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克蘭的不可能戰爭》:因為反抗,所以存在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2 分鐘
raw-image

今年 2 月,普丁發動「特別軍事行動」,展開俄烏戰爭序幕。面對大國入侵,烏克蘭人展現絕佳韌性,拒絕讓獨裁者的劇本得逞。身在台灣,處境相似的我們不禁會想:他們是怎麼做到的?這本《烏克蘭的不可能戰爭》或許可以讓你找到答案。

這本書是由台灣獨立媒體報導者編寫。戰發第一時間,他們的記者群就前往烏克蘭,取得第一手戰地資訊。此書編匯他們的採訪內容,多角度地讓讀者了解烏克蘭是如何打這場「不可能」戰爭。

對抗俄國混合戰】

俄烏戰爭可說是現代戰爭的範本。除了傳統軍事行動,還混和經濟、文化、資訊、能源等不同層面,是場標準的「混合戰」。

在戰場上的不只是烏俄兩國的軍人,兩國人民的認知、文化、認同,甚至是學校裡的課綱,都成為對戰之地。

事實上,戰爭早在俄國正式入侵前就悄然開始。普丁在 2021 年時就曾寫下七千字長文,稱俄羅斯與烏克蘭是「不可分割」的民族,為入侵合理性打底。俄羅斯宣傳機器也不斷洗腦烏克蘭沒有文化、沒有歷史,只是俄羅斯帝國的一部份。

除了意識型態的輸送,假訊息攻擊也是俄羅斯的一大利器。烏克蘭不實資訊對應中心從 2 月16 至戰前紀錄至少六十件謠言攻擊。內容主要是離間西方與烏克蘭關係、批評烏克蘭經濟與疫情下醫療問題,還有北約對烏東動武等謠言。

資訊戰甚至還指向俄國本土,像普丁就曾在記者會上提及烏東頓巴斯地區的種族滅絕,以此做為攻打烏克蘭的理由;另外在 2 月 17 號一間頓巴斯幼稚園遭砲擊,外界普遍共識這是俄羅斯武裝份子所為,但俄國新聞卻說是烏克蘭攻擊己方人民。

如烏克蘭危機媒體中心混合展小組首席研究員則和諾芙斯卡所說的:

過去八年,他們一直努力把烏克蘭去人性化,向俄羅斯的觀眾這樣描述烏克蘭、欺騙俄羅斯人。

戰後,資訊戰更是無所不在。俄羅斯不但用假新聞誇大戰果、試圖製造烏克蘭內部矛盾,甚至還以假帳號偽裝成烏克蘭平民,滲透進烏克蘭民眾的互助網路套話。藉此取得後勤部隊路線、地方防衛部屬等訊息。

俄羅斯製造的假新聞(截自《烏克蘭的不可能戰爭》)

俄羅斯製造的假新聞(截自《烏克蘭的不可能戰爭》)

綜上觀之,俄羅斯的的訊息再造鏈相當完整,極具威脅。烏克蘭事實查核者冉克沃伊如此形容:

他們從文化、歷史、社會的矛盾中,建立起敘事,長期用敘事打造一個支持俄國利益的世界觀,短期則用一則一則假新聞、假影片、假照片,來重複支撐強化敘事的可信度。
俄羅斯的資訊戰敘事(截自《烏克蘭的不可能戰爭》)

俄羅斯的資訊戰敘事(截自《烏克蘭的不可能戰爭》)

但面對資訊猛攻,烏克蘭人民早有抗體。從 2014 年俄羅斯侵占克里米亞以來,面對俄國的經濟、軍事、資訊侵擾,烏克蘭人的「烏克蘭意識」卻益發穩固。年輕一輩沒有太多蘇聯記憶,多半認同烏克蘭是主權獨立國家。

而媒體、公民與學術界面對這場不停歇的資訊戰也下足功夫。除了將境內俄羅斯頻道關掉,也努力教育民眾媒體識讀的能力。這些準備在俄烏戰爭中起到極大功效。

戰爭一開打,烏克蘭人便馬上將戰場的真實情況傳遞給世界。有人使用 IG 文字直播的方式,對外更新戰爭訊息;也有人透過短影音,將各地空襲、俄國坦克攻擊平民等畫面上傳,並標註各國政經領袖,希望引起國際社會注意;也有人透過線上群組中做「戰爭罪共筆」,將看到的罪行(如被打、被殺害)透過線上表格建檔、外傳;

我們想要讓資訊能傳到烏克蘭以外的地方,愈遠、愈清楚越好。
-奧萊夏,IG 文字直播志工

其中我看到最有創意的方式莫過於利用 Google Maps,在俄羅斯熱門地標(如咖啡店、博物館)上寫下烏克蘭正在發生的事,並附上照片,突破俄羅斯本地的訊息包圍。

這樣下而上的草根行動,成功突破俄羅斯的假新聞敘事,將戰場真相傳遞給世界,讓更多人理解並關注這場戰爭。

【反抗的其他可能】

而除了對抗混合戰,書中我還看到更多抵抗戰爭的可能。如書中提到喜劇演員提摩申科在居然在基輔的防空洞中表演脫口秀。他將戰爭日常轉為段子,巧妙利用地獄哏,真實反應烏克蘭人民的生活。

住在俄羅斯旁邊有個好處,就是你總是懂得活在當下,因為你可能只剩下當下可以活了。
-提摩申科,烏克蘭喜劇演員

如他說的,笑話很仰賴人與人生活的共同經驗,而戰爭正題中了這樣的共感體驗。脫口秀為大家的情緒帶來出口,讓人們用笑容直視那些難以面對的痛苦。如他說的:

關於戰爭的任何事情你都可以拿來變成喜劇,因為笑話能幫助人們想得更深、更細微地思考。

另一個有意思的對抗是「兒童線上畫廊」。戰爭中,兒童是最無辜的一群。開戰四個月,就有超過兩百二十萬烏克蘭兒童逃到國外成為難民、三百萬兒童在國內流離失所。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稱這是二戰後最大的兒童人道危機。

面對這危機,一對烏克蘭夫婦找到解方。在逃亡的路上,他們的女兒突然開始作畫:

我把她的畫拍下來,傳給爺爺、奶奶看,她更開心了,我順勢問他,如果全世界都能看到妳的畫呢?她的笑容整個綻放開來。

在他們找到暫時棲所後,這個讓「全世界看到孩子的畫」的念頭依舊強烈。於是他們向同在逃難的家庭做了簡單調查,發現這構想不只「小孩需要,大人們也都想要」。於是他們架設了「今日烏克蘭兒童」這個線上畫廊,開始收集戰爭下的兒童們的畫。

小女孩寄給寵物貓的畫(截自《烏克蘭的不可能戰爭》)

小女孩寄給寵物貓的畫(截自《烏克蘭的不可能戰爭》)

書中提到,繪畫是很好的療癒工具,它能讓孩子抒發壓力、與父母有更好的溝通。更重要的是,孩子們能在戰爭中擺脫無力受害者的腳色,重新找到自己的價值:

孩子們在畫畫的時候,覺得自己在做一件非常重要的事,畫的這些全世界都能看得到,覺得自己是為烏克蘭未來迎接勝利的一份子,是在為烏克蘭的安全跟獨立而戰。

受到啟發的還不只有孩子:

我們在教小孩畫畫的時候,他們也教會了我們:繪畫即是創造,創造事物的過程會讓我們集中精神、想像未來、得到能量,讓我們脫離受害者的狀態,拿回創造未來的主動權。這將是我們對抗敵人的無情毀滅的方式之一。
-阿爾坦姆,「今日烏克蘭兒童」發起人
小男孩的畫,題名為Belief in Life(截自《烏克蘭的不可能戰爭》)

小男孩的畫,題名為Belief in Life(截自《烏克蘭的不可能戰爭》)

這些段落讓我意識到,戰爭下的小民乍看無力,但其實每個人都有機會發揮影響力,一同來面對這場不可能戰爭。

【德國、波蘭的反思】

不單是烏克蘭視角,書中還從波蘭與德國這兩個國家人民的角度,來理解烏克蘭的這場戰爭。

波蘭人對這場戰爭擁有很大的共情,如非營利組織工作者克拉耶夫斯卡說的:

我們只是運氣好,所以這次(俄羅斯)打的不是我們。

因此在戰爭開始後,許多波蘭人自願地提供他們的住所給逃難的烏克蘭人。他們與這些難民共處在同個屋簷下,一同理解戰爭,成為彼此的支持。

波蘭人與接待的烏克蘭人(截自《烏克蘭的不可能戰爭》)

波蘭人與接待的烏克蘭人(截自《烏克蘭的不可能戰爭》)

根據波蘭的研調,超過九成的受訪者認為應該接受烏克蘭難民。事實上在 2015 年極右翼政黨執政後,波蘭國內的認同分裂日趨嚴重。這樣齊心迎接難民的態度,可說是波蘭久違的團結。

同時這波難民朝也點醒了波蘭人的公民意識。歐洲外交關係委員會前華沙辦公室主任蓋貝特就提到,過去人們總以為民主就是投完票、請代議士替你操繁即可。但現在的波蘭人開始為自己的信念行動,知道那是自己責任。

年經世代正在邊界上、收容所裡、在那些接待難民的客廳中,學習到人們是要對彼此負責的。公民是有責任的。
-蓋貝特

不同於波蘭從戰爭中獲得成長,德國則在這場戰爭中為過往對極權的天真付出代價。報導者總編李雪莉精準的描述:

如果不是這場入侵,我們不會從時間的裂隙裡發現,原來極權者的野心早被無戒心的民主沃土給滋養。

德國在 2011 年啟用天然氣運輸管「北溪一號」,從俄羅斯獲得「穩定」低價的能源供給。但戰爭開打後,德國馬上陷入「為普丁埋單」的兩難。俄烏戰爭開打以來,歐盟給烏克蘭等值十億歐元的軍援,卻也同時支付俄羅斯三百五十億歐元購買能源(統計至四月),而德國是最大的買家之一。如綠黨德國聯邦議院議員詹尼西克說的:

我們處在一個兩難,人道上的兩難,因為我們替俄羅斯的戰爭買單。我們仍在為這場戰爭付錢。

能源問題成了德國的緊箍咒,讓他們無法輕易制裁俄羅斯。詹尼西克直言,德國過去對俄羅斯的關係帶著太天真的假設。甚至在戰爭前,德國都還在努力想啟用另一條天然氣管線:北溪二號。

美國從歐巴馬、川普到拜登時期都不斷警告德國,反對北溪二號設置,但德國卻以「勿干預內政」回應。直到今年俄羅斯大軍在烏克蘭邊界集結,德國總理蕭茲才宣告停止北溪二號的執照發放。

柏林的反戰遊行(截自《烏克蘭的不可能戰爭》)

柏林的反戰遊行(截自《烏克蘭的不可能戰爭》)

德國本有機會看到訊號、提高警覺,但卻被虛假的和平與經濟的發展蒙蔽了雙眼。如自民黨聯邦議會議員羅森特里特說的,德國會看不見眼皮下正在發生的事,是因為他們看見的一直只有「經濟」。

我是一個自由派的政黨,我當然支持經濟發展,但,我們必須衡量並降低對極權的經濟體如俄羅斯、中國的依賴。
-羅森特里特

現在回頭看,德國可說嚴重誤判了普丁的野心,甚至還認為自己是在用經濟牽制普丁,維持歐洲安全秩序。 如此錯誤,被耶魯大學東歐史家史奈德稱作是除了美國伊拉克戰爭外,二十一世紀至今最大的地緣政治錯誤。

德國用自身的血淋教訓,幫全世界上了一課。如李雪莉在序中所言:

極權國家雖換上權貴資本主義與全球化的外衣,但他們的體制內核並未改變,它們對自身地位與勢力範圍從未感到安全,外界以绥靖心態其它們和平崛起,似乎也是囈語。

面對獨裁,我們沒有天真的理由。

【後記:掙得存在】

這本書是 2022 年我覺得最值得看的一本書。內容紮實、視野精準。硬要說「缺點」,大概在看得過程中害我不斷流淚。許多戰爭現場的段落都讓我難過到差點讀不下去。其實在寫這篇心得的過程中,淚水又多次在眼眶打轉。比如這段烏克蘭人民的口述段落:

有個全身發抖的女孩,只找到她全身是血的媽媽,她一直問「爸爸呢?爸爸呢?她還活著吧?告訴我他還活著。」沒有人能夠回答那個女孩。

看得我是心碎又無力。但書中波蘭志工羅馬娜的一段話,給了我讀下去的勇氣:

做為一個母親,看著這麼多媽媽帶著孩子逃離家園,一開始情緒上真的很困難,非常困難。但我在心裡建了一道牆,然後把這些情緒化為行動。

「情緒化為行動」,說得真好。我告訴自己一定要努力看完,然後將這本書分享給更多人知道,這就是我能做到的行動。

一位失去雙親孩子的畫(截自《烏克蘭的不可能戰爭》)

一位失去雙親孩子的畫(截自《烏克蘭的不可能戰爭》)

在書中我實在看到太多太多台灣的影子。烏克蘭和我們一樣,長期被「鄰國」藉由經濟、文化、媒體、軍事、外交等面向,以代理人、資訊戰、歷史詮釋等手段不斷蠶食鯨吞。作者之一的劉致昕就說,許多烏克蘭人把台灣當成最能理解他們處境的國家。

在之前的文章中曾說到對現在分裂台灣的憂心。但讀完這本書,我反而多了點信心。書中提到,由於俄羅斯的混合戰,烏克蘭在戰前也充滿矛盾與內耗。但戰爭開始後,人們卻團結了起來。書中一位受訪著的話讓我很動容:

戰前會覺得人跟人之間好像沒什麼關聯,每個人都只為自已而活,現在,每個人都扶持著對方。

同時我也被努力訴說自己國家故事的烏克蘭人們深深感動。如李雪莉說的:

自己的國家被忽視、被拒絕、被消音,這是台灣人再熟悉不過的國際現實,但烏克蘭人卻倔強地否定這個宿命。

同時我也看到德國等歐洲國家正逐漸改變對極權國家的看法,或許世界正在一點一滴地改變著:

俄烏戰爭讓德國知道,不能再因為無所準備,而無法面對中國提出反制,如同德國受到俄國的能源牽制一樣。
-班納(柏林全球公共政策中心主任)

很喜歡李雪莉為序下的標題:因為反抗,所以存在,為本書下了很好的註腳。感謝報導者團隊寫了這本書。這是本苦難之書,卻也是本希望之書。雖然會看到流淚,但也更有勇氣面對未來。如果今年只能讀一本書,那就是這它了。


raw-image

↓↓也歡迎大家來追蹤〈姆斯的閱讀空間〉的臉書、哀居和Podcast↓↓

姆斯的閱讀空間 FB姆斯的閱讀空間 IG姆斯的閱讀空間 Podcast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飽讀終日-avatar-img
2022/12/13
報導者的書必看! 去年真相製造跟這本都讓人超越眼前迷障,認識另外一個現實世界。
MaxJames-avatar-img
發文者
2022/12/13
真相製造是我去年最推的一本書。報導者真的很厲害啊。
處翼-avatar-img
2022/12/11
看了好感動!
MaxJames-avatar-img
發文者
2022/12/11
謝謝,寫的過程又被感動了一遍,真的推~
avatar-img
姆斯的閱讀空間
203會員
258內容數
分享讀書所感,期望藉由書寫梳理自己的思考,透過文字與他人產生交流。
姆斯的閱讀空間的其他內容
2025/05/04
《啟程,同感脆弱的世界》是本遊記。作者鍾偉倫在書中紀錄了他探走菲律賓、衣索比亞、伊朗、孟加拉、哥倫比亞、厄瓜多、斯里蘭卡和阿曼等八個國家的所見所想。作為遊記,裡頭自然有不少「遊」點;但除此之外,鍾偉倫也引申出許多個人的反芻思考,發散出不少有意思的想法,相當耐人尋味。以下聊些心得。
Thumbnail
2025/05/04
《啟程,同感脆弱的世界》是本遊記。作者鍾偉倫在書中紀錄了他探走菲律賓、衣索比亞、伊朗、孟加拉、哥倫比亞、厄瓜多、斯里蘭卡和阿曼等八個國家的所見所想。作為遊記,裡頭自然有不少「遊」點;但除此之外,鍾偉倫也引申出許多個人的反芻思考,發散出不少有意思的想法,相當耐人尋味。以下聊些心得。
Thumbnail
2025/04/27
會想讀這本《一次搞懂標點符號》,當然是為了增強自己寫文章時的標點使用技巧。這本書堪稱台灣標點符號領域的殿堂級經典,作者康文炳是資深的文字工作者,曾在記者與編輯領域打滾多年,現任《財訊》雙週刊資深副總編輯。當初在社群上看到一位追蹤的編輯推薦此書時,就記在心上,讀完果然收穫滿滿。
Thumbnail
2025/04/27
會想讀這本《一次搞懂標點符號》,當然是為了增強自己寫文章時的標點使用技巧。這本書堪稱台灣標點符號領域的殿堂級經典,作者康文炳是資深的文字工作者,曾在記者與編輯領域打滾多年,現任《財訊》雙週刊資深副總編輯。當初在社群上看到一位追蹤的編輯推薦此書時,就記在心上,讀完果然收穫滿滿。
Thumbnail
2025/04/20
在《超預期壽命Ⅰ》中,我們談了醫療3.0的概念並分享了致命的四騎士。在《超預期壽命Ⅱ》中,我們將進一步探討執行戰術的部分。彼得.阿提亞將戰術劃分成四大部分:運動、營養、睡眠與情緒。以下,就讓我們一個一個來談。
Thumbnail
2025/04/20
在《超預期壽命Ⅰ》中,我們談了醫療3.0的概念並分享了致命的四騎士。在《超預期壽命Ⅱ》中,我們將進一步探討執行戰術的部分。彼得.阿提亞將戰術劃分成四大部分:運動、營養、睡眠與情緒。以下,就讓我們一個一個來談。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我們所認識的俄烏戰爭具體是從二〇一四年開始的持久戰,只是二〇二二年是俄羅斯對烏克蘭發動相對更大規模的入侵行動。普丁很「巧妙」的,並不以「戰爭」字眼描述這次的軍事行動,言下之意顯示俄羅斯表現是想支持擁俄者,也就是烏克蘭境內以頓涅茨克為首,在國際上受到有限承認的政權。
Thumbnail
我們所認識的俄烏戰爭具體是從二〇一四年開始的持久戰,只是二〇二二年是俄羅斯對烏克蘭發動相對更大規模的入侵行動。普丁很「巧妙」的,並不以「戰爭」字眼描述這次的軍事行動,言下之意顯示俄羅斯表現是想支持擁俄者,也就是烏克蘭境內以頓涅茨克為首,在國際上受到有限承認的政權。
Thumbnail
2022 年俄羅斯在 2 月24日發動戰爭,普丁宣稱烏克蘭是俄羅斯的一部份,出兵「解放烏克蘭」,目前戰況持續了一年多,雙方還是拉鋸中。烏克蘭與台灣的處境非常相似,旁邊都有一個大國虎視耽耽,宣稱自己是他們不可分割的一部份,我們有必要了解烏俄戰爭是怎麼開始的? 烏克蘭做對了什麼,好讓他們抵抗至今?
Thumbnail
2022 年俄羅斯在 2 月24日發動戰爭,普丁宣稱烏克蘭是俄羅斯的一部份,出兵「解放烏克蘭」,目前戰況持續了一年多,雙方還是拉鋸中。烏克蘭與台灣的處境非常相似,旁邊都有一個大國虎視耽耽,宣稱自己是他們不可分割的一部份,我們有必要了解烏俄戰爭是怎麼開始的? 烏克蘭做對了什麼,好讓他們抵抗至今?
Thumbnail
今年 2 月,普丁發動「特別軍事行動」,展開俄烏戰爭序幕。面對大國入侵,烏克蘭人展現絕佳韌性,拒絕讓獨裁者的劇本得逞。身在台灣,處境相似的我們不禁會想:他們是怎麼做到的?這本《烏克蘭的不可能戰爭》或許可以讓你找到答案。
Thumbnail
今年 2 月,普丁發動「特別軍事行動」,展開俄烏戰爭序幕。面對大國入侵,烏克蘭人展現絕佳韌性,拒絕讓獨裁者的劇本得逞。身在台灣,處境相似的我們不禁會想:他們是怎麼做到的?這本《烏克蘭的不可能戰爭》或許可以讓你找到答案。
Thumbnail
隨著烏俄戰爭開打,西方世界和俄羅斯在網路上的攻防戰日趨激烈,在三月底俄羅斯發言人佩斯科夫受CNN國際特派員阿嫚普專訪。在過程中,雙方的認知大相逕庭,也因此無法理解對方,亦無法接受對方的行為。
Thumbnail
隨著烏俄戰爭開打,西方世界和俄羅斯在網路上的攻防戰日趨激烈,在三月底俄羅斯發言人佩斯科夫受CNN國際特派員阿嫚普專訪。在過程中,雙方的認知大相逕庭,也因此無法理解對方,亦無法接受對方的行為。
Thumbnail
2022年,二月,烏俄戰爭爆發,狼煙四起,炮火連天,居住在烏克蘭的民眾怨聲載道,東躲西藏,只為了保住自己的性命;同時,居住在俄羅斯的民眾忿然作色,怒氣沖天,發誓要保護自己的同胞。活在同一個時空下的兩個國家,看到的是截然不同的世界。
Thumbnail
2022年,二月,烏俄戰爭爆發,狼煙四起,炮火連天,居住在烏克蘭的民眾怨聲載道,東躲西藏,只為了保住自己的性命;同時,居住在俄羅斯的民眾忿然作色,怒氣沖天,發誓要保護自己的同胞。活在同一個時空下的兩個國家,看到的是截然不同的世界。
Thumbnail
如果你喜歡這個專題,歡迎 #單筆 或 #定期定額 贊助我們,這將能支持我們持續關心並投入媒體環境監督觀察、兒少閱聽權益、關注新聞自由等工作,謝謝你一直以來的支持與鼓勵!
Thumbnail
如果你喜歡這個專題,歡迎 #單筆 或 #定期定額 贊助我們,這將能支持我們持續關心並投入媒體環境監督觀察、兒少閱聽權益、關注新聞自由等工作,謝謝你一直以來的支持與鼓勵!
Thumbnail
2022年俄羅斯出兵烏克蘭引起全球譁然,戰爭造成許多烏克蘭人被迫逃離家園,各國媒體陸續報導當地戰爭景象,於此同時假新聞也在網路上流竄,輿論分歧且似是而非,這篇整理出近期媒體報導關於烏俄戰爭相關的資料新聞,涵蓋面向包括假訊息、經濟、戰爭現況與社群媒體等。
Thumbnail
2022年俄羅斯出兵烏克蘭引起全球譁然,戰爭造成許多烏克蘭人被迫逃離家園,各國媒體陸續報導當地戰爭景象,於此同時假新聞也在網路上流竄,輿論分歧且似是而非,這篇整理出近期媒體報導關於烏俄戰爭相關的資料新聞,涵蓋面向包括假訊息、經濟、戰爭現況與社群媒體等。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