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孩在自己的房間》両両製造聚團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地點:三餘書店
時間:2022-11-04 19:30
推薦度:★★★☆

(圖片來源:https://www.facebook.com/doubleandcross/)

(圖片來源:https://www.facebook.com/doubleandcross/)

有如組曲一般的作品,多段與「女性」有關的故事,然而核心概念不明確、缺乏「主旋律」而顯得參差渙散。

《女孩在自己的房間》是両両製造聚團導演賴家萱、演員陳炤燁,與三餘書店互動碰撞的成果。

三餘書店是位於高雄市新興區的獨立書店,書店所在建物地面上3層、地面下一層、不同樓層各有功能。書店櫃檯位在一樓,一樓也是書籍主賣場,包含三餘選書推薦、高雄在地出版、手工書與繪本;二樓則為書籍賣場及生活創意選物各半,還有咖啡吧檯及沙發座;三樓為藝文空間,用以舉辦互動性較高的活動。三餘書店不定時舉辦講座、新書分享會,活動地點就選在自家三樓。地下一樓則是另一塊藝文空間,通常拿來舉辦相對靜態的展覽,或是作為商品的展示空間,舉辦生活創意選物特賣活動。三樓及地下一樓對外開放藝文團體租借使用。

藝文團體、表演藝術工作者,常租借三餘書店的三樓作為表演空間使用。此次両両製造聚團選在三餘書店呈現《女孩在自己的房間》,不僅使用三樓空間,也使用二樓及一樓空間,並利用陳列、販售的書籍與生活創意選物,作為表演道具。

三餘書店二樓的咖啡吧檯成為《女孩在自己的房間》劇中的廚房料理檯。(圖片來源:https://www.facebook.com/doubleandcross/)

三餘書店二樓的咖啡吧檯成為《女孩在自己的房間》劇中的廚房料理檯。(圖片來源:https://www.facebook.com/doubleandcross/)

全劇由三樓往一樓呈現。三樓空間的自由度較高,燈光、音效、陳設皆由導演決定,演員陳炤燁在三樓說了兩則關於女孩的童話/寓言故事,又以成年女兒的角度說了一則關於一位奇葩、任性、幼稚媽媽的故事,時而以物件劇場/偶戲方式呈現,時而由陳炤燁獨角表演。這幾個故事皆與「家」有關--家的定義、家人的定義與互動、家是安全的城堡或是限制自由的囚房。

觀眾移師二樓後,以三餘書店既有的咖啡吧檯及書架,充作民宅開放廚房與客廳空間,演員陳炤燁化身為孤身在家帶小孩若不是崩潰中就在崩潰邊緣的全職媽媽。在這個故事裡,看不到父親,也看不清幼兒的性別,只有媽媽,沒有女孩。

最後,觀眾根據工作人員指示,來到一樓書籍展售區,演員陳炤燁時而身為說書人,引導觀眾參與演出,時而化身13歲的安妮,上演《安妮日記/Tagebuch der Anne Frank》中躲藏在密室的處境與心境。依據日記中的描述,密室只有兩間臥室與一個客餐廳卻收容了3戶人家,安妮被迫與外人分享臥室,沒有自己的房間。

導演將多張寫有劇情的紙板夾藏在三餘書店一樓書籍展售區的書架上與展示櫃上,請觀眾找出紙板並讀出內容。 (圖片來源:https://www.facebook.com/doubleandcross/)

導演將多張寫有劇情的紙板夾藏在三餘書店一樓書籍展售區的書架上與展示櫃上,請觀眾找出紙板並讀出內容。 (圖片來源:https://www.facebook.com/doubleandcross/)

雖說為劇名為《女孩在自己的房間》,卻只見女性--未必是女孩,不見房間。

關於空間,除了呈現《安妮日記》時,安妮對於沒有自己的房間感到憤恨,其他橋段皆未提及「自己的房間」,反而是「家」的概念反覆出現,然而「家」和「自己的房間」指涉概念與範圍天差地遠,無法相互取代,「自己的房間」必然指示特定的空間,且該空間有明確的所有權人,而「家」未必是指涉實質空間,可能是歸屬感,也可能是人與人的互動關係,可能一個人單獨所有,也可能必須與多人共享。以《女孩在自己的房間》在書店二樓呈現的故事為例,故事中的媽媽被母職囚困於家中,總是無法出門倒垃圾,同時也因為母職不可能擁有自己的房間。

關於性別及年齡,除了《安妮日記》的安妮是個13歲的女孩,以及三樓呈現的兩段童話/寓言故事中提及女孩--精準而言,只是口述故事時稱呼她們為女孩,她們都到了可以獨立離家旅行的年紀,顯然比「女孩」更年長,至於二樓呈現故事中看顧小孩的媽媽,與三樓關於奇葩母親的故事,故事中出現的女性角色都已成年多年,不再是女孩。

《女孩在自己的房間》由5段故事組合而成,除了每個故事都是以女性為主角之外,找不到其他可以串起5段故事的核心概念。這一晚,我看著同一位演員陳炤燁,絮絮叨叨地訴說了5位女性各自的生命困境與抱怨。

----------

製作單位:両両製造聚團
導演/共同編劇:賴家萱
演出/共同編劇:陳炤燁
製作統籌:左涵潔
技術統籌:邱劉亞婷
排練助理:張郡庭
平面設計:程佳德
劇照攝影:吳柏源
音樂出處:大恭
執行協力:劉韋均、董彥霆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justone獨的沙龍
117會員
215內容數
最近看了哪些戲?參觀了哪些展覽?分享你的想法吧!
justone獨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2/18
推薦度:★★★★於本屆(第六屆)跨蝦米藝術節,製作方不再迂迴,直接讓戲劇表演本身就是一場鳳山第二公有市場的導覽活動。
Thumbnail
2025/02/18
推薦度:★★★★於本屆(第六屆)跨蝦米藝術節,製作方不再迂迴,直接讓戲劇表演本身就是一場鳳山第二公有市場的導覽活動。
Thumbnail
2025/01/27
推薦度:★★★☆《你會老,我會大》無意處理低落的照護品質,而是將焦點集中於「老年人的孤寂感」,並以「參與VR遊戲」消除孤寂感,並且導致老爺爺過度依賴VR而陷入危險。
Thumbnail
2025/01/27
推薦度:★★★☆《你會老,我會大》無意處理低落的照護品質,而是將焦點集中於「老年人的孤寂感」,並以「參與VR遊戲」消除孤寂感,並且導致老爺爺過度依賴VR而陷入危險。
Thumbnail
2025/01/09
推薦度:★★★★★戲本身能量飽滿有滋有味,就算你不關心政治,不贊同雨傘革命,也能在演員徐嘉蒓嘻笑蹦跳的表演中放鬆心情,開懷大笑。但最勾魂攝魄、震撼人心的卻是戲後座談。
Thumbnail
2025/01/09
推薦度:★★★★★戲本身能量飽滿有滋有味,就算你不關心政治,不贊同雨傘革命,也能在演員徐嘉蒓嘻笑蹦跳的表演中放鬆心情,開懷大笑。但最勾魂攝魄、震撼人心的卻是戲後座談。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最近越來越覺得,能觸及個人生命經驗與情感的展覽(不是只有知識論述的那種),往往才會留在心底。
Thumbnail
最近越來越覺得,能觸及個人生命經驗與情感的展覽(不是只有知識論述的那種),往往才會留在心底。
Thumbnail
身為半個臺中人,似乎沒有真的了解臺中,在臺中的日子,埋在學校中、補習班和往返的車上。對這個建構在臺中的故事,跨了幾個世代,劇情從生活到百轉千迴,住在一起,不見得了解彼此,那些拗著的脾氣,都在故事的情節中超展開,是本好看、以女性為主角的小說。 小時也住在老屋中,對於木框窗戶,以及和式的拉門並不陌生。
Thumbnail
身為半個臺中人,似乎沒有真的了解臺中,在臺中的日子,埋在學校中、補習班和往返的車上。對這個建構在臺中的故事,跨了幾個世代,劇情從生活到百轉千迴,住在一起,不見得了解彼此,那些拗著的脾氣,都在故事的情節中超展開,是本好看、以女性為主角的小說。 小時也住在老屋中,對於木框窗戶,以及和式的拉門並不陌生。
Thumbnail
老年共居嗎?這是本來看這本書的想像。四個不同年紀但都未婚的人住在同一個屋簷下,不就是未婚者應該想得到的一種生活方式嗎?但其實故事線不是這樣的,四個人會聚在一起是偶然,但又有些沒有很想談論的秘密,從而讓沒有血緣但同居共室的四個人,為家做了另一番的定義。 最老的鶴代和佐知是母女,但她們母女倆卻像是生活
Thumbnail
老年共居嗎?這是本來看這本書的想像。四個不同年紀但都未婚的人住在同一個屋簷下,不就是未婚者應該想得到的一種生活方式嗎?但其實故事線不是這樣的,四個人會聚在一起是偶然,但又有些沒有很想談論的秘密,從而讓沒有血緣但同居共室的四個人,為家做了另一番的定義。 最老的鶴代和佐知是母女,但她們母女倆卻像是生活
Thumbnail
推薦度:★★★☆有如組曲一般的作品,多段與「女性」有關的故事,然而核心概念不明確、缺乏「主旋律」而顯得參差渙散。
Thumbnail
推薦度:★★★☆有如組曲一般的作品,多段與「女性」有關的故事,然而核心概念不明確、缺乏「主旋律」而顯得參差渙散。
Thumbnail
🌿「⇝⇝⇝ 共同繪製一幅臺灣情勒風情畫 ღღღ」 來賓介紹👏👏👏 -- 很會情勒的導演?吳暋泓 -- 很會情勒的演員?陳俋君 還是兩位都是被情勒的?🤨 安妮到底是誰呢?🤔🤔🤔 -- 紅髮安妮?CPR急救人型?
Thumbnail
🌿「⇝⇝⇝ 共同繪製一幅臺灣情勒風情畫 ღღღ」 來賓介紹👏👏👏 -- 很會情勒的導演?吳暋泓 -- 很會情勒的演員?陳俋君 還是兩位都是被情勒的?🤨 安妮到底是誰呢?🤔🤔🤔 -- 紅髮安妮?CPR急救人型?
Thumbnail
會知道《我家住在張日興隔壁》這本散文集,是因朱宥勳在他的2021年書榜上力推,心癢遂到三餘買來讀。作者楊双子本名楊若慈,此書以她與孿生妹妹如暉為軸,細訴從小而大,跨越時間空間,相生相伴的雙胞情。朱宥勳形容的精準,這本書實在是讓我讀得揪心痛,但一翻開就被深深吸入,停不下來。
Thumbnail
會知道《我家住在張日興隔壁》這本散文集,是因朱宥勳在他的2021年書榜上力推,心癢遂到三餘買來讀。作者楊双子本名楊若慈,此書以她與孿生妹妹如暉為軸,細訴從小而大,跨越時間空間,相生相伴的雙胞情。朱宥勳形容的精準,這本書實在是讓我讀得揪心痛,但一翻開就被深深吸入,停不下來。
Thumbnail
“只要我還活著,能看到這陽光,這無雲的天空,我就不可能不幸福!”這個成熟、善良的13歲女孩,在脆弱時仍懷抱希望,即便逝世多年,她的故事、她的文字仍激勵著大家,莫忘歷史的教訓,守護人權的未來。離開展館前,我買了一張印有安妮笑臉的明信片寄給自己,要永遠心懷盼望。
Thumbnail
“只要我還活著,能看到這陽光,這無雲的天空,我就不可能不幸福!”這個成熟、善良的13歲女孩,在脆弱時仍懷抱希望,即便逝世多年,她的故事、她的文字仍激勵著大家,莫忘歷史的教訓,守護人權的未來。離開展館前,我買了一張印有安妮笑臉的明信片寄給自己,要永遠心懷盼望。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