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住在張日興隔壁》:並肩而立是為双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會知道《我家住在張日興隔壁》這本散文集,是因朱宥勳在他的2021年書榜上力推,心癢遂到三餘買來讀。
作者楊双子本名楊若慈,此書以她與孿生妹妹若暉為軸,細訴從小而大,跨越時間空間,相生相伴的雙胞情。朱宥勳形容的精準,這本書實在是讓我讀得揪心痛,但一翻開就被深深吸入,停不下來。

【張日興隔壁】

書名《我家住在張日興隔壁》是本書首篇。乍看有點摸不清頭緒,想說張日興何許人也。但細看便明白其用意。
楊双子老家在台中成功嶺山腳下。而這個「家」極為獨特,是她阿嬤一手蓋的。阿嬤是能幹的泥水匠,但對設計一竅不通,導致沒有一個房間是矩形。窗戶開得少,有時得摸黑登樓。同學來訪總說:「你家好像迷宮一樣。
走左手龍門入新客廳,可直驅腹地穿過廚房、廁所、房間、房間、廁所、房間、舊客廳,從右手虎口出我家,或者返頭上東邊樓梯橫越房間、房間下西邊樓梯回歸原點。
家如迷宮,鄉異如是。
生在街道未有詳細規劃的成功眷村,楊双子說形容那細小巷弄宛若枝葉茂盛的九重葛,沿著軍營圍牆腳跟生長。
關於眷村迷宮,回首我只記得成功東路以及它輻射而出的細小巷弄。阡陌交通,共構一幅藍圖。
而在這地理迷亂的地方,「張日興商店」是個特別的存在。楊双子言它是成功嶺諸雜貨店執牛耳,其他店家不過所屬衛星耳。
它是成功嶺沃爾瑪,方圓十里人家朝聖之地。小學同學老師問我家所在,只須回答「張日興隔壁」,不必贅言。
因此,張日興猶如「家」的座標定錨。一切故事也都從這裡展開。
那是我生命原點的正中央

【迷碎的家

除了物理上的迷亂,楊双子的家,在抽象意義上也是混雜難明。
由於爸媽離婚的早,加上三代同堂,這家呈現一種社會主義的典型生態:男性長輩都是爸,女性長輩都是媽。書中戲稱這狀況叫「人盡可爸媽」
媽媽的空缺由各種「她者」補上:
阿嬤分身有術,權充職務代理人;阿姆、大姑姑、小姑姑輪番上陣,算是Part-time兼職;爸的歷任女友無縫接軌,屬於約聘人員。
至於爸爸,楊双子形容他是風般的男子。賭博喝酒快意恩仇,與男人各個結拜,女人則對他愛恨交加。離婚後女友一個換過一個,最後甚至消失無蹤,多年後才歸來。
與其說是父親,作為玩伴恐怕更加稱職。他教雙胞胎保齡球、象棋、撞球。此外又多識於鳥獸草木,能鑽木取火又會打獵,上山下海皆難不倒他。根本玩樂達人。
但父親終究不該只是玩伴。他載雙胞胎上大肚山學四輪溜冰,結果差點摔進急診室;怕女孩子出社會遇到壞人,五年紀就用高粱幫她們鍛鍊酒量;還讓她們抽菸,說是知曉滋味就能避免同儕誘惑……諸如此類,盡是荒唐。

【雙胞胎彼此定錨】

在這迷宮家鄉,人盡可爸媽的狀態,雙胞胎只能彼此相依。
楊双子說同卵雙胞胎不是奇蹟,感情彌堅才是奇蹟。畢竟先天相貌智商雷同,世間所有可比較題目,就通通送上門來。誰好看?誰用功?誰受歡迎?孰優孰劣,無從迴避。
然她與妹妹若暉就是奇蹟。
比如吃。由於爸爸離家,兩人青春期可說是在飢餓中度過。上課日還有早午餐,假日不免就有幾餐得落空。
我們的父親拋棄我們了。我們的肉身比思想更早體會。因為我們沒飯吃。
國中畢業,進了高職夜間部的兩人開始打工生涯,自「食」其力。雙胞共用帳本,每日餐費僅100,得精打細算的活。
生活要上軌道,軌道就是工作,是收入來源,是落袋為安的吃喝之物。
直到二十出頭財務改善後,才將胃袋逐漸敞開。書中描述讓我吃笑之餘又心頭微酸。
我們要吃肉,滿足大口咀嚼的渴望。要喝又甜又冰的垃圾飲料,以糖分澆灌心靈。要炭燒水滾,濃醬麻辣,尋求嘴裡的奇幻冒險。要寰宇搜奇,裝腔作勢,解長年自視委屈之苦。
食得兩人共苦,行也不遑多讓的拮据向前。
書中說她們搭飛機的次數竟比火車還多。這不是因為太常出國,而是搭火車的機會更為珍稀。
未成年時,兩人只能一人步行另一人鐵馬,清苦上路。熬到18歲,若暉晉身到輕型機車,腳踏車便由楊双子接手,雙雙實質成長。火車?太嬌貴的玩意兒。
這般生活,出遊不易,因此若要旅行,只能是「出國」。
雙胞胎的第一次出國,去了中國。用兩人高職「省吃儉用」攢下一筆積蓄,換來九天八夜的中國遊,存款頓失三分之二。
要具體形容的話,那是假設磁磚放縫隙貼這一層金箔,用指甲去一一摳剝下來的耐性堅持;是每日清晨花苞頂端凝結水銀,手持滴管顆顆汲取收殘的緩慢累積。
然對她們說,這次長途旅遊是歷經無數黑暗時光以來,第一次大休息。
有一就有二,之後每幾年一次的國外旅遊,圖的都是一場大休息。直到很多年後,旅行才擺脫休息的宿命,成了享受的可能。
往日圖的是大休息,後來才稍微曉得人生在世可以享受,曉得享受無罪,曉得享受的樂趣。
日子雖苦得荒謬,育樂還是不能少。楊双子言,她們是看漫畫學認字的。
雙胞胎最好了,我們隨時隨地交換心得,讀書看漫畫都是別人的兩倍樂趣。
對兩人來說,租書店可說是救贖之地。因著漫畫、小說構築的幻想宇宙,兩人才能忘記真實世界的艱困。
生命是如此困頓,尤其需要畫餅充飢。租書店是留著奶與蜜的應許之地,將我們牢牢守護。
三折肱為良醫,言情小說讀多了,想自立門戶只是剛好。楊双子說她十有四而志於寫小說。小說難寫,但兩人可合作構思,是為雙胞胎優勢。
若暉永恆做第一個聆聽故事的聽眾,兼任點評的責任編輯。
於是乎,懷著無比的認真,她從言情小說一路寫到文學獎作品。
然兩人的相依共構,卻因癌症襲來,亂了方寸。2009年,兩人一同邁入25歲,若暉卻患上乳癌第三期。
飲食先被節制,醫囑要求低脂低油少醃漬,無火烤油炸,得戒酒、糖和咖啡因,豆奶乳製品、蝦蟹海鮮也成拒絕往來戶。原本放縱的餘裕又被殘酷收回。
然病情已不復返,最後時刻,兩人開始稍稍放鬆。甚至偷吃賣當當還被巡房醫生抓包,落得窘迫道歉。W醫生的那句:「現在吃得下什麼,就吃什麼。」,看得雖暖但心情複雜。
至於旅遊,兩人最後出國是2014年底的九州行,若暉體力大不如前。常人40分鐘的路程,走了大半午後。小確幸的滋味幾無。
大家走路講話都很輕鬆,單獨若暉一人宛若失速的馬拉松選手,上氣不接下氣,嘴臉色與嘴唇同樣慘白。
2015夏,病重的若暉與她合作一部小說,準備投遞第一屆台灣歷史小說獎。因需安個筆名。兩人最終定調「楊双子」。双字宛若兩人並肩而立,甚合。
看到若暉醒來詢問小說進度的段落,只有難受:
「妳一定要把小說寫完喔。」
「我會努力趕上截稿日。」
「妳不要隨便死掉喔。」
「我不會隨便死掉。」

【何處是家】

由於這樣的背景,對雙胞來說,何謂「家」是不斷討論的話題?雙胞胎最後拍板:
有彼此的地方,就是「家」。
然而,生命的最後,若暉卻說:「我想回家看看。」
楊双子困惑,想說這裡不就是家?但還是借了氧氣鋼瓶,回返烏日老家。看她們舉步維艱地走完家的最後巡禮,雖不捨卻有種平靜。生命薄脆,到最後還是想圖一個依屬。
所以家會不會,可是眷戀?
家會不會,可能是保留生命刻痕最多的所在?
會不會可能是,我們生命原點的,正中央?
臨壽時分,若暉想得還是那迷宮般的所在,張日興的隔壁。

【後記】

讀完當下,除了深深情緒,另一個感受是「完整」。一般散文多是集結作者一段時日的作品,再稍作安排,略微結構。但這本卻是渾然天成的完整。或許就是這樣,讀來極為連貫,情感穿透。雙胞情意滿溢,拌上癌末酸楚,讀得愛痛交織。
這書其實年初就讀完了,雖喜歡、想大推此書,卻一直不知如何起筆。理工腦這時候實在不好使,總之還是試著寫了。隔些時間重溫書中情節,動人依舊。
雖說書中描述的「家」離譜荒唐,病後情節更是悲慘刺骨。但楊双子用一種冷靜甚至略帶幽默的方式,將你溫柔的拉入那些情境。讀來苦中帶甘。如陳又津在推薦序說:
妹妹走了,楊双子留下來,從深不見底的悲傷,自己用文字把自己拉起來。
或許,這就是文字的力量。

Image
↓↓也歡迎大家來追蹤〈姆斯的閱讀空間〉的臉書和哀居↓↓
姆斯的閱讀空間 FB
姆斯的閱讀空間 IG
183會員
210內容數
分享讀書所感,期望藉由書寫梳理自己的思考,透過文字與他人產生交流。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我對AI科技與教師角色的看法從數學謎題衍生對AI科技的想法。
Thumbnail
avatar
巴斯光綸
2024-06-20
我學易經15真假選擇,如何平衡自己⋯ 要把工作完成在原生世界,真心不是根本,假意才是需要。如何成就假意,就是對獎勵的執著,不能說真心話。真心的執著就是演化真愛,對於獎勵可以不要。結果,要如何完成工作在原生世界,就是一種學問了。 原生世界:不知真、不知假、不知善、不知惡。 點覺一:要贏得原生世界,本該同流。
avatar
阿良
2024-06-20
我學易經14次生人演幼慈思考不亦樂乎⋯ 幼慈思考孕育人類未來光明,裡應加持,孩子王心法出現幼惡一說法,被奪去的善良也可以學習,演化愛的政策是有效的。嗔恚教育反常是孕育幼惡的根源。 點覺一:要教育幼惡,嗔恚不是最好的教育指南。家裡有幼惡,一定要有一個嚴厲的父親,這樣幼惡的氣勢就會壓下來,幼惡才有學習愛的機會和
avatar
阿良
2024-06-20
腦袋書櫃|《我家住在張日興隔壁》讀《張日興》哭了不只一次,但哭得最用力的時候是在這裡,要說為什麼,好像我也只能吐出,啊,啊啊,這樣失去語言,不知道意義為何的聲音(甚至不是呢喃,而是喉嚨會卡住的啊啊)。 我熱衷於命運式的讀書,而我在這樣的命運,獲得一次救贖。是這樣的一次紀錄。
Thumbnail
avatar
無力
2023-09-15
《我家住在張日興隔壁》: 從我們變成我...《我家住在張日興隔壁》是一本寫給雙胞胎妹妹的送別之書,楊双子這個名字其實是雙胞胎姐妹的共用筆名,姐姐楊若慈主力創作,妹妹楊若暉主力歷史考據,但妹妹在31歲的時候罹癌過世,在隔了五年之後,姐姐楊若慈終於寫完了這本關於妹妹的散文,即使已經隔了五年,即使作者的文字非常幽默,整本書讀完還是非常揪心。
Thumbnail
avatar
MINEBOOK掘冊
2022-01-19
讀《我家住在張日興隔壁》兩感 我怕濫情,也怕過於聚焦日常,書名如此,常教人擔心。趁興坐下來好好閱讀,才知刻板是錯,錯得離譜。 作者/楊双子;寶瓶文化出版;2020.12
Thumbnail
avatar
文字裡的大象
2021-12-03
我家住在張日興隔壁小說家是一種用文字療癒心中較難照料傷口的人,而讀者,則是看著作者細細理著傷口,一邊也想起類似傷痛的。這個發生在中部的故事,夾著生存以上生活以下的掙扎,和光讀文字就吃痛的心如刀割。 雙胞胎是一種機率不高的存在,每個雙胞胎一定都會被問到的問題就是你們有心電感應嗎?而雙胞胎通常感情也不錯,或者長大不爭寵之
Thumbnail
avatar
老蔡書評
2021-09-22
隔壁影評-在家防疫,你需要一部夠ㄎ一ㄤ的電影《米家大戰機器人》我必須要說,《米家大戰機器人》這部電影2020年時沒在電影院上映真的是太可惜了,但即便換到小螢幕,也仍舊無損它的精采! 如果你喜歡動畫電影,如果你喜歡一堆迷因,如果你想看3D與2D的完美融合,又或者,你只是在防疫期間需要一些酷酷的東西來讓你捧腹大笑,《米家大戰機器人》都能完成這些需求。
Thumbnail
avatar
老王
2021-06-09
讀過之後 | 楊双子 《我家住在張日興隔壁》「我是穿透陰霾裂隙的一束光,一絲垂入地獄底層的蜘蛛絲, 我願我們能爬出來度過人間的美好日子。」—《我家住在張日興隔壁》
Thumbnail
avatar
小毛小姐
2021-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