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克蘭的不可能戰爭》:因為反抗,所以存在

2022/12/11閱讀時間約 11 分鐘
今年 2 月,普丁發動「特別軍事行動」,展開俄烏戰爭序幕。面對大國入侵,烏克蘭人展現絕佳韌性,拒絕讓獨裁者的劇本得逞。身在台灣,處境相似的我們不禁會想:他們是怎麼做到的?這本《烏克蘭的不可能戰爭》或許可以讓你找到答案。
這本書是由台灣獨立媒體報導者編寫。戰發第一時間,他們的記者群就前往烏克蘭,取得第一手戰地資訊。此書編匯他們的採訪內容,多角度地讓讀者了解烏克蘭是如何打這場「不可能」戰爭。

對抗俄國混合戰】

俄烏戰爭可說是現代戰爭的範本。除了傳統軍事行動,還混和經濟、文化、資訊、能源等不同層面,是場標準的「混合戰」。
在戰場上的不只是烏俄兩國的軍人,兩國人民的認知、文化、認同,甚至是學校裡的課綱,都成為對戰之地。
事實上,戰爭早在俄國正式入侵前就悄然開始。普丁在 2021 年時就曾寫下七千字長文,稱俄羅斯與烏克蘭是「不可分割」的民族,為入侵合理性打底。俄羅斯宣傳機器也不斷洗腦烏克蘭沒有文化、沒有歷史,只是俄羅斯帝國的一部份。
除了意識型態的輸送,假訊息攻擊也是俄羅斯的一大利器。烏克蘭不實資訊對應中心從 2 月16 至戰前紀錄至少六十件謠言攻擊。內容主要是離間西方與烏克蘭關係、批評烏克蘭經濟與疫情下醫療問題,還有北約對烏東動武等謠言。
資訊戰甚至還指向俄國本土,像普丁就曾在記者會上提及烏東頓巴斯地區的種族滅絕,以此做為攻打烏克蘭的理由;另外在 2 月 17 號一間頓巴斯幼稚園遭砲擊,外界普遍共識這是俄羅斯武裝份子所為,但俄國新聞卻說是烏克蘭攻擊己方人民。
如烏克蘭危機媒體中心混合展小組首席研究員則和諾芙斯卡所說的:
過去八年,他們一直努力把烏克蘭去人性化,向俄羅斯的觀眾這樣描述烏克蘭、欺騙俄羅斯人。
戰後,資訊戰更是無所不在。俄羅斯不但用假新聞誇大戰果、試圖製造烏克蘭內部矛盾,甚至還以假帳號偽裝成烏克蘭平民,滲透進烏克蘭民眾的互助網路套話。藉此取得後勤部隊路線、地方防衛部屬等訊息。
俄羅斯製造的假新聞(截自《烏克蘭的不可能戰爭》)
綜上觀之,俄羅斯的的訊息再造鏈相當完整,極具威脅。烏克蘭事實查核者冉克沃伊如此形容:
他們從文化、歷史、社會的矛盾中,建立起敘事,長期用敘事打造一個支持俄國利益的世界觀,短期則用一則一則假新聞、假影片、假照片,來重複支撐強化敘事的可信度。
俄羅斯的資訊戰敘事(截自《烏克蘭的不可能戰爭》)
但面對資訊猛攻,烏克蘭人民早有抗體。從 2014 年俄羅斯侵占克里米亞以來,面對俄國的經濟、軍事、資訊侵擾,烏克蘭人的「烏克蘭意識」卻益發穩固。年輕一輩沒有太多蘇聯記憶,多半認同烏克蘭是主權獨立國家。
而媒體、公民與學術界面對這場不停歇的資訊戰也下足功夫。除了將境內俄羅斯頻道關掉,也努力教育民眾媒體識讀的能力。這些準備在俄烏戰爭中起到極大功效。
戰爭一開打,烏克蘭人便馬上將戰場的真實情況傳遞給世界。有人使用 IG 文字直播的方式,對外更新戰爭訊息;也有人透過短影音,將各地空襲、俄國坦克攻擊平民等畫面上傳,並標註各國政經領袖,希望引起國際社會注意;也有人透過線上群組中做「戰爭罪共筆」,將看到的罪行(如被打、被殺害)透過線上表格建檔、外傳;
我們想要讓資訊能傳到烏克蘭以外的地方,愈遠、愈清楚越好。
-奧萊夏,IG 文字直播志工
其中我看到最有創意的方式莫過於利用 Google Maps,在俄羅斯熱門地標(如咖啡店、博物館)上寫下烏克蘭正在發生的事,並附上照片,突破俄羅斯本地的訊息包圍。
這樣下而上的草根行動,成功突破俄羅斯的假新聞敘事,將戰場真相傳遞給世界,讓更多人理解並關注這場戰爭。

【反抗的其他可能】

而除了對抗混合戰,書中我還看到更多抵抗戰爭的可能。如書中提到喜劇演員提摩申科在居然在基輔的防空洞中表演脫口秀。他將戰爭日常轉為段子,巧妙利用地獄哏,真實反應烏克蘭人民的生活。
住在俄羅斯旁邊有個好處,就是你總是懂得活在當下,因為你可能只剩下當下可以活了。
-提摩申科,烏克蘭喜劇演員
如他說的,笑話很仰賴人與人生活的共同經驗,而戰爭正題中了這樣的共感體驗。脫口秀為大家的情緒帶來出口,讓人們用笑容直視那些難以面對的痛苦。如他說的:
關於戰爭的任何事情你都可以拿來變成喜劇,因為笑話能幫助人們想得更深、更細微地思考。
另一個有意思的對抗是「兒童線上畫廊」。戰爭中,兒童是最無辜的一群。開戰四個月,就有超過兩百二十萬烏克蘭兒童逃到國外成為難民、三百萬兒童在國內流離失所。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稱這是二戰後最大的兒童人道危機。
面對這危機,一對烏克蘭夫婦找到解方。在逃亡的路上,他們的女兒突然開始作畫:
我把她的畫拍下來,傳給爺爺、奶奶看,她更開心了,我順勢問他,如果全世界都能看到妳的畫呢?她的笑容整個綻放開來。
在他們找到暫時棲所後,這個讓「全世界看到孩子的畫」的念頭依舊強烈。於是他們向同在逃難的家庭做了簡單調查,發現這構想不只「小孩需要,大人們也都想要」。於是他們架設了「今日烏克蘭兒童」這個線上畫廊,開始收集戰爭下的兒童們的畫。
小女孩寄給寵物貓的畫(截自《烏克蘭的不可能戰爭》)
書中提到,繪畫是很好的療癒工具,它能讓孩子抒發壓力、與父母有更好的溝通。更重要的是,孩子們能在戰爭中擺脫無力受害者的腳色,重新找到自己的價值:
孩子們在畫畫的時候,覺得自己在做一件非常重要的事,畫的這些全世界都能看得到,覺得自己是為烏克蘭未來迎接勝利的一份子,是在為烏克蘭的安全跟獨立而戰。
受到啟發的還不只有孩子:
我們在教小孩畫畫的時候,他們也教會了我們:繪畫即是創造,創造事物的過程會讓我們集中精神、想像未來、得到能量,讓我們脫離受害者的狀態,拿回創造未來的主動權。這將是我們對抗敵人的無情毀滅的方式之一。
-阿爾坦姆,「今日烏克蘭兒童」發起人
小男孩的畫,題名為Belief in Life(截自《烏克蘭的不可能戰爭》)
這些段落讓我意識到,戰爭下的小民乍看無力,但其實每個人都有機會發揮影響力,一同來面對這場不可能戰爭。

【德國、波蘭的反思】

不單是烏克蘭視角,書中還從波蘭與德國這兩個國家人民的角度,來理解烏克蘭的這場戰爭。
波蘭人對這場戰爭擁有很大的共情,如非營利組織工作者克拉耶夫斯卡說的:
我們只是運氣好,所以這次(俄羅斯)打的不是我們。
因此在戰爭開始後,許多波蘭人自願地提供他們的住所給逃難的烏克蘭人。他們與這些難民共處在同個屋簷下,一同理解戰爭,成為彼此的支持。
波蘭人與接待的烏克蘭人(截自《烏克蘭的不可能戰爭》)
根據波蘭的研調,超過九成的受訪者認為應該接受烏克蘭難民。事實上在 2015 年極右翼政黨執政後,波蘭國內的認同分裂日趨嚴重。這樣齊心迎接難民的態度,可說是波蘭久違的團結。
同時這波難民朝也點醒了波蘭人的公民意識。歐洲外交關係委員會前華沙辦公室主任蓋貝特就提到,過去人們總以為民主就是投完票、請代議士替你操繁即可。但現在的波蘭人開始為自己的信念行動,知道那是自己責任。
年經世代正在邊界上、收容所裡、在那些接待難民的客廳中,學習到人們是要對彼此負責的。公民是有責任的。
-蓋貝特
不同於波蘭從戰爭中獲得成長,德國則在這場戰爭中為過往對極權的天真付出代價。報導者總編李雪莉精準的描述:
如果不是這場入侵,我們不會從時間的裂隙裡發現,原來極權者的野心早被無戒心的民主沃土給滋養。
德國在 2011 年啟用天然氣運輸管「北溪一號」,從俄羅斯獲得「穩定」低價的能源供給。但戰爭開打後,德國馬上陷入「為普丁埋單」的兩難。俄烏戰爭開打以來,歐盟給烏克蘭等值十億歐元的軍援,卻也同時支付俄羅斯三百五十億歐元購買能源(統計至四月),而德國是最大的買家之一。如綠黨德國聯邦議院議員詹尼西克說的:
我們處在一個兩難,人道上的兩難,因為我們替俄羅斯的戰爭買單。我們仍在為這場戰爭付錢。
能源問題成了德國的緊箍咒,讓他們無法輕易制裁俄羅斯。詹尼西克直言,德國過去對俄羅斯的關係帶著太天真的假設。甚至在戰爭前,德國都還在努力想啟用另一條天然氣管線:北溪二號。
美國從歐巴馬、川普到拜登時期都不斷警告德國,反對北溪二號設置,但德國卻以「勿干預內政」回應。直到今年俄羅斯大軍在烏克蘭邊界集結,德國總理蕭茲才宣告停止北溪二號的執照發放。
柏林的反戰遊行(截自《烏克蘭的不可能戰爭》)
德國本有機會看到訊號、提高警覺,但卻被虛假的和平與經濟的發展蒙蔽了雙眼。如自民黨聯邦議會議員羅森特里特說的,德國會看不見眼皮下正在發生的事,是因為他們看見的一直只有「經濟」。
我是一個自由派的政黨,我當然支持經濟發展,但,我們必須衡量並降低對極權的經濟體如俄羅斯、中國的依賴。
-羅森特里特
現在回頭看,德國可說嚴重誤判了普丁的野心,甚至還認為自己是在用經濟牽制普丁,維持歐洲安全秩序。 如此錯誤,被耶魯大學東歐史家史奈德稱作是除了美國伊拉克戰爭外,二十一世紀至今最大的地緣政治錯誤。
德國用自身的血淋教訓,幫全世界上了一課。如李雪莉在序中所言:
極權國家雖換上權貴資本主義與全球化的外衣,但他們的體制內核並未改變,它們對自身地位與勢力範圍從未感到安全,外界以绥靖心態其它們和平崛起,似乎也是囈語。
面對獨裁,我們沒有天真的理由。

【後記:掙得存在】

這本書是 2022 年我覺得最值得看的一本書。內容紮實、視野精準。硬要說「缺點」,大概在看得過程中害我不斷流淚。許多戰爭現場的段落都讓我難過到差點讀不下去。其實在寫這篇心得的過程中,淚水又多次在眼眶打轉。比如這段烏克蘭人民的口述段落:
有個全身發抖的女孩,只找到她全身是血的媽媽,她一直問「爸爸呢?爸爸呢?她還活著吧?告訴我他還活著。」沒有人能夠回答那個女孩。
看得我是心碎又無力。但書中波蘭志工羅馬娜的一段話,給了我讀下去的勇氣:
做為一個母親,看著這麼多媽媽帶著孩子逃離家園,一開始情緒上真的很困難,非常困難。但我在心裡建了一道牆,然後把這些情緒化為行動。
「情緒化為行動」,說得真好。我告訴自己一定要努力看完,然後將這本書分享給更多人知道,這就是我能做到的行動。
一位失去雙親孩子的畫(截自《烏克蘭的不可能戰爭》)
在書中我實在看到太多太多台灣的影子。烏克蘭和我們一樣,長期被「鄰國」藉由經濟、文化、媒體、軍事、外交等面向,以代理人、資訊戰、歷史詮釋等手段不斷蠶食鯨吞。作者之一的劉致昕就說,許多烏克蘭人把台灣當成最能理解他們處境的國家。
在之前的文章中曾說到對現在分裂台灣的憂心。但讀完這本書,我反而多了點信心。書中提到,由於俄羅斯的混合戰,烏克蘭在戰前也充滿矛盾與內耗。但戰爭開始後,人們卻團結了起來。書中一位受訪著的話讓我很動容:
戰前會覺得人跟人之間好像沒什麼關聯,每個人都只為自已而活,現在,每個人都扶持著對方。
同時我也被努力訴說自己國家故事的烏克蘭人們深深感動。如李雪莉說的:
自己的國家被忽視、被拒絕、被消音,這是台灣人再熟悉不過的國際現實,但烏克蘭人卻倔強地否定這個宿命。
同時我也看到德國等歐洲國家正逐漸改變對極權國家的看法,或許世界正在一點一滴地改變著:
俄烏戰爭讓德國知道,不能再因為無所準備,而無法面對中國提出反制,如同德國受到俄國的能源牽制一樣。
-班納(柏林全球公共政策中心主任)
很喜歡李雪莉為序下的標題:因為反抗,所以存在,為本書下了很好的註腳。感謝報導者團隊寫了這本書。這是本苦難之書,卻也是本希望之書。雖然會看到流淚,但也更有勇氣面對未來。如果今年只能讀一本書,那就是這它了。

↓↓也歡迎大家來追蹤〈姆斯的閱讀空間〉的臉書、哀居和Podcast↓↓
姆斯的閱讀空間 FB
姆斯的閱讀空間 IG
姆斯的閱讀空間 Podcast
177會員
201內容數
分享讀書所感,期望藉由書寫梳理自己的思考,透過文字與他人產生交流。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