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文章包含:
- 這本書吸引我的原因
- 開場白—歷史的問題
- 環境是原因? 近因與終極因
- 農業與畜牧—成敗的出發點
- 農業發展的差異—環境的重要性
這本書吸引我的原因
在《人類大歷史》書中,強調認識歷史不是為了知道必然會發生什麼,或者精準預測未來會發生的事情,更不是為了過往發生的事情找上一個解釋貼補上去。認識歷史是為了去認識一個國家、族群、史料的脈絡,更重要的是從跟隨歷史的進展,我們試著盡可能地模擬當時情境下的人們面臨的狀況、選擇、與壓力,從而了解歷史從來都不是順其自然發生的。
連結到這本書,這本書的書名是《槍砲、病菌與鋼鐵》-人類社會的命運,書封與書尾的引文都是說著這本書的主題會放在用歷史剖析人類社會的不平等是如何構成。而對於當今社會不同族群不平等的情況,我自己並沒有深入地探索過其中的緣由,因此這本書會很好地
開場白—歷史問題
一本歷史類書籍通常都會沿著一個或幾個核心問題開展並圍繞它撰寫,這本書並不例外。這整本書想回答的問題是來自作者在新幾內亞(在印尼右方、澳洲上方的位置)研究鳥類時遇到的當地政治人物亞力,亞力對作者提出的問題是:「為什麼是白人製造出這麼多貨物,再運來這裡?為什麼我們黑人沒搞出過什麼名堂?」
用一個比較國中歷史的說法是:「為什麼大航海時代是歐洲人展開的?」、「為什麼是歐亞大陸四處清城掠地其他區域,而不是大洋洲的諸島主宰整個世界?」而關於這些問題,這本書給的是一個這麼簡單、合理卻又同時分析精闢的答案。
如果要用一句話交代這本書的話:「各族群的歷史,循著不同的軌跡開展。那是環境造成的,而非生物差異。」
Photo by Brett Zeck on Unsplash
環境是原因?近因與終極因
環境造成的是什麼意思?看起來是否把整個問題過於簡單化了?且慢,要了解這個答案之前我們必須先看歐亞大陸具備何種侵略與生產的優勢。
作者書中提出了幾個重要因素的交互與重疊影響—槍砲、馬、航海技術、病菌、人口數眾多、文字等等—使得歷史成了我們熟悉的樣子,歐洲人有能力殖民美洲、東南亞、大洋洲、和非洲。
作者將這些因素歸為四大類:文字、病菌、科技、中央政府。上述提到的這些稱為近因,意思是確實是這些因素對結果的影響劇烈且時效性鄰近,可以發現這些面向似乎可以繼續發散到不同的成因,不過其實有一個終極因主導著這四個近因的發展。
這個終極因,作者給出的結論是農業的興起,是農業的發展使得最早期的世界走向分歧的道路,而環境又是農業背後的主要推手。
農業與畜牧—成敗的出發點
農業的特別在哪裡?相較於狩獵-採集文明,具備栽種技術的族群,可以獲得巨大的好處。
- 馴化的作物與動物,食物來源穩定,推動了人口的成長,同時也讓人類可以在一個地方定居。
- 額外的食物能供養專業人士和全職專家—武器製造、商人、官員等等。
- 馴化的動物能提升農務效率,如:犁田、搬運、作為交通工具、作為糧食來源(牛、豬),使人類擁有更多時間與精力從事其他活動。
- 動物作為爭戰的工具,如:馬可以使人快速移動同時踏擊敵人。
自此可想而知,就算一個獵人和一個農夫單打或許不會輸,但十個甚至一百個農夫配上一群馬和武器對上一個獵人,結果就可想而知。最後的情勢就趨向狩獵-採集文明的地盤若是可以做為耕種的地方,該地區要不是被農業族群侵略滅族或逃走了,就是狩獵-採集文明吸收了鄰邦的農業知識,轉型成農業部落,至此就可以看到農業與征服的關聯性了。
Photo by Dan Meyers on Unsplash
農業發展的差異—環境的重要性
從上段敘述可以知道先獲得農業技能的族群就擁有領先超群的機會,問題又來了:是什麼因素決定哪些地區的人可以先發展出農業與畜牧呢?作者認為地理環境與大陸軸線是隱藏在農業發展背後的主要原因。
地理環境的差異影響的是當地原生動植物的種類、數量與多變性。野生植物在不同地區都有不同的變種。在氣候適宜的地方且原生作物種類多的地方,當時的人就能有更多的選擇去嘗試馴化,例如:大種子植物(某一類馴化候選植物)在地中海地區有32種,在美洲(包含北、中、南)有11種,而在澳洲北部更僅僅只有2種,動物馴化也能看到類似的模式。從這些差異不難看到,西亞與地中海區域的古人們更具備發展農業的先天地理條件。
而大陸軸線影響的是技能、知識傳播的部分,是擴張版圖的一個重要變數。美洲與非洲的大陸都是南北向,而歐亞大陸則是東西向。南北向的大陸軸線之所以不利於農業傳播,可想而知,緯度的差異使是硬地中海型氣候的作物無法在熱帶氣候或寒帶氣候生長;而東西向則不會遇到這個問題,貿易、交流熱絡不覺。
這裡舉個簡單的例子:肥沃月灣。
- 當地是地中海型氣候,冬暖夏熱,雨量集中在冬季,作物發展成一年生的作物,會在夏季時枯萎、死亡。
- 動物資源豐富,連當地狩獵-採集族群都能安居一處,獲得足夠的營養,助長推動農業的契機。
- 當地作物的野生使祖繁盛而且多產,使馴化成的可能性提升。
- 當地植物自花授粉且雌雄同體的植物種比例很高,可以使人類在馴化上容易很多—發現特殊變異種,採用自花授粉就能保存特別的性徵。
舉一個自花授粉且雌雄同體的例子:原始的豌豆成熟後會將裡面的豆子噴出,這是豌豆本身的天擇演化,然而以前的人發現的特殊變異株,那些豆莢在成熟後不會將豆子彈出,人們用它持續地自體繁衍,也就成了我們現在吃的豆莢。
自環境差異出發,衍伸至生存最基本的生理需求時各洲際間、或甚是地區間的區別就已經被如此放大了,遑論群體的組成、權力結構、科技發展等等。下篇會接續從農牧業在往部落、政治、科技方面邁進,試著解釋何以當代權力差距這麼大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