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去年底ChatGPT橫空出世,AI的話題一直沒有少過,有些人開始積極利用這些工具,增加自己的工作效率;有些人則陷入焦慮,不知道自己的工作能撐到哪一天。在許多人不斷地思考自己的職涯該如何應對AI浪潮時,似乎有點忽略了一件事:「現在還是學生的孩子,該如何為了未來做出改變?」
作者Eral Doron博士任職於以色列賴赫曼大學,育有一兒一女,熱衷於兒童創意思考的開發。他深感現今教育體系的過時,聽話上學的乖孩子,可能反而在出社會後難以謀生,因此寫下這本書,希望可以激發現代家長們思考,我們在在教育上為孩子鋪好的康莊大道,在終點迎接他們的依然是榮耀,還是悔不當初?
即使專家們一直以來都在教育改革付出無數心力,但如此龐大的升學體制,要與時俱進顯然相當不容易。學童們依然面對著大量的回家作業,甚至更勝以往,心智與專注力都尚未成熟的小學生,有些家長光是要盯著孩子把每天的作業寫完,就需要連哄帶騙耗盡心神,然而,重複又枯燥的作業練習只能培養出輕易被AI取代的能力,大型跨國研究也指出,家庭作業的多寡和學業表現呈現負相關,我們真的還要這麼努力,只為了讓讓孩子當個準時交作業的好寶寶嗎?
佛羅里達州的馬里昂郡算是比較前衛的例子,該郡32所小學最近推行「零功課」政策,取而代之的是,由老師和圖書館員協助孩子挑選感興趣的讀物,每天晚上由家長陪著朗讀20分鐘,家庭支援不足的人則以志工或有聲書協助,目前施行下來,學童的詞彙量和認知能力都有顯著的提升,寫作業絕非現代學習最佳解。
到底要增加還是減少考試,已經爭論了不知道多少年了,撇開全有全無的思維,「決定性的考試」應該少辦為妙。很多家長都曾抱著疑惑,孩子面對學校考試既不情願又容易受挫,為什麼打電玩時可以一輸再輸仍永不放棄?撇除掉電玩的元素本身通常更有趣以外,「可重複挑戰」是其中的關鍵。
比起學校考試考差就被貼上輸家的標籤,電玩BOSS戰打輸代表的只是「還沒準備好」而已,每一次的失敗都是自我檢視,是等級練不夠?裝備還不足?還是某幾個動作做錯?孩子通常堅信自己總會能打贏,在這個前提之下可以不帶負面情感地持續增進自己。也有一些研究指出,人格養成期打電玩的人,長大社交能力較強,對同事更加忠誠,也是更成熟老練的決策者,電玩的經驗讓他們提早為現代的商業世界做好準備,他們總是相信現況可以改變,理想能夠實現。
位於紐約的Quest to Learn高中,即是由電玩設計師Katie Salen主導規劃的學校,走進校園就像進入一場大型電玩遊戲,每個主題的學習都像一場探險,一個任務,學生完成挑戰即可獲得點數,累積點數就可提升等級,校方也開設像是論壇的學術交流區,讓學生可以在上面分享不同關卡的攻略,得以教學相長,至於期中考和期末考,則以魔王關卡取代,有長達兩周的時間讓學生們合力思考如何通關,比起壓力,更多的是興奮與刺激。
大多家長都會限制孩子的電視時間,放著孩子一看再看被視為忽略的表現,但在串流平台成為主流的現在,接觸過電視的孩子根本「回不去了」,導致我們整天都在叮嚀孩子只能看幾點到幾點,完全不給孩子接觸的也大有人在。但很現實的是,有意義的電視影片能帶給孩子的,遠比父母和學校更多,我的女兒熱愛海洋生物,一歲多就在看國家地理頻道的她,兩歲時就比我認識更多的動物,還相當清楚她們的習性,我不曉得這方面我還能教她什麼。
撇除掉螢幕對視力的影響不談,與其限制電視的時間,不如嚴格篩選孩子觀賞的節目,許多優質影片都能帶領孩子認識世界風土民情、接觸各種外語、培養美感與音感、熟悉各種說話表情與口氣、理解社交情境、學習科學、機械、與程式概念等等,沒有哪個家長或哪間學校能夠教導孩子這麼多的事情,孩子自己有動機想學,別隨意扼殺這個機會。
千篇一律的生活明顯不利於創意,作者甚至為了這一點,刻意每四年就搬家住到新的地區,讓孩子學習適應新環境,交往新朋友,認識新的文化與生活習慣。大多數人應該沒辦法做到這麼浮誇,但可以試著在安排家族旅行時,不要設定太明確的行程,選定地點抵達之後,就陪著孩子四處探索,讓他們自己找到公車站、餐廳、地標、或是各種有趣的小店,也能有不錯的收穫。
另一個讓孩子的思考得到刺激的方法是---帶孩子去上班。我們每天工作都在不停地做評估與決策,並不停地與周圍的人互動著,這些都是孩子長大後勢必要面對的情境,但對於還處於學校階段的人來說卻相當陌生,久久一次這樣的職場見習體驗,就能讓孩子有不同的視野與想法,他們還能用不同的思維給父母親回饋,說不定孩子的解決方案比我們新穎又可行。
這真的是一本非常有趣、具啟發性的教養作品,推薦給所有養兒育女的讀友們,不看可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