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法」同住世間

閱讀時間約 11 分鐘
大部分的人仍然不知道禪修的本質,他們認為行禪、坐禪與聞法即是修行。那也沒有錯,不過這些都只是修行的外在形式。
真正的修行,發生在心遇到感官對象時,感官接觸的地方才是修行的所在。當他人說到我們不喜歡的事時,嗔恨便生起;若說的是喜歡的事,我們便感到快樂。這就是修行的所在,我們應如何利用它們來修行呢?這才是重點。若只是一味地追逐快樂、逃避痛苦,我們可能至死都見不到「法」。當歡樂與痛苦生起時,如何運用佛法而從中解脫呢?這才是修行的要點。
哪裡有迷妄,哪裡便有平靜
當人們遇見不如意事時,通常會封閉自己。例如受到批評時,可能會回答:「別煩我!為什麼責備我?」這是封閉自我者的反應,而那正是修行之處。當他人批評時,我們應該聆聽,他們所說是真的嗎?我們應該敞開心胸去思考他們所說的話,也許其中是有意義的,或我們自身確實有值得批評之處。他們可能是對的,但是我們當時的反應卻是惱怒。當他人指出我們的過錯時,我們應該心懷感激,並且努力改進自己,這才是智者的作風。
哪裡有迷妄,哪裡便會有平靜生起;當以智慧洞察迷妄時,留存的就是平靜。有些人非常自大,無法接受批評,且還會反唇相譏,這尤其常見於大人應付小孩時。事實上,小孩有時可能會提出聰明的見解,但若你正好是他們的母親,將無法讓步。若你是老師,學生有時會說些你不懂的事,但你會因身為老師而聽不進去。這不是「正思惟」。
有智慧的人不盲目相信
舍利弗尊者——佛陀的十大弟子之一,他非常有智慧。有次佛陀正在說法時,突然轉而問他:「舍利弗,你相信這點嗎?」舍利弗回答:「不!我還未相信。」佛陀讚歎他的回答:
很好,舍利弗!你是具有智慧者,是不盲目相信的智者。智者以開放之心聆聽,然後衡量其真實性,再決定是否相信。
在此佛陀樹立了教師的典範。舍利弗所說是真實的,他只是說出自己真實的感受。對某些人而言,若說不相信,就會被視為質疑教師的權威,因此不敢說而只會附和與同意。但是佛陀並不以為忤,他說你無須為不是錯誤或邪惡的事感到羞恥,對不相信的事表示不相信,這並沒有錯。佛陀在此的作為,對身為人師者提供了很好的示範。有時你也可能從小孩的身上學到東西,不要盲目執著於權威的身份。
以開放的態度對待一切事物
無論行、住、坐、臥,你都可能從身邊的事物學習。以一種自然的方式學習,採取開放的態度對待一切事物 —— 色、聲、香、味、觸、法,智者會思惟這一切。在真實的修行中,我們將做到不使內心再為任何掛念而苦惱。
當喜歡和厭惡的感覺生起時,若我們仍然無法覺知,心裡就會有焦慮。若知道它們的實相而省察:「哦!喜歡的感覺是空的,它只是種生滅無常的感覺;厭惡的感覺也同樣生滅不已,為何要執著它們呢?」若認為歡樂與痛苦都屬於我們,就免不了煩惱。問題就如此輾轉相生而永無止盡,大多數人的世界就是如此。
但是現在老師們在教導「法」時很少談到心,也不談實相,若我們說實相,他們甚至會生氣說:「他不知道適合的時間與地點,也不知如何婉轉地表達。」但是人們應該聆聽實相,真正的老師不會只談記憶,而是應該說實相。社會上的人通常都根據記憶在說話,也常以自吹自擂的方式說話。真實的比丘不會如此,他說實相 —— 事物的本來面目。
真瞭解如何修法,出家與否並不重要
若你瞭解「法」,就應該照著修行,不一定要出家,雖然那是修行的理想形式。真的想修行就必須出離迷妄的世間,放棄家庭與財產,進入森林,這是理想的修行方式。但若還有家庭與責任,我們要如何修行?有人說在家人不可能修習佛法。但是請想想,出家人或在家人哪一個團體比較大?當然是在家人的要大得多。現在,若只有出家人修行而在家人不修,那意味著將會有更多的迷妄。這種理解是錯誤的,是否成為比丘或比丘尼並非重點!若不修行,成為比丘並無任何意義。若是真瞭解如何修法,那麼無論處於什麼地位或從事何種行業,不論是老師、醫師、公務員或其他身份,都能善用每一分鐘去修行。
認為在家人無法修行,這是完全迷失正道的。為何人們能找到做其他事的動機?若覺得有所欠缺,他們就會努力去得到它。只要有充分的慾望,就可以做任何事。有人說:「我沒有時間修行。」我說:「那你怎麼有時間呼吸?」修行,不是你必須大費周章或疲於奔命的事,只要留意心中生起的感受。當眼見色、耳聞聲、鼻嗅香時,它們都來到這同一個心 —— 「覺知者」,現在,當心認知這些事物時,發生什麼事?若我們喜歡就會愉悅,若不喜歡就會不悅,一切的反應就是如此。
因此在這世上,你應該向何處尋找快樂?你期望這輩子人人都只對你說愉悅的事嗎?那可能嗎?若不可能,你能到哪裡去?這個世界就是如此,我們必須要能「世間解」 —— 瞭知這世間的實相,我們應該清楚瞭解世間。佛陀生在這世上,經歷過家庭生活,但因為看見它的限制而從中出離。現在,身為在家人的你應該怎麼做?若想要修行,就必須努力遵循解脫之道。若堅持修行,你就會瞭解這世間的限制而能放下。
不瞭解戒律,修行無結果
喝酒的人有時會說:「我就是戒不掉。」為何戒不掉呢?因為他們還不瞭解喝酒的弊害。若你不瞭解其弊害,就意味也不知戒酒的利益,修行將毫無結果,只是以遊戲的態度在修行。但若你清楚地看見它的利弊,就無須等待別人告訴你它的一切。
想想發現籠中有魚的漁夫的故事,他曉得裡面有東西,能聽到牠拍動的聲音。他以為那是一尾魚,便把手伸進籠裡,卻發現那是另一種動物。他看不到牠,心中便揣測牠可能是鰻魚或是蛇。若丟掉可能會後悔,因為牠可能是鰻魚;若是蛇的話,去捉就可能被咬。他陷入疑惑中,但慾望如此強烈,因此便伸手去捉,期望牠是鰻魚。然而,當他取出的那一刻,看見皮上的花紋,立刻就拋開牠。他不必等人呼叫:「那是蛇,快放手!」看見蛇的那一幕比別人的警告更加管用。為什麼?因為他看見危險 —— 蛇會咬人!還須要別人告訴他要放手嗎?同樣地,若能修行直到看清楚事物的實相,我們就不會再與有害的事物糾纏不清。
只談不老和不死,培養不出正確的修行觀
人們通常不如此修行,不反省老、病與死,而只談不老與不死,因此培養不出正確的修行觀。他們前去聞法,但並未真的聆聽。有時我應邀在重要集會開示,但那經常對我造成干擾,當我看聚集的人群時,我瞭解他們並未在聞法。有人滿身酒味,有的在抽菸或聊天,看起來絲毫不像是信仰佛法的人。在這種地方講話,成效可說微乎其微。那些放逸者心想:「他到底要講到什麼時候?這不能做,那不能做……」他們完全心不在焉。
有時他們甚至為了客套而邀請我講話:「法師,請給我們一段簡短的開示。」他們不希望我談太多 —— 那可能會惹惱他們!我一聽到這麼說,就知道他們並不想聽聞佛法,那會惹惱他們。若我只說幾句話,他們是不會瞭解的;若你只吃很少的食物,那會飽嗎?
有時當我正在講話,才剛準備進入主題,就會聽到一些醉漢在大喊:「好了!讓路!給法師讓路,他現在要走了!」試圖將我趕走!遇見這種人,提供我很多省思的食糧,讓我更加洞悉人性。就如瓶子已經裝滿水,人卻還要求更多,瓶子已經無空間再容納,倒再多水也只會無效地溢出來。這種人不值得浪費時間與精力去教導,因為他們的心已經滿了。當人提不起精神來接受時,我也提不起精神去給予;若他們的瓶子還有空間裝更多的水,則施者與受者都會獲得利益。
現在的開示慢慢變成這樣,情況仍然一直在惡化中。人們並不追求實相,他們研讀只是為了尋找能謀生、養家活口與照顧自己的知識,是為了生計而研讀,並非為了「法」。現在的學生比過去擁有更多知識,生活條件也比以往更好,每件事都更方便,但同時也擁有更多的迷妄與苦惱。為何會如此?因為他們只追求那種謀生的知識。
甚至比丘們也是如此。有時我聽到他們說:「我不是為了修法而出家,我是為了研究而成為比丘!」這些話是徹底自斷修行之道,那是條死路。這些比丘只是根據記憶在教導,他們可以教一件事,心卻在另一個完全不同的地方,這種教導是不真實的。
世間的情況就是如此。若是你想單純地生活,想修法與平靜地生活,他們會說你怪異、反社會或阻礙社會進步,甚至會脅迫你。最後,你可能會開始相信他們,而重新回到世俗的方式,一步步陷入世間,直到求出無門。有些人說:「我現在出不去,我已陷得太深!」這就是社會的趨勢,它不認同「法」的價值。
瞭悟「法」即瞭悟自心
「法」的價值無法從書本中找到,那些都只是「法」的外表,它們並非個人對於「法」的體悟。如果你瞭悟「法」,就會瞭悟自己的心,你會在那裡看見實相,當實相清楚地顯露時,愚痴之流即被斬斷。
佛陀的教導是種不變的實相,他在兩千五百年前就揭露了這實相,它一直都未改變。這教導不該被增刪,佛陀說:「凡是如來所制定者,不應該被捨棄;不是如來所制定者,也不應該被增加。」他將教法封鎖起來。為何佛陀要將它們封鎖起來呢?因為這些教法是漏盡者所說,無論這世界如何改變,教法都不會受影響而隨之改變。若某件事是錯誤的,談論它就能減少其錯誤嗎?若某件事是正確的,它會因別人說它錯而改變嗎?世代會交替,但這些教導不會改變,因為它是實相。
現在我們要問,是誰創造實相?實相本身創造實相!佛陀創造了它嗎?不,他沒有。佛陀只是發現實相 —— 事物的本來面目,然後率先說出,無論佛陀出世與否,實相始終是真實的。在這層意義下,佛陀只是「擁有」法,並非真的創造出它,法一直都在這裡,不過以前無人尋找並發現。佛陀是尋找並發現不死,然後再以「法」為名教導它的人,他並未創造它。
實相從未離開,「法」也沒消失
在歷史上,實相曾經顯耀,「法」的修行也曾經盛行。時光荏苒,世代更迭,修行逐漸沒落,直到教法完全消失。一段時間後,教法再次被發現與盛行,其追隨者與日俱增,進入輝煌時期。然後,再次屈服於世間的黑暗之下而衰退,幾至蕩然無存,迷妄再次獲勝,接著又是重建實相的時間。事實上,實相從未離開,諸佛去世後,「法」並未隨之消失。
世間如此週而復始。它有點像芒果樹,會經歷成熟、開花與結果的階段。它們腐爛後,種子掉落地上,長成一棵新的芒果樹,循環又重新開始。世間就是如此,不會偏離軌則,它只是週而復始,舊調重彈。
我們現在的生命也是如此,今天只是在重複過去做過的事。人們想太多了,他們有那麼多感興趣的事,卻一事無成。其中有數學、物理、心理等科學,你可以隨意鑽研,但唯有在覺悟實相後,事情才會結束。
想像牛拖著牛車,當牛前進時,車輪便會留下車轍。車輪也許並不太大,但沿路會留下長長的車轍。當牛車靜止時觀察它,你看不到什麼,一旦牛開始移動,就會看到身後留下的車轍。只要牛往前拉,輪子就會持續轉動,但有天牛累了,掙脫牛軛走開,獨剩牛車,車輪不再轉動。最後,牛車腐朽了,零件重新回到地、水、火、風四界。
當在世間尋求安穩時,你的車輪不停轉動,車轍也會在身後無限延伸。只要遵從世間,你就無法停下來休息。若就此打住,車子就會停止,車輪也不再轉動。造作惡業就是如此,只要重蹈覆轍,就不可能停止;但若你停止,它就會停止。這就是我們修行的方式。
——阿姜查
avatar-img
0會員
2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所緣境」就是「方法」,譬如念佛的人,佛號就是所緣境;參話頭的人,話頭就是所緣境;數息的人,數數就是所緣境;修不淨觀的人,不淨的境,即不淨的身體,就是所緣境。緣一境,然後繼續不斷地修,這與《佛遺教經》的「制之一處,無事不辦」完全相同;也就是心繫於一境,就能夠入定,入定而能夠產生三昧,從三昧而得智慧。
Thumbnail
願此三十二拜文,久住於世,令有緣眾生,深信受持,正念念佛。 【一心觀禮,極樂世界,教主本尊,今現在彼,為諸有情,宣說甚深微妙之法,令得殊勝利益安樂,十方菩薩瞻禮聞法,得蒙授記,稱讚供養,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一拜三稱)】
Thumbnail
二、《水下法》與《文資法》之異同   《水下法》之文資與《文資法》之文資,兩者同為文資,有何差異?若無差異,為何水下文資未納入文資法,而是另立專法?   《水下法》於2015年公布施行;《文資法》則於1982年公布施行。兩者主要相同為,立法目的皆為保存文資;中央主管機關皆為文化部;主
學習佛法有兩個要點:第一是要常親近善知識,多聽聞正法(這是重在聽聞);第二是安穩如實地理解義理(重在理解)。如果多聞又能夠深刻瞭解真理的話,即使遇到任何困難,也不會再造作邪偽不正的行為了!」
Thumbnail
        弟子舍利弗聽聞之後對過往自己曾有過的懷疑懺悔,今日才知道世尊佛陀是隨宜說法,因應不同根性的眾生給予不同的妙法,既得佛陀告知每人皆可以成佛,終不再有任何疑惑。         佛陀回應舍利弗過往一直以方便說教導他,今日所說經名為《妙法蓮華經》
Thumbnail
         世尊從三昧入定的狀態中醒轉之後,對弟子舍利弗說明諸佛智慧難解,因此過往說法時皆以方便法引領不同根性的眾生得以漸次走向成佛之道。舍利弗與在場眾多弟子不解世尊所謂方便法為何,故而提問並求世尊開示。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當孩子和老師之間出現對立情況時,家長應該如何面對和處理。文章提出將情緒和事實分開來處理,並且強調了對溝通和解決問題的重要性。媽媽們應該從中立、實事求是的立場去引導和教導孩子,讓他們學會理性思考和溝通。這將有助於減少矛盾和培養孩子的情商。
Thumbnail
選擇沒有好壞,選擇了理想,沒有比較偉大,選擇了關係,選擇了愛,也沒有比較小家子氣,因為任何選擇,都可能判斷錯誤,也都可能得不到想要的結果,重點是,你清不清楚你想要什麼?為了你想要的生活,你清不清楚要付出的代價是什麼?還有,最糟的狀況下,如果你所有的付出,最後什麼都沒有得到,結果是你能承受的嗎?
Thumbnail
為了快速減肥許多人選擇使用「生酮飲食法」。透過低碳水、高脂肪的攝入,讓身體進入生酮化的狀態從而達到減重的效果,而什麼是生酮飲食?生酮飲食的好處是什麼?就讓本文帶你一探究竟吧! 生酮飲食的基本知識 是一種低碳水化合物、高脂肪和適量蛋白質的飲食模式,亦可稱作「生酮飲食療法」,意旨將身體的代謝狀態轉變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所緣境」就是「方法」,譬如念佛的人,佛號就是所緣境;參話頭的人,話頭就是所緣境;數息的人,數數就是所緣境;修不淨觀的人,不淨的境,即不淨的身體,就是所緣境。緣一境,然後繼續不斷地修,這與《佛遺教經》的「制之一處,無事不辦」完全相同;也就是心繫於一境,就能夠入定,入定而能夠產生三昧,從三昧而得智慧。
Thumbnail
願此三十二拜文,久住於世,令有緣眾生,深信受持,正念念佛。 【一心觀禮,極樂世界,教主本尊,今現在彼,為諸有情,宣說甚深微妙之法,令得殊勝利益安樂,十方菩薩瞻禮聞法,得蒙授記,稱讚供養,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一拜三稱)】
Thumbnail
二、《水下法》與《文資法》之異同   《水下法》之文資與《文資法》之文資,兩者同為文資,有何差異?若無差異,為何水下文資未納入文資法,而是另立專法?   《水下法》於2015年公布施行;《文資法》則於1982年公布施行。兩者主要相同為,立法目的皆為保存文資;中央主管機關皆為文化部;主
學習佛法有兩個要點:第一是要常親近善知識,多聽聞正法(這是重在聽聞);第二是安穩如實地理解義理(重在理解)。如果多聞又能夠深刻瞭解真理的話,即使遇到任何困難,也不會再造作邪偽不正的行為了!」
Thumbnail
        弟子舍利弗聽聞之後對過往自己曾有過的懷疑懺悔,今日才知道世尊佛陀是隨宜說法,因應不同根性的眾生給予不同的妙法,既得佛陀告知每人皆可以成佛,終不再有任何疑惑。         佛陀回應舍利弗過往一直以方便說教導他,今日所說經名為《妙法蓮華經》
Thumbnail
         世尊從三昧入定的狀態中醒轉之後,對弟子舍利弗說明諸佛智慧難解,因此過往說法時皆以方便法引領不同根性的眾生得以漸次走向成佛之道。舍利弗與在場眾多弟子不解世尊所謂方便法為何,故而提問並求世尊開示。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當孩子和老師之間出現對立情況時,家長應該如何面對和處理。文章提出將情緒和事實分開來處理,並且強調了對溝通和解決問題的重要性。媽媽們應該從中立、實事求是的立場去引導和教導孩子,讓他們學會理性思考和溝通。這將有助於減少矛盾和培養孩子的情商。
Thumbnail
選擇沒有好壞,選擇了理想,沒有比較偉大,選擇了關係,選擇了愛,也沒有比較小家子氣,因為任何選擇,都可能判斷錯誤,也都可能得不到想要的結果,重點是,你清不清楚你想要什麼?為了你想要的生活,你清不清楚要付出的代價是什麼?還有,最糟的狀況下,如果你所有的付出,最後什麼都沒有得到,結果是你能承受的嗎?
Thumbnail
為了快速減肥許多人選擇使用「生酮飲食法」。透過低碳水、高脂肪的攝入,讓身體進入生酮化的狀態從而達到減重的效果,而什麼是生酮飲食?生酮飲食的好處是什麼?就讓本文帶你一探究竟吧! 生酮飲食的基本知識 是一種低碳水化合物、高脂肪和適量蛋白質的飲食模式,亦可稱作「生酮飲食療法」,意旨將身體的代謝狀態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