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評|《韓山島海戰》不只比拳頭,也比價值的說服

2022/11/25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你可知道韓國硬幣中,唯一出現的人是誰嗎?位列鈔票上世宗大王及思想巨擘之後、百元韓幣上的頭像,正是《韓山島海戰》所描繪的主角——海軍大將李舜臣。這部片作為《鳴梁:怒海交鋒》的前傳,不但在韓國佳評如潮,不但勇破韓國影史票房紀錄、甫獲釜日電影節最佳導演獎,還找來《分手的決心》男主角朴海日出演年輕版的李將軍,回溯他崛起的關鍵首戰。

目前流通的韓國百元硬幣,頭像為李舜臣。圖片來源:https://www.creatrip.com/blog/8619
時至今日,基於史實改編的戰爭片之所以仍有可看度,絕非一味滿足影癡們懷古、追思、或神格化歷史人物的需要。關鍵看點有二。第一,為了看視覺效果和氣勢,簡單說,就是「看爽的」。其次,是為了借古、喻今。因為戰爭永遠不像我們以為的那麼遙遠(台灣人想必都深有共感),而戰火中的人性幽微,恆常不變。換言之,在軍事片表象的壯闊底下,我們總會窺見時代的意義,找到自己、他人、社會,篤信的價值。
朴海日詮釋海軍名將李舜臣。圖片來源:GQ

|戰爭,是「情報」之戰

看過諜報片都會明白,掌握情報,就等於掌握勝利。
在十六世紀末,李舜臣抗日首件代表性的戰功——寒山島大捷當中,情報,依舊左右了戰局的發展。片子一開場,間諜的角色便已現身,為後續諜對諜的情節做好鋪陳。日韓雙方,都滲進西方稱作間諜、東方舊稱探子的人,想盡辦法獲取敵方機密,再試圖傳遞回營。一開始,朝鮮軍在情報上的劣勢,為劇情創造出緊繃的張力。尤其當龜船,韓方最仰仗的船艦設計圖遭竊之時,它船如其名的龜速、脆弱的船側、易卡住的龜首,都可能在未來,成為日軍的把柄和猛攻的死穴。
到了劇情中後段,局勢扭轉。最關鍵的人物,非倒戈的日本探子頭目了。
當他誓死效忠李舜臣,並被不知情的日軍救回軍營後,他冷靜地掩飾韓方的軍事計畫。明明打算以進為退,他說韓方只敢守成,還編造了一套合理的邏輯服眾。這一幕,真是讓人捏把冷汗,臥底果然是隨時隨地在走鋼索般,命懸一線之間啊。而偷偷潛入日軍的朝鮮宮女,更是展現出間諜們必死的決心。日軍將領脇坂安治揭穿她的那一刻,她果決地選擇嚼舌,試圖了結自己。個性的剛烈、不苟且偷生的態度,讓人動容。

|戰爭,是「策略」之戰

但空有資訊也不行,還要有謀略。這裏我們就能看出,李舜臣的過人之處了。
當眾人急著選邊站,選「防守」或「進攻」時,他卻獨排眾議以進攻取代防守,完成同袍口中「沒有防守的防守」。在戰爭開打前,他也嚴密地規劃所有戰術、軍艦配置。歷史上,的確將此戰勝出的關鍵,歸因於有別以往的「鶴翼陣」上。另外,先誘敵駛出海峽、再全面攻擊的策略,也起了很大作用,更凸顯出李氏異於常人的冷靜。於是,我們在最終決勝戰的畫面中,看見他堅持要讓鶴翼陣到位,讓船艦在韓山島旁開闊水面一字排開、包圍所有日艦後,才願意下令以側邊火砲開火,終於一舉殲滅敵軍。
名將,就是像要鋼鐵人一樣堅毅。但擁有鋼鐵般的意志,卻不代表不聽諫言、腦殼成鋼。這一點,在龜船用與不用的決策中,一目瞭然。
原本李舜臣擔憂日方已經全盤掌握龜船的弱點,不打算讓它上陣。看起來是非常理性、聰明的決定。然而,負責造船的隊長,其實早在圖面曝光以前,就在暗自盤算改良方法了,只是連李舜臣都尚未知悉。要不是隊長哽咽力爭,要不是李氏聽信建言,我們便不會眼見升級版的龜船,在終局之戰大顯身手,讓日方錯估情勢,也幫韓船順利完成既定的戰術配置。所以說,果決但保有彈性,還是卓越領導的真理啊。
讓韓軍勝出的「鶴翼陣」。圖片來源:GQ

|戰爭,更是「價值」之戰

戰爭,是心戰。要贏得戰爭先贏得人心,往往是戰爭片普遍的啟示。
這是一場正義與不義之戰。
這部片直白地點出韓山島之戰,純屬一場價值之戰,當「不義」對上「正義」,終究只有走上潰敗之路。直接的對白內容就不贅述了,許多情節的安排上,也烘托了如此的價值暗示。比方說,前述日本探子投誠的原因,正是李氏的身先士卒感化了他,讓日方將領的貪生,變得加倍不堪。
而後段日本探子與被對待的方式,更凸顯了這一點。那時,他與駐守陸路要道的韓軍並肩作戰,其中一個士兵針對他中間剃光、後方紮髻的武士頭表示異議,示意他用頭巾蓋起來。但領軍的頭頭卻出手阻止,他說,最重要的是彼此擁有「共同的信念」,至於外貌、出身,都不重要了。顯然,擁抱相同價值,才是區分敵我的那把尺。
這部片固然出於韓國觀點,要凸顯出當時日本人的野心,以及那場侵略的不正當性。但從一個「人」的角度來看,無論沈著而有氣度的李舜臣,或者投奔心目中的正義、並勇敢堅持下去的日本探馬,有哪個,不值得我們鼓掌佩服呢?

*本文原發表於:中華電信mod粉絲專頁
*本專題也讓你跟著走心了嗎?歡迎「留言」「分享」「追蹤」!
41會員
71內容數
身為非藝術背景、卻三天兩頭跑展覽的「美術館路人」,除了仰賴直覺定錨眼前作品,更愛問問自己是感覺激動、寧靜、或泫然?還要自虐地,連結當下的人生處境連結,才甘願返回紛擾的現世。於是決心用書寫,實踐艾倫狄波頓《藝術的慰藉》的唯心觀點,捨棄高冷論述、直探藝術所誘發的感觸。請準備好,跟著藝術一起「走心」吧!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