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當你開始註冊臉書的步驟,你像是被普查一般,容許自己被點算並建檔嗎?
📖《清點每一個人:分類.標籤.認同,人口普查如何定義國家與你我身分》
✏️安德魯•惠畢特
-
「除了賦稅與徵兵之外,人口普查也可以滿足執政者的行政需求,更是民主國家重要的支柱。」
你可能會納悶,有這麼誇張嗎?所有你可以在「中華民國統計資訊網」找到的資料,全都仰賴人口普查,它絕非只是「數出來」有多少人存在這個國家中,真正有價值的資料不是「他是誰」而是「他做了什麼事」,這樣的統計數字才能得到更多社會演變的資料,這就是能提供執政者制定政策的重要資訊。人口普查可以是民主的奇蹟、排擠族群的手段,更可以是暴政與屠殺的工具,全憑使用者如何看待。
-
「抽樣調查和衛星影像等科技讓我們即使沒有完整的統計,也能追蹤人口成長的狀況,但這些技術在二十世紀早期尚未問世。然而如果實際普查的時間落差太大,世界的人口專家或許有一天會驚訝地發現,地球表面居然多出兩億人,就像他們當初追蹤中國一九五三年普查時的情況一樣。」
聯合國人口司(UN Population Division)估計,地球人口將在2022年11月15日成長至80億人,環境問題、全球貿易、城鄉差距等等都是城市接下來會遇到的問題,不過也不用過於悲觀,人類不是只有消耗資源,也是創意活泉的來源。如果人類可以撐過接下來的人口成長、避免讓氣候變遷的噩夢成真,那也許未來的某一天可以看到普查結果顯示家庭變得更富裕、更健康、更幸福。
-
「人口普查一直在出錯。這是一個公開的秘密:普查人員和統計人員當然都知道,有時候他們也會向大眾和政治人物解釋,只不過通常是在引言裡放個警語或是加個註腳,輕描淡寫地處理掉。」
書中以美國的「未被課稅的印地安人」和澳洲的「土著居民」為例,介紹相關法案的歷史沿革,隨著政治的發展,這樣的排他觀念逐漸面臨挑戰。人口的普查應該不分階級與種族,當你沒有被國家「清點」到意味著國家不承認你的公民身分,那你也不會享有憲法所保障的權利了。當前多數國家劃分選區所需要的資料是由普查的結果而來,有了政治的介入,事情浮現更錯綜複雜的樣貌。所以你以為可以簡單、直接的普查,實際上都會因為社會與政治的互動而有系統地排除或誤計個人。
反思台灣現況,近年來大量返鄉參與投票的年輕人不只是展現對社會參與的積極度,背後還隱藏著戶籍人口與實際常住人口間的落差,這樣失真的人口資料,如何能幫助執政者制定有益於社會的政策呢?
-
「許多國家正在嘗試各種不同的方法來減少普查的工作負荷量:更多採用所謂的行政資料。行政資料指的是政府在治理過程中已經蒐集到的資料,例如郵政記錄、賦稅申報、移民檔案,以及退休金或社會安全帳戶。這種方法的倡議者主張,與其每十年發給每一個人一張空白表格,不如利用現有的制度資料,這麼一來,不但更簡易可行、成本更低,也不會引發民怨。」
乍看之下,好像是有道理的,但仔細思考,你會發現當中仍有不小的困難,況且當中還牽涉到隱私權的議題。雖然多數國家都有許多不同的公民資料庫,這這些資料不一定都會納入每一個公民;例如不是每一個公民都有繳納所得稅、不是每個公民都會去登記投票。無庸置疑,普查本身就是一個達到中央集權的手段之一,政府或許可以強迫人民參與普查,卻無法強迫人民誠實作答。如何在蒐集資料時,也取信於公民會將這些資料使用在於民於國有裨益的事上,也是一大考驗。
台灣政府近年以抽樣的方式取代全面普查,如果你接到請求協助普查工作的電話,你會願意如實已告嗎?我想人人心中自有一桿秤。
-
就算我們不能標記出暗夜星空中的每一顆星星,我們也不會收起望遠鏡;人類的旅程會在每一個新生命的誕生裡延續,生生不息,人口統計也會再添新頁。
不置可否,統計本身就是一個很專業的領域,再加上社會科學的概念,本書所談及的內容十分紮實。從蘇美人開始有普查的概念,到現今社會普查時所遇到的挑戰;考量到篇幅限制,本文就部分重點與讀者分享本書中較為有趣的觀點。如果剛好有觸發你對人口統計的興趣,那當你完整讀完這本書,可以看到更多精彩的知識點。
🌟
#風味評分比 :35%酸、5%甜、30%苦、30%辣、0%鹹
-本書是需要反覆咀嚼、消化,方能有所收穫
-如果你不排斥社會科學,那這本書會大幅打開你對社會樣貌的理解
☺️喜歡的話,按個❤️
👉🏻追蹤
@reader.triple 發現更多值得翻閱的好書
#清點每一個人#安德魯惠特畢#八旗文化#無菜單書店 #林編#社會科學 #酸 #甜 #苦 #辣 #好書推薦 #閱讀筆記 #仨仁 #讀書心得#書評 #人口調查 #人口普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