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轉山之旅-舉手篇》未知的行囊與旅程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為了順應現有的教育系統及社會分工,我深深理解自己遵循慣性思維行事:不要想太多,只要專心讀書、找個好工作,一步步累積的「安全感」讓人生軌道上依序前進;省思投入就業市場十五年來,每一次的轉職,約莫都知道自己的下一步,以及下下一步,穩健的腳步令自已安心,也令家人開心,但媒體行銷工作並非朝九晚五,工作的特殊性使然,多年來經常性的朝九晚十,逐漸不勝負荷,於是在每一次的鞠躬盡瘁、業績長紅,每一次的體力耗盡、長官鼓勵後,夜闌人靜時,仔細想想真心投入換來的薄薄絕情薪資條之間的關係,很容易反思自己生命熱情存在於此的意義。
在這樣的環境中,自己生命意義與荷包的關係總是難以清楚切割,隨著存款數字逐漸增加,潛意識裡渴望著轉折的契機,卻沒有勇氣一下就跳出舒適圈,總是依戀著都市生活的便利與可預測性。夜闌人靜時,在心裡深處畫了許多次:「棄業流程圖」,不過,從沒想過哪一天可以不再紙上談兵。
還記得那天是8/10,因緣累積至這一天,一瞬間的勇氣拿了離職單,瀟灑地簽上名,然後是長官懇談、慰留,而我不知哪兒來的去意堅決。
這是我人生中第一次不知道自己的下一步及下下步是什麼,雖然不知為何離開、為何出發,但我知道在身心俱疲的情況下,只要願意聽,宇宙會傳遞出幫忙的訊息。那天,我突然想起一張溫柔的臉龐,於是搭著捷運到山邊找電視台的學姐聊天,就在那個晴朗盛夏午後的靈光一閃,聽學姐不經意提到有幾位朋友策劃許久的「轉山之旅」即將於9/1成行,我忽然舉起手:我也要去,可以嗎?
「山在哪裡啊」?我問學姐
「西藏,聽過岡底斯山嗎?我們要去主峰,崗仁波其峰,有六千多公尺高喔」。學姐似乎想要讓我知難而退。
「我喜歡爬山,我有十幾座台灣百岳的攀登經驗,我常常游泳、跑步,我還騎登山車,單車最遠可以從台北沿著北宜公路、蘇花公路騎到台東,去年還參加過太魯閣馬拉松的半馬組…」。一口氣將能夠吹噓的「豐功偉業」一一托出,學姐報以微笑,輕輕點點頭。為了平衡都市生活的壓力,我採取大量消耗體力的運動做為放空方式,這會兒得趕忙證明都市人如我,也有堪用的體力,參與轉山之旅。
「西藏的簽證不好辦,你真的想去就試試看,流程來得及就一起來吧,不過,我們已經都送件申請一個多月了,你要趕快準備證件,不一定辦得下來,你不要寄望太高喔」。慈眉善目、善解人意的學姐此刻就像是觀世音菩薩轉世在我眼前示現,不只答應讓我參與,還叮嚀著我相關的準備工作。
還沒去西藏前,總是被一堆所謂的「入藏紙」、「邊防證」或是「通行證」等名詞搞得暈頭轉向,入藏旅遊許可證包括入藏紙和邊防證,包含兩種用途。要前往西藏邊陲才需要辦理邊防證,做為邊境通行證。根據國務院西藏自治區旅遊局則規定:外賓(含臺灣人)西藏地區不能自由行,必須包車及導遊陪同,外籍人士及台胞需再加上入藏證,住宿時會檢查,沿路的檢查哨也會檢查,若無將受到罰款或驅離。
在辦理藏簽過程中,領隊還需要提供車輛運營執照、司機上崗證、導遊結業證、導遊上崗證,包括每天的行程、住宿,司機及導遊等都必須寫明在入藏紙,所以行程不確定是不能辦理入藏證的,要前往拉薩以外的地方都需要導遊。
目前的規定是台灣人無法自己購買青藏鐵路火車票(西寧-拉薩,這一段有嚴格管制),在西藏也不能自助旅行,再加上必須辦理「入藏函」即一大堆多到不可思議、嚴格到不可思議的「邊防證」,種種繁瑣的入藏規定使得地處中國西南邊陲的青藏高原更添神秘色彩。
西藏,我要去轉山。但,轉山是甚麼…?山有多高、路有多長?要去幾天、要準備甚麼?舉起的手也拾起裝著大量未知的簡便行囊,魔幻卻真實的旅程,就要展開。
我不知道要如何描述啟程的動機或行程的終點為何,但是知道自己會離開軌道一陣子,想要經歷一段有別於以往的已知、尋找更有情調的生命路線。
(待續)
--------------------------------------------------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17會員
98內容數
台北,有個外送到不了的地方。最近的便利商店要開車三十分鐘,每一餐幾乎都是自煮,學習在煮不停的廚房中、苦中作樂。自煮生活有其樂趣,多工作業時卻很疲倦。紀錄都市人移居山區的點點滴滴,新鮮有趣的、酸甜苦辣的種種。一邊探索飲食的意義,供給身體必需的熱量、營養,一邊思考從種植到餐桌所花的力氣、還有:高倍速時代如何讓心靜下來。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Chudala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西藏古時被稱為吐蕃,吐蕃兩字的藏文之意:眾神的國度。 前往西藏之前,平凡都市上班族如我,從來沒有想過這地方與我會有任何的連結,就連「圖博」與「西藏」這兩個詞的差別為何都不甚清楚;因緣際會下,卻在某種奇妙力量驅使與引領中踏上了旅程。
快要忘記這段經歷了。 那時我擔任非營利組織的發言人,被社會的善意包圍、也對開發中國家可治癒的眼疾造成失明而遺憾,邀請藝人擔任推廣大使,與我們一同前往外蒙古參訪。
西藏古時被稱為吐蕃,吐蕃兩字的藏文之意:眾神的國度。 前往西藏之前,平凡都市上班族如我,從來沒有想過這地方與我會有任何的連結,就連「圖博」與「西藏」這兩個詞的差別為何都不甚清楚;因緣際會下,卻在某種奇妙力量驅使與引領中踏上了旅程。
快要忘記這段經歷了。 那時我擔任非營利組織的發言人,被社會的善意包圍、也對開發中國家可治癒的眼疾造成失明而遺憾,邀請藝人擔任推廣大使,與我們一同前往外蒙古參訪。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一檔由龐畢度中心策劃的立體派大展,梳理立體派的整個起源和變革,誰能想到原來立體派的起源是非洲面具跟雕塑?立體派的鼻祖是畢卡索,還曾說出了:「非洲雕刻比米羅的維納斯更美。」
Thumbnail
嗨,大家好~我是菜菜,浮出來跟大家聊聊近況😜 以及要開始著手《西洋音樂史考題分享專欄》
Thumbnail
2024年是充滿變化和勇於突破自我的一年。從衝日本爬山到轉換兩份工作,竟然忽然就挑戰玉山主峰!分享搭乘大眾交通工具爬玉山的方式、三天兩夜的行程規劃、行前準備清單,準備好後,就可以出發啦!
Thumbnail
在喧囂的現代生活中,人們總在尋找一種可以平靜心靈、恢復內在平衡的方式。西藏頌缽療法,這個源自數千年前的古老儀式,現今被譽為能引領人們進行心靈旅程,達到轉化與更新的神奇療法。想像一下,當和諧的聲波環繞四周,您的身心如何被深沉的震動所撫慰,焦慮和壓力悄悄溶解在這層層疊疊的聲音之中。
Thumbnail
在當代生活的喧囂中,人們越來越渴望尋找一片心靈的寧靜之地。西藏頌缽療法,作為一種古老而神秘的療愈藝術,近年來引起了廣泛的關注。這種利用聲波和振動為身心帶來和諧與平衡的方法,不僅為尋求內在平靜的人們提供了新的選擇,也吸引了許多熱衷於自我成長與探索的靈魂。
    這幾天突然很懷念西藏。     我去過西藏4趟,每一次都走不同的方向,第一次是成都直飛拉薩,第二次從成都開車9天上拉薩,第三次從尼泊爾翻過喜馬拉雅山到珠穆朗瑪峰,第四次飛林芝。     我之所以會到西藏那麼多次,是因為第一趟去就被那裡的大山大水,雄偉壯闊所震懾,世界上怎麼會有這麼令人心曠
Thumbnail
好久沒有碎念了,今天忽然又被一件事戳到,忍不住想要丟雞蛋(?) 我爸媽前陣子在中國觀光旅遊團還沒有被禁以前,速匆匆的報名了北疆的旅遊團。 北疆是個什麼地方? 我沒去過,不知道,但海拔似乎很高,也就是,你得待在兩三千公尺的高山平原上待一個禮拜以上。 原本應該是也沒什麼好擔心的,疫情前偶爾也會拉
06/28/2020 逆轉西稜 隨遇而樂   今年是台灣脊樑山脈旅遊年。 台灣雖擁有世界級的高山風景,但觀光局推動起來却並不容易。 登山的議題包山包海,登山口開始到下山這期間的各項安排就已經夠複雜了。 更別說如何到達登山口和下山後如何回家的交通問題,每條路線就需要分別去設計。   縱
Thumbnail
  上篇簡單介紹了西洋藝術1840至1960約120年發展的理論。從寫實主義→印象主義、象徵主義、維也納分離派、後印象主義、德國表現主義、立體主義、達達主義、超現實主義到觀念藝術。當然,同時期的西洋藝術理論不只這些,還有野獸主義、立體主義、未來主義、抽象主義等。然而,筆者所欲討論的不是各藝術
03/28/2015 太加縱走—縱走   半年沒登山了,這半年來人生又有不同的際遇。 雖不至於奇幻漂流,但也不負自已對人生精采的要求。 我跨出台灣,走向另一個世界。 但易理中明白著表示,有得必有失。 得失之間,是人必需要自我衡量。 並調整態度去面對之。   而山是我所失去的一部份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一檔由龐畢度中心策劃的立體派大展,梳理立體派的整個起源和變革,誰能想到原來立體派的起源是非洲面具跟雕塑?立體派的鼻祖是畢卡索,還曾說出了:「非洲雕刻比米羅的維納斯更美。」
Thumbnail
嗨,大家好~我是菜菜,浮出來跟大家聊聊近況😜 以及要開始著手《西洋音樂史考題分享專欄》
Thumbnail
2024年是充滿變化和勇於突破自我的一年。從衝日本爬山到轉換兩份工作,竟然忽然就挑戰玉山主峰!分享搭乘大眾交通工具爬玉山的方式、三天兩夜的行程規劃、行前準備清單,準備好後,就可以出發啦!
Thumbnail
在喧囂的現代生活中,人們總在尋找一種可以平靜心靈、恢復內在平衡的方式。西藏頌缽療法,這個源自數千年前的古老儀式,現今被譽為能引領人們進行心靈旅程,達到轉化與更新的神奇療法。想像一下,當和諧的聲波環繞四周,您的身心如何被深沉的震動所撫慰,焦慮和壓力悄悄溶解在這層層疊疊的聲音之中。
Thumbnail
在當代生活的喧囂中,人們越來越渴望尋找一片心靈的寧靜之地。西藏頌缽療法,作為一種古老而神秘的療愈藝術,近年來引起了廣泛的關注。這種利用聲波和振動為身心帶來和諧與平衡的方法,不僅為尋求內在平靜的人們提供了新的選擇,也吸引了許多熱衷於自我成長與探索的靈魂。
    這幾天突然很懷念西藏。     我去過西藏4趟,每一次都走不同的方向,第一次是成都直飛拉薩,第二次從成都開車9天上拉薩,第三次從尼泊爾翻過喜馬拉雅山到珠穆朗瑪峰,第四次飛林芝。     我之所以會到西藏那麼多次,是因為第一趟去就被那裡的大山大水,雄偉壯闊所震懾,世界上怎麼會有這麼令人心曠
Thumbnail
好久沒有碎念了,今天忽然又被一件事戳到,忍不住想要丟雞蛋(?) 我爸媽前陣子在中國觀光旅遊團還沒有被禁以前,速匆匆的報名了北疆的旅遊團。 北疆是個什麼地方? 我沒去過,不知道,但海拔似乎很高,也就是,你得待在兩三千公尺的高山平原上待一個禮拜以上。 原本應該是也沒什麼好擔心的,疫情前偶爾也會拉
06/28/2020 逆轉西稜 隨遇而樂   今年是台灣脊樑山脈旅遊年。 台灣雖擁有世界級的高山風景,但觀光局推動起來却並不容易。 登山的議題包山包海,登山口開始到下山這期間的各項安排就已經夠複雜了。 更別說如何到達登山口和下山後如何回家的交通問題,每條路線就需要分別去設計。   縱
Thumbnail
  上篇簡單介紹了西洋藝術1840至1960約120年發展的理論。從寫實主義→印象主義、象徵主義、維也納分離派、後印象主義、德國表現主義、立體主義、達達主義、超現實主義到觀念藝術。當然,同時期的西洋藝術理論不只這些,還有野獸主義、立體主義、未來主義、抽象主義等。然而,筆者所欲討論的不是各藝術
03/28/2015 太加縱走—縱走   半年沒登山了,這半年來人生又有不同的際遇。 雖不至於奇幻漂流,但也不負自已對人生精采的要求。 我跨出台灣,走向另一個世界。 但易理中明白著表示,有得必有失。 得失之間,是人必需要自我衡量。 並調整態度去面對之。   而山是我所失去的一部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