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傷行為與壓力之間,真的有緊密的連結嗎?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本文章之研究結果引用自 Liu et al., 2016 之論文)

我們經常在電影、小說中,看到關於自我傷害行為的描述,包含用美工刀劃手、用頭撞牆、放縱並沈迷於酒精中等等。可能生活中的家人、朋友做過類似的事,讓你百思不得其解;抑或是你曾經或正在經歷這樣的過程,想了解這些行為。讓我們一起來認識自我傷害行為,並試著找回健康的身心!

自傷行為?自殺行為?它們有什麼不同?

  • 自傷行為又稱無自殺意圖的自我傷害行為 (Non-Suicidal Self-Injury, NSSI),做出該行為的個體沒有自殺的想法,但是會蓄意地做出傷害自己身體或心理的行為,例如自殘、酒精濫用等等。
  • 自殺意念 (Suicidal Ideation) 則是個體有自殺的想法,但尚未付諸行動,可能會有這些想法:「好像死了也沒關係」、「找不到繼續活下去的理由」等等。
  • 自殺企圖 (Suicidal attempt) 則是泛指自殺未遂的行為,即個體過去曾嘗試過自殺。

上述這些概念,與自殺行為相似,卻有一些根本上的相異之處。許多人認為出現自傷行為的個體,是因為他想要自殺或為了自殺才做出該行為,但其實並不然。許多做出自傷行為的人,可能是為了舒緩壓力、引起關注等,有時也能看作是一種求救訊號。

請屏棄這樣的觀念:「自傷者只是為了討關注,他們不會真的自殺。」

研究發現,出現自傷行為者,並不一定有自殺意念,但是自傷行為與自殺相關概念有相當高的重疊之處,也有顯著的高相關。有自傷行為的個體,其自殺的機率比沒有該行為的個體高。因此,請讀者們不要輕忽自傷行為的求救意義,盡可能地協助他們尋求專業協助。

生活壓力大,可能增加自傷行為的風險!

日常生活的壓力事件,會引起兩種壓力反應,分別為生理壓力與心理壓力。

  • 生理壓力:人們在壓力狀態下,體內的 HPA 軸(下視丘-垂體-腎上腺)會活化,產生壓力賀爾蒙並損害身體的健康。
  • 心理壓力:人們評估某一事件所帶來的威脅或挑戰,並因此而感到痛苦。

根據學者們分析大量資料,建立了一個自傷行為與生活壓力之間的模型:

Liu et al. (2016)

Liu et al. (2016)

由上圖可知,長期處在壓力的環境下,會影響人們先天的人格特質、氣質等,進而發展出自傷行為。而日常生活的壓力事件,會調節先天特質與自傷行為之間的關係。也就是若有越多的風險或脆弱因子(容易促成自傷行為的先天特質),則越容易受到日常生活的壓力事件觸發,而高度的生活壓力事件也會導致更多的自傷事件。

自傷行為與生活壓力事件之間,其實只有輕~中度的關聯性。

研究發現,自傷行為與壓力之間的關係,並不如預想得高,只有達到統計上輕~中度的相關性。而學者推論了以下兩種可能原因:

  • 調查生活壓力事件時,僅仰賴受試者的記憶,可能因記憶衰退而導致與實際情況不符。
  • 調查時,生活壓力事件的分類過少,導致受試者的選擇受限,可能無法真實分反應其壓力事件的內容。

筆者的觀點

學習如何處理壓力、情緒是人生中非常重要的課題,主觀的心理壓力是源自於人們對事件的解讀,因此好的情緒因應與調節能力,能促進我們的生活品質與心理健康。另外,釐清自我傷害行為背後的原因,也可能讓我們更能夠同理,並且選擇合適的方法提供協助。人們的認知風格、情緒調節能力皆能透過練習而改變,積極改善這些風險因子,以減少自傷行為的發生是很重要的!

參考文獻

Liu, R. T., Cheek, S. M., & Nestor, B. A. (2016). Non-suicidal self-injury and life stress: A systematic meta-analysis and theoretical elaboration. Clinical Psychology Review, 47, 1–14.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Veronica|喜歡紫色的臨心研究生的沙龍
7會員
23內容數
我是正在就讀臨床心理研究所的學生,希望將自己對心理學的愛,透過撰寫文章的方式分享給讀者。期待讀者在閱讀的過程中能夠看見自己的需求,為生活帶來一些正向的改變!
2023/01/11
許多人在成長過程中,都會有害怕跟別人不一樣的時刻,也許你正在經歷這樣的煩惱,又或者你已經度過這個時期。但是要如何定義「與他人不同」呢?如果一個人身上,同時擁有許多「不一樣」的標籤,他會受到更嚴重的排斥,還是反而得到比較正向的對待呢?
Thumbnail
2023/01/11
許多人在成長過程中,都會有害怕跟別人不一樣的時刻,也許你正在經歷這樣的煩惱,又或者你已經度過這個時期。但是要如何定義「與他人不同」呢?如果一個人身上,同時擁有許多「不一樣」的標籤,他會受到更嚴重的排斥,還是反而得到比較正向的對待呢?
Thumbnail
2023/01/02
你是否有過分組討論時,被朋友或組員拒絕在外的情形呢?或者下班後,同事們紛紛約吃飯,卻唯獨沒有約你呢?然而,被拒絕後的打擊只會出現在親密的朋友身上嗎?還是被陌生人拒絕也會讓你有同樣感受呢?
Thumbnail
2023/01/02
你是否有過分組討論時,被朋友或組員拒絕在外的情形呢?或者下班後,同事們紛紛約吃飯,卻唯獨沒有約你呢?然而,被拒絕後的打擊只會出現在親密的朋友身上嗎?還是被陌生人拒絕也會讓你有同樣感受呢?
Thumbnail
2022/12/18
這兩年的疫情大大地改變了人們的生活型態,人與人之間的交流也被迫減少。這些改變、風險和限制可能導致壓力的增加,以及幸福感減少。因此人們發展出許多不同的策略因應這些挑戰和恐懼,而頻繁使用社交媒體是其中之一。
Thumbnail
2022/12/18
這兩年的疫情大大地改變了人們的生活型態,人與人之間的交流也被迫減少。這些改變、風險和限制可能導致壓力的增加,以及幸福感減少。因此人們發展出許多不同的策略因應這些挑戰和恐懼,而頻繁使用社交媒體是其中之一。
Thumbnail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