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費限定

《前瞻能源-風浪發電(2)》Revised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投資理財內容聲明

本文內容:
(1) 風浪發電有跡可循,介紹歷史與演化;
(2) 直趨式發電機的效率比較好,目前技術上線性式與旋轉式都有公司發展當中;
(3) 波浪發電機的功率與波浪的週期(s,秒)、震幅/波高(amplitude/m)有關,週期越長則發電功率越大,震幅越大則發電功率越大。但如果把震幅固定,雖然週期越長,輸出功率越大,但是發電機的效率未必會最大;
(4) 截至2021年底,全球波浪發電累積安裝容量為9.6131MW;
(5) 歐盟的目標是希望2025年建立100MW波浪發電,2030年建立1GW波浪發電,非常的積極。台灣2030年的海洋能目標僅有0.1~1MW,相較於歐盟是非常消極被動的;
(6) 台灣與歐洲EuropeWave研究計畫合作,也許會更好一點。這個時代光靠閉門造車與孤芳自賞是沒有用的,國際合作與國際合資才是產業健康發展的基石;
(7) 未來風浪發電如何監管是個問題,千架風機辦公室?海洋能辦公室?

※本專欄之文章僅供參考之用,並不構成要約、招攬或邀請、誘使、任何不論種類或形式之申述或訂立任何建議及推薦,請讀者運用個人獨立思考能力,自行作出投資決定,如因相關建議招致損失,概與《麥斯產業前瞻分析》及作者無涉。

相關公司:Eco Wave Power(NASDAQ.WAVE)

特別感謝:台灣早期投入波浪發電的劉百清前輩給予指導,協助提高文章的品質。

以行動支持創作者!付費即可解鎖
本篇內容共 2524 字、0 則留言,僅發佈於麥斯產業前瞻分析你目前無法檢視以下內容,可能因為尚未登入,或沒有該房間的查看權限。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Maxwell 陳世芳的麥斯創業服務
143會員
116內容數
這個專題是用來出版我的前瞻產業分析,目標讀者為企業主、中高階主管、證券投資人,以及關心產業發展與社會創新的朋友們。我的產業分析已經不受產業別限制了,只要是我覺得有價值的資訊,就會在這個專欄出版。具體來說,包括能源、電力、循環經濟、電動車、生物製藥、醫療器材、ESG、半導體、電子、電機、電力、分子免疫、AI。
2025/04/09
國際能源署(IEA)是一家提供能源市場和政策分析的組織,最近發布了《地熱能的未來》報告,預測到 2050 年全球地熱發電容量可能達到 800 GW。這一預測基於技術進步、成本降低和全球能源需求的增長。IEA 的預測基於以下幾個關鍵因素: 技術進步:新技術如增強型地熱系統(EGS)和先進地熱系統(A
2025/04/09
國際能源署(IEA)是一家提供能源市場和政策分析的組織,最近發布了《地熱能的未來》報告,預測到 2050 年全球地熱發電容量可能達到 800 GW。這一預測基於技術進步、成本降低和全球能源需求的增長。IEA 的預測基於以下幾個關鍵因素: 技術進步:新技術如增強型地熱系統(EGS)和先進地熱系統(A
2025/04/02
前言 隨著人工智慧(AI)技術的飛速發展,從語音識別、圖像生成到自然語言處理等各種應用已逐步滲透至我們的日常生活。過去,這些高負載計算任務主要依賴數據中心或桌面級平台來實現,但由於用戶對隱私保護、低延遲以及離線運算的需求日益提高,將 AI 運算推向移動端成為了技術革新的必然趨勢。 本文探討的是一
Thumbnail
2025/04/02
前言 隨著人工智慧(AI)技術的飛速發展,從語音識別、圖像生成到自然語言處理等各種應用已逐步滲透至我們的日常生活。過去,這些高負載計算任務主要依賴數據中心或桌面級平台來實現,但由於用戶對隱私保護、低延遲以及離線運算的需求日益提高,將 AI 運算推向移動端成為了技術革新的必然趨勢。 本文探討的是一
Thumbnail
2025/03/26
隨著人工智慧技術的不斷演進與應用場景的逐步擴大,AI 系統在語言處理、圖像辨識、數據分析等方面展現了驚人的效能,並在眾多產業中引發深遠變革。然而,無論技術多麼先進,人工智慧依然存在不少固有局限,同時在實際應用過程中也面臨著複雜的技術和市場挑戰。本文將從以下四個方面進行全方位探討:人類相對於 AI 的
2025/03/26
隨著人工智慧技術的不斷演進與應用場景的逐步擴大,AI 系統在語言處理、圖像辨識、數據分析等方面展現了驚人的效能,並在眾多產業中引發深遠變革。然而,無論技術多麼先進,人工智慧依然存在不少固有局限,同時在實際應用過程中也面臨著複雜的技術和市場挑戰。本文將從以下四個方面進行全方位探討:人類相對於 AI 的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大家最近應該時常聽到台灣對於綠能積極發展的相關新聞🤔 在彰化、台中等地外海,更可時常看到風力發電機的設立🌬️ 一座風力發電機,其壽命約為20~25年。但你知道嗎?退役的機器,將瞬間變成大型回收物。為了解決後續的回收問題,許多公司紛紛花費大量心血。就讓我們一同見證離岸發電的新綠色循環經濟吧~
Thumbnail
大家最近應該時常聽到台灣對於綠能積極發展的相關新聞🤔 在彰化、台中等地外海,更可時常看到風力發電機的設立🌬️ 一座風力發電機,其壽命約為20~25年。但你知道嗎?退役的機器,將瞬間變成大型回收物。為了解決後續的回收問題,許多公司紛紛花費大量心血。就讓我們一同見證離岸發電的新綠色循環經濟吧~
Thumbnail
本文內容: (1) 風浪發電有跡可循,介紹歷史與演化; (2) 直趨式發電機的效率比較好,目前技術上線性式與旋轉式都有公司發展當中; (3) 波浪發電機的功率與波浪的週期(s)、震幅/波高(amplitude/m)有關,週期越長則發電功率越大,震幅越大則發電功率越大。但如果把震幅固定,
Thumbnail
本文內容: (1) 風浪發電有跡可循,介紹歷史與演化; (2) 直趨式發電機的效率比較好,目前技術上線性式與旋轉式都有公司發展當中; (3) 波浪發電機的功率與波浪的週期(s)、震幅/波高(amplitude/m)有關,週期越長則發電功率越大,震幅越大則發電功率越大。但如果把震幅固定,
Thumbnail
本文內容: (1) 海洋能源被選為前瞻能源,本文的主題是風浪發電(Wind-Wave Power),我定義為離岸風電結合波浪發電的架構,可用於離岸風電的固定基座與浮體基座; (2) 海洋能源的技術成熟度非常低,所以我們2030年的目標僅有1MW的累積容量;姑且不論Floating Power Pla
Thumbnail
本文內容: (1) 海洋能源被選為前瞻能源,本文的主題是風浪發電(Wind-Wave Power),我定義為離岸風電結合波浪發電的架構,可用於離岸風電的固定基座與浮體基座; (2) 海洋能源的技術成熟度非常低,所以我們2030年的目標僅有1MW的累積容量;姑且不論Floating Power Pla
Thumbnail
海洋電池在上個月的CES展獲得了最佳創新獎。此技術未來可以和 離岸風電 整合來增加供電穩定性。 然而,隨著化石燃料逐步被取代,我們需要怎樣的儲存能技術呢?
Thumbnail
海洋電池在上個月的CES展獲得了最佳創新獎。此技術未來可以和 離岸風電 整合來增加供電穩定性。 然而,隨著化石燃料逐步被取代,我們需要怎樣的儲存能技術呢?
Thumbnail
本文內容: 我在2019年曾經做了一個離岸風電的產業前瞻預測,發表在《離岸風電Wind TAIWAN》創刊號上,當時的預測是根據產業發展能量,預估到了2050年全球累積離岸風電安裝容量約1,000GW。我的文章發表不久,IRENA也提出類似的預測,兩者的數字差不多。
Thumbnail
本文內容: 我在2019年曾經做了一個離岸風電的產業前瞻預測,發表在《離岸風電Wind TAIWAN》創刊號上,當時的預測是根據產業發展能量,預估到了2050年全球累積離岸風電安裝容量約1,000GW。我的文章發表不久,IRENA也提出類似的預測,兩者的數字差不多。
Thumbnail
在目前,全球的經濟成長依然與碳排放呈現正相關的趨勢,我們的目標是讓經濟繼續成長,但是碳排放逐年降低。我們可以看到離岸風電在2014年時,依然相當昂貴,每度電成本約新台幣6.4元(US$231/MWh),到了2021年僅有2.27元(US$82/MWh),我認為等15MW離岸風機正式佈署,這個數字應該
Thumbnail
在目前,全球的經濟成長依然與碳排放呈現正相關的趨勢,我們的目標是讓經濟繼續成長,但是碳排放逐年降低。我們可以看到離岸風電在2014年時,依然相當昂貴,每度電成本約新台幣6.4元(US$231/MWh),到了2021年僅有2.27元(US$82/MWh),我認為等15MW離岸風機正式佈署,這個數字應該
Thumbnail
12月18日的公投剛結束,確定了核四不商轉,以及大潭電廠第三天然氣接收站繼續興建的能源產業發展趨勢,人民的意志決定了我們的未來。從現實來看,公投結果並不能產生電力,我們還是要務實一點思考台灣的電力從何而來。繼離岸風電之後,台灣下一個最重要的綠色電力就是AGS地熱發電。這是一個長期來看,發電成本僅有新
Thumbnail
12月18日的公投剛結束,確定了核四不商轉,以及大潭電廠第三天然氣接收站繼續興建的能源產業發展趨勢,人民的意志決定了我們的未來。從現實來看,公投結果並不能產生電力,我們還是要務實一點思考台灣的電力從何而來。繼離岸風電之後,台灣下一個最重要的綠色電力就是AGS地熱發電。這是一個長期來看,發電成本僅有新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