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典高中生的國文課—《思辨是我們的義務》

2022/11/21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看書名為「思辨是我們的義務」,會以為在講哲學,但其實沒這麼難。這本書是一位出身臺灣的教育工作者,在瑞典第一線觀察當地教育的案例後,分享她的所見所聞並提出的見解。這並不是全面性、長時間的研究,而是用案例呈現瑞典中學教育如何讓各科都融入了民主概念,讓公民意識深入扎根。作者避免直接批判台灣現在的教育方式,而是點出值得借鏡之處。她依照瑞典最重視的三個科目:語言、歷史、數學,解說這些科目教學的內容,讓我們上了堂瑞典的高中課。
其中,語言課正好觸及近來臺灣熱議的話題:國文課的意義何在?在瑞典,他們的國文(瑞典文)課程是什麼呢?
瑞典高中的國文課分成三門:非文學類文學作品學術閱讀寫作。這樣的分類明確定義一個語言至少有三種面向:傳達資訊(非文學類)、藝術,以及學術。在臺灣,當我們提到高中國文課,你想到的是什麼呢?

在非文學類,內容包括科普、新聞、社會、歷史,重點在於能夠理解文章,能分析、表達自己的想法。簡單說,就是語言最基本的閱讀理解寫作能力。

瑞典課綱把將語言視作「通往其他知識的基礎工具」,十分強調語文在學習所有其他科目的過程中,其理解、思辨和表達自我的關鍵腳色。(p.19)
這樣的國文課,重點不僅在於用字遣詞,同時也在於「語言作為一個工具」這件事。我們在學習第二外語時常常強調語言是一個開拓視野的工具,但在國文課裡卻常常忘了這件事情。此外,瑞典在這門課中還加入了媒體識讀,這在過去可能不會被認為與國文課有關的,但的確是現今世代從電視或社群網站接收任何文字時都需具備的能力。

文學課又有什麼用呢?瑞典文學課的老師義正嚴詞地宣告文學與民主素養是密不可分的:

文學教育和民主素養有什麼關係呢?瑞典文老師在聽到我的問題後,睜大眼睛回答:「關係可大了!我甚至認為沒有其他課堂能比文學課更民主,當孩子們發現讀完一本書、一首詩、看完一齣戲,每個人的想法和感受竟然會那麼不同,查覺到這種個體的差異性,就是民主的第一步!」(p.41)
無論是文學、繪畫、音樂,藝術的本質就在於沒有正確答案,一個人能夠欣賞各種不同的樣貌,試著理解並體會,可以在知道自己不喜歡某種藝術的同時能理解別人有權喜歡它,其實也是一種培養民主素養所需的包容力的方式。文學可能是古板陳舊的,但除了如何看待文學,到另一個層次去學習如何尊重別人看待文學,也可以是文學課程能給予學生的珍寶。

第三門,學術閱讀寫作,則是將語言拓展到另一個端點,要人成為寫作機器:要求嚴謹、行文有憑有據,不可夾帶個人觀點。

這樣的寫作貌似簡單,但其實就像操作機器,毫無經驗的人,就算有說明書仍然得邊試誤邊做;如果在中學期間就學會基本功,將來隨時能乾脆俐落操作無礙。這是無論任何學門的學術寫作都會需要的重要能力,就算是(過往觀念裡)與國文差距天高地遠的數理科都逃不過。因為無論從事任何行業,與他人溝通,最重要的工具都是語言。
內容淺顯易懂,配合許多圖表且與許多時事呼應。不知不覺就上了堂瑞典的高中課程,了解瑞典勞權意識的發展史。作者甚至在每章節後設計了題目,引導學生延伸思考。題目確實切合每章主旨帶入臺灣時事,刺激讀者進行類似的思考,但同時這些條列的題目卻又讓這本書變得異常地像臺灣的補教書籍,也是頗為弔詭。
無論如何,學習本來就不是只能發生在教室。這本書帶台灣人一窺瑞典課堂現場,提供讀者課堂與公民社會之間更多想像。而當我們把重心轉移回到這座島嶼,我們是否能用不一樣方式看待這些科目、設計這些科目的教學方式、甚至是對教育工作有不一樣的期待呢?
書名:思辨是我們的義務—那些瑞典老師教我的事
作者:吳媛媛
出版社:木馬文化
2019年七月 初版一刷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24會員
69內容數
小時候從書裡找到世界,長大後從世界回頭梳理人生。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