還款金額不大一致,當一天的營業結束,銀行結算今日的入出帳款,有時會發現今日進帳較多、手上剩餘現金還不少;有時則會發現,手上現金達不到法定存款準備金的要求。
為了調節手上現金的存量,銀行間會透過「隔夜拆款」市場(專屬銀行的B2B市場),彼此借貸資金,讓缺錢者能借到錢,以維持日常營運周轉與達到法定要求,資金充裕者能賺取些許利息收入。此種借貸的時間長短,通常「以日結算」,應付的利率則稱為「金融業隔夜拆款利率」(隔拆利率)。隔拆利率的高低,代表著金融業整體資金的寬裕或拮据,若大多數的業者手上資金皆很充裕,隔拆利率便會比較低;若多數業者都缺資金,隔拆利率則會比較高。
由於金融業經手大筆資金,對市場上的資金寬鬆或緊縮程度最為敏感,加上,隔拆市場是經濟體內最大、交易最頻繁的金融市場之一,世界各國央行想要影響經濟體的利率高低時,多是以調控「隔拆利率」為目標,以此來調節國內貨幣的寬鬆或緊縮。EX聯準會的升、降息,所謂的升息半碼,是指讓「隔拆利率」升半碼。
台灣則不然。台灣的政策利率為「重貼現率」,是台灣金融機構向央行借款需負擔的利率。自1999年開始,台灣的隔拆利率便開始遠遠低於重貼現率(註3),對於金融機構來說,向銀行同業借款,比向央行借款來得便宜。另台灣,自2008年金融海嘯後,若以「10年期政府公債利率」為觀察指標,過去的14年來,長期的極低利率在台灣已成常態,在世界各國中,屬末段班(註4)。
微觀面(影響):夾縫中求生存的銀行業
傳統上,銀行是靠「利差」,即存款與放款利率的差額,來賺取利潤。假設某家銀行的定存利率是1%,房貸或企業貸款利率是6%,銀行貸款給企業或房貸者後,可以收到6%的利息,但付給存款者的利息僅需1%,中間的5%便由銀行賺走。
不過,在資金氾濫以及利率降低的影響之下,近來台灣的銀行能賺取之利差越來越少。2020年底,台灣五大銀行(註5)新承做放款的平均利率是1.3%,一年期平均存款利率則是0.77%。
這些數據表示,銀行透過利差能賺到的金額已低到谷底,銀行要靠傳統的放款利差來獲取利潤,越來越困難。於是,近年來,台灣目前銀行的主要獲利來源,已不再是存放款之間的差額,而是其他項業務。在低利率的大環境影響之下,銀行業若要持續經營?免不了,得要「鋌而走險」。
觀看多間台灣國內銀行最新的獲利報告,我們可以發現,許多銀行的主要收入來源不再是貸款利息,而是「利息以外收入」。銀行業務演變至今,已不限於收受存款與借款,如今,多數銀行還辦理信用卡業務,並販賣基金、股票、保險等理財商品,而且在介紹這些理財商品給客戶時,會向客戶收取手續費。這些手續費,正是「利息以外收入」的主要來源(註6)。金融機構跨業經營,固然可以增加多元收入,並提供客戶多樣化金融服務,但是營業重心轉移的背後原因,與低利率環境脫不了關係。
微觀面(影響):民眾與企業
2000年以前,台灣的定存利率多半在5%以上,一般民眾,將錢放到銀行保管,便可以幾乎無風險地領到豐厚利息回報。如今,我們若想獲得相同高的利率,便需承擔更多風險,可說是低利率的直接受害者。
至於企業部分,一般企業在草創期,需要大量借款而還不出錢,還算能理解,但若一個企業已成立十年以上,卻時常連利息都還不了,我們可以合理地懷疑公司是否缺乏經營能力。當一間公司連貸款的利息都還不出來時,便只能靠新的款項、或發行新股的「融資」手段以維持營運。台灣長期的低利率,隱含著資金氾濫的事實。因為資金多,借款利率低,讓企業更容易透過借款維持營運,而非汰舊換新。
民眾追逐高風險理財商品、經營不善之企業增多,央行的低利率政策,縱然不是造成這些問題的唯一因素,但對於這些問題的加劇,央行仍負有一定責任。
註5:五大,指台灣銀行、合作金庫銀行、土地銀行、華南銀行及第一銀行,五家公股銀行。由於台灣金融業長期受到控管,這些國營或官股主導的銀行規模大,對資本市場的影響力也大。五大銀行會配合政府政策調節資金,協助政府影響金融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