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文學

含有「臺灣文學」共 72 篇內容
全部內容
發佈日期由新至舊
《降魔詩社》以奇幻筆法描摹臺灣日治時期的歷史與文化,結合詩詞、妖怪與歷史人物,打造一場扣人心絃的文化保衛戰。小說透過失憶少年「目仔」與櫟社詩人的冒險,探討殖民壓迫下文化認同的議題,以及語言與文字的強大力量。
Thumbnail
陽台觀察者-avatar-img
16 小時前
奇幻的書寫方式,融合詩與歷史與文化,原來背後還想提醒讀者擁抱自己的語言與歷史,我佩服這位用心良苦的波西米鴨創作出這樣奇特的書,也謝謝薩菈琳特地為文介紹。❤️ 期待它願意被翻拍成影劇,讓更多人有機會接觸。😄
「每天都穿一樣的衣服,看起來醜醜破破的,還心事重重而且,不像是可以一直不賺錢還能活下去的人。」 不知道小護士究竟是指我或是衣服又醜又破,不管哪邊都有點傷人。
昨晚讀完《臺灣漫遊錄》,書中描寫日治時期,作家青山千鶴子受總督府邀請來臺,與本島通譯王千鶴同行,透過美食與旅行建立微妙情感。
Thumbnail
5/5臺灣漫遊錄
好像不錯看,感謝推薦。
作者透過主角潘阿秀,傳達女性追求自由的心聲,展現其堅強、獨立與自主意識,使其生命格局更為提升,擁有自我支配的人生,無疑是另一種「大海借路」的象徵,《大海借路》可謂為改變命運之女性自覺的故事。 (一)突破傳統鄉土小說窠臼 鹽分地帶作家周梅春(1950-)出生於改制前的臺南縣佳里鎮,其小說具有鹽鄉鹽
Thumbnail
幾個月前,德國朋友要來台灣旅遊,行前問我有沒有推薦的台灣文學,我列出了幾本,其中一本是《鬼地方》。其實當時候還沒讀,但我信任的書蟲朋友說這是她年度最愛的書,加上知道這個故事剛好跨越了台灣與德國,所以還是放心地推薦了。 推薦後當然自己也得做功課,所以在德國朋友來前,印象深刻正是鬼門關那天。
Thumbnail
5/5《鬼地方》
「光明與陰影,美好與醜惡,花朵與槍砲,強盛帝國所拓展的視野以及殖民地所必然承受的禁錮,同時並存。」 看完這本書後,第一個想法是確認楊双子作品中我還有幾本沒讀過,檢查過庫存後終於可以安心寫心得為閱讀這本書的旅程畫下一個句點。
Thumbnail
5/5花開時節
《海邊的房間》以短小精練的篇幅,不避俗字俗語,道出十三個也許微不足道的小故事, 它們來自世界中黑暗潮濕的一角,帶領讀者走進陰濕寒冷的灰影地帶,探索人性深處的荒涼。
Thumbnail
「以文學為本,教育為路徑,影像為媒介」的核心概念,將文學融入教育現場,並且打開更多學子對於臺灣文學的視野與想像,這個行動也促使我們逐年開拍以洪醒夫文學為改編題材的劇情短片作品,名為《歸鄉三部曲》。
Thumbnail
張秀亞向來鐘愛書寫和水有關的意象,大海、湖泊、小溪。她說「一道淺水、清溪,一片澤地、泥沼,只為了閃爍著一點清瑩的水光,也得到我無限的愛戀。 」她的生活仿佛總是和水有關,水是她一輩子的眷戀。
Thumbnail
不知道呂赫若如此多才與多工,或說多勞,與他家的風水有沒有關係。但可以確定的是,10月呂赫若在《臺灣文學》發表的短篇小說〈風水〉中,主角周長乾老人家的陰宅風水,也就是祖先墳墓,或許就不那麼好了。 故事是這樣的......
Thumbnail
林聽-avatar-img
2024/03/11
有意思的主題,有深度的解說。(我也是豐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