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上次介紹過《大英雄天團》,打鐵趁熱再來聊一部在台灣掀起一陣旋風的日本動畫電影,《你的名字》。首先,先來看看這部電影目前的收益,「《你的名字》在日本票房已經突破164億元日幣,相當於新台幣50億元」。再者,從2016年10月21號上映至今,各大戲院的場次仍舊滿檔,由此可見其眩惑的魅力。而這部締造出輝煌成績的作品,究竟是部分人士的過譽炒作還是影如其名的實至名歸?以下這些重點或許能成為您是否願意進場消費的一些依據:
重點一:「新海誠」是誰?我只認識「宮崎駿」
如果談到日本動畫電影指標,第一時間浮現腦海的,百分之九十都是動畫大師「宮崎駿」(還是你直覺聯想到《名偵探柯南劇場版》?別鬧了!)。但,長江後浪推前浪,新生代的新銳導演,「新海誠」無疑把握了這次展露頭角的機會。《秒速五公分》,應該是「新海誠」在《你的名字》前最廣為人知的作品代表,如果有興趣的朋友歡迎搜尋這部賺人熱淚的小品。
至於很多人將他比擬為『新宮崎駿』,對此我不予置評。新海誠的作品較為內斂,有時內心的掙扎往往多過台詞的表現,這跟「宮崎駿」充滿奇幻色彩跟教育意涵的傳遞方式,有著非常大的差異。
重點二:日本真有這麼美?
這部電影最值得讚許的,就是維持了「新海誠」一貫風格的超高水準場景。小至手機飾品,大致村鎮風景,《你的名字》裡面的每一格畫面都精緻的無可挑剔。這是不同於一般動畫片最令人動容的部分,也令人讚嘆日本對於動畫的堅持與努力。在背景處理的細膩度來說,朦朧美多而不膩,彩度亮而不雜,如果單就視覺震撼來說,這部電影無非是上乘之選。
重點三:動畫與bug的平衡點
整部電影說實話,在劇情的走向方面有著許多日本動畫片的陰影。撇開洗腦的主題曲及插曲,很多因為是動畫而顯得理所當然的部分會被草草帶過。但在面對一個不常看動畫的觀眾來說,這些對他來說並不是理所當然的部分,也就是所謂的bug,將會造成他在觀影上的落差感。因此,如果您平常對動畫接觸不多,或是屬於善於實事求是的觀眾,或許不會這麼推薦你看這部電影。
「我是不是在哪裡見過你?」這句話貫穿了整部電影的主軸。一句老梗的搭訕用語,卻在這部片中昇華成意義非凡的浪漫,這就是「新海誠」導演最厲害的地方。對情感豐富的觀眾來說,每一個經過的場景,每一句話都令你的胃心糾結。對理性認真的觀眾來說,太多的不自然讓你出戲或無法產生共鳴。基於以上觀點,並不會在這篇文章中大力推薦《你的名字》,但也期望看過電影的你能得到某些只屬於你自己的小確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