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聲讀後|《戰火下我們依然喝咖啡》帕維爾・皮涅日克

2023/11/26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raw-image

我們所認識的俄烏戰爭具體是從二〇一四年開始的持久戰,只是二〇二二年是俄羅斯對烏克蘭發動相對更大規模的入侵行動。普丁很「巧妙」的,並不以「戰爭」字眼描述這次的軍事行動,言下之意顯示俄羅斯表現是想支持擁俄者,也就是烏克蘭境內以頓涅茨克為首,在國際上受到有限承認的政權。

 

記者帕維爾・皮涅日克以第一線採訪完成這本由衛城出版的《戰火下我們依然喝咖啡》,委實地呈現烏克蘭當地居民如何在被迫搬遷原地,被迫習慣砲火聲,被迫成為支持戰爭的人,在一瞬間轉為為國、也為自己的烏克蘭人,誓死捍衛家園。在失去網路的狀態,最害怕就是無法即時更新戰況,與親人斷聯,大家都處在未知的恐懼,誰都不再想被炸彈聲叫醒,誰都不希望炸毀的是自己花大把時間修整好的家,再怎麼搬遷,那永遠不是自己所熟悉的室內規格,不是記憶中光線投入的室內景象。

 

想要活,就必須做點什麼,是故,在這當中,帕維爾分別紀錄幾名不同身份的烏克蘭公民,當中有原先住在親俄地區的烏克蘭人,嗜好俄羅斯音樂,一口流利俄羅斯語,在看到俄羅斯無情侵占他們家園後,一鼓作氣將所有俄羅斯歌曲從播放清單刪除,轉而只有在跟家人對談時才使用俄羅斯語,是基於烏克蘭語對他們而言仍無法流利使用。

 

較為年長的烏克蘭人因受到軍隊招兵拒絕,選擇以義工性質提供民兵資源,並拾起工程師身份,收集敵方數據,作為國軍後盾。一群在劇團工作的表演者以累積的合作經驗,各司其職,維護收容市民的地下道現場秩序,向外國發布需要資源消息,收取,整理,在分給其他成員發配,進一步料理食物。這群烏克蘭人民基於情勢建立民兵組織的過程,讓我想起台灣目前有個名為「黑熊學院」的全國民眾防衛組織,會提供正確資訊,教育一般民眾一但危急情況發生時,如何善用這些常識保衛自己與他人。

 

然而,殘酷的現實不會因為眾人期望使敵軍撤離。

 

面對戰爭每個烏克蘭公民都有梳理情緒後的結論,有位年長受訪者認為假使炸彈真的落下也不必害怕,因為到那時候就再也聽不見爆裂聲;女性受訪者則認為在面對戰爭中有三種人,喜歡戰爭的人、離開戰爭的人、轉而支持戰爭的人,如果為了捍衛自己的家鄉,她會蛻變為第一種喜歡戰爭的人種,那是因為如果不這麼抉擇,那就不會有戰爭結束的一日。

 

這段話讀來內心難掩憤慨,我想,作為台灣人,對於烏克蘭所面臨的惡境,多少應該懷有隱憂。實在不希望以實際發生的案例去作為警惕,但這確實也是趨勢所為。一但把情境搬到台灣與對岸中國間的政治局勢,我們無法全然相信中國不會武統台灣,也就是國民黨一路以來的主張:支持台獨就是挑起戰爭。

 

因為是報導文學讀起來十分流暢,不過編寫上並沒有照時序走,會有同一位受訪者在不同單元又登場的情形,心想也不是有意,但剛好營造出在戰爭時局的混亂。對於這樣題材的作品,我還蠻推薦閱讀。一來,培養戰爭隨時有可能發生的自我警覺性,對我們而言是必要的;二來,透過他人的勇敢舉止,更能明白為了家園與周遭一切,必要時候站出來捍衛,與恣意發起軍事行動的盧莽行為,其背後意義是截然不同的,不可以此作為不戰的理由。無謂的慈悲,某些時候更是死神的同夥。

 


76會員
148內容數
一個分享讀後感的地方,沒有文青。文章可能暴雷忘記警示,自行斟酌閱讀。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