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想被建商魚肉!想買地自建省大錢? 專家搖頭:蓋的是夢想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投資理財內容聲明

房價貴桑桑,讓許多有意買房的民眾望屋興嘆,於是便有人想另闢蹊徑,萌生買地自建的念頭。那麼買地自建的方案真的能省下不少冤枉錢?

一名網友於臉書社團「靠北建商」中發文,他表示其夢想擁有屬於自己的房子,但手頭僅有300萬元現金,不想委屈自己住在屋況差的中古屋,也不願被建商魚肉,好奇詢問眾人,「買地自建」的方案真的不可行?

房價昂貴,於是有網友想另闢蹊徑,萌生買地自建的念頭。圖/Google Maps

房價昂貴,於是有網友想另闢蹊徑,萌生買地自建的念頭。圖/Google Maps

貼文曝光後,不少網友紛紛打臉,指出只有300萬元資金,在現今營建成本高漲的情況,根本是痴人說夢,「打房規定,土地融資只有4成,還要18個月內動工,買500萬的地就要自備300萬了,現在自建太難了」、「只能買偏僻地區搭鐵皮或貨櫃屋吧」、「新北買一塊地應該可以,但要蓋沒那麼容易」、「因為物價、人力、鋼鐵上漲,我朋友自己蓋真的也都上千萬,不過品質很好」、「你還要申請建照才會有實際登錄坪數,所以還要付一筆建築師費」,並直言「買地自建不會比較便宜,以為你的營建和人力成本會比建商低嗎?」

找房查價第一站✨ 買屋-實價登錄比價王LINE官方帳號全新上線
🙋加入社團來尬聊🙋‍♂️ 不論房價漲跌、裝潢發問、買房議價,16個社團任你問~

有人則指出,若原PO真的想採取此方案,不如試試「農地加好市多小屋」的方法,「買一塊地,再放一個貨櫃,貨真價實,不會偷工減料,更加不會被建商魚肉,室內放個消波塊就不會飛走了!完全符合版主預算」、「300萬貨櫃屋,可以用的很豪華」、「非旅遊勝地的深山上的建地,或是非觀光景點的鄉下中的鄉下建地,應該有機會」、「看南部真的有,有的地還蠻漂亮的又便宜,只是比較鄉下,有些東西就要去比較市區買」。

對於買地自建的方法,黃巢設計工務店總監黃建華表示,民眾若自地自建,是要蓋夢想中的房子,他絕對非常贊成,但若想蓋的比建商便宜,則是幾乎不可能,不只因為目前土地融資規定變嚴謹,也難以像大型建商一樣具有規模效益,能夠壓低成本。

而費用若以總坪數80至100坪來計算均價,在周邊環境適合施工的地區,每坪成本約落在14萬元,施工難度較高的區域,則要14至17萬元左右,雙北地區則因為跑照成本費用較高,每坪約為17至25萬元。若總坪數較小,在無法分攤地基、模板價格的情況下,也會拉高單價。

「實價登錄比價王」原文連結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E. Grey的沙龍
42會員
775內容數
不定時分享房地產知識的一個網站。
E. Grey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3/15
★ 「5168實價登錄比價王」原文連結 住展雜誌彙整台北市2024年進場預售新案,各行政區實價資訊中的最低單價社區,12區中的文山、士林、萬華、北投、中正5區還可在單坪百萬元以內購得,以文山與士林兩區最難得,竟有6字頭的佛心價。而其餘7區皆突破百萬元,松山與大安區最低單價分別是117.5萬元與
Thumbnail
2025/03/15
★ 「5168實價登錄比價王」原文連結 住展雜誌彙整台北市2024年進場預售新案,各行政區實價資訊中的最低單價社區,12區中的文山、士林、萬華、北投、中正5區還可在單坪百萬元以內購得,以文山與士林兩區最難得,竟有6字頭的佛心價。而其餘7區皆突破百萬元,松山與大安區最低單價分別是117.5萬元與
Thumbnail
2025/03/14
台灣即將邁入超高齡化社會,根據財團法人金融聯合資訊中心資料顯示,2024年首季60歲至80歲購屋核貸案件達2386件較2014年同期成長64%,65歲至80歲成長幅度竟擴大至1.3倍!且內政部最新統計,65歲以上長者居住的住宅數量,全國達69.5萬宅,創下新紀錄;全國平均屋齡已達33年,也同步創新高
Thumbnail
2025/03/14
台灣即將邁入超高齡化社會,根據財團法人金融聯合資訊中心資料顯示,2024年首季60歲至80歲購屋核貸案件達2386件較2014年同期成長64%,65歲至80歲成長幅度竟擴大至1.3倍!且內政部最新統計,65歲以上長者居住的住宅數量,全國達69.5萬宅,創下新紀錄;全國平均屋齡已達33年,也同步創新高
Thumbnail
2025/03/14
財政部日前發布訊息,從今年5月開始,根據房屋稅2.0新制度將首次徵收,並將對自住及出租房屋的納稅義務人提供減稅優惠。 房屋稅或地價稅必須在開徵前的40天內提出申報(也就是說,房屋稅應在每年3月22日前申請;地價稅應在9月22日前申請,若該截止日遇假日則順延),才能自當期(年)開始享受優惠稅率。
Thumbnail
2025/03/14
財政部日前發布訊息,從今年5月開始,根據房屋稅2.0新制度將首次徵收,並將對自住及出租房屋的納稅義務人提供減稅優惠。 房屋稅或地價稅必須在開徵前的40天內提出申報(也就是說,房屋稅應在每年3月22日前申請;地價稅應在9月22日前申請,若該截止日遇假日則順延),才能自當期(年)開始享受優惠稅率。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華人社會,🌲有土斯有財,是在普遍不過的道理,買房文化深植民心,大家都想擁有自己的小窩,但近年,房價速度飛漲,實質薪資倒退,小資族😭很難憑藉自己的力量,輕鬆購得自己的小居。 以租代買,當然也是替代選項,自己的選擇路線不同,未來的際遇也會不同,💡沒有好或不好,純粹只是不同的選擇。但,身處在偉大的我
Thumbnail
華人社會,🌲有土斯有財,是在普遍不過的道理,買房文化深植民心,大家都想擁有自己的小窩,但近年,房價速度飛漲,實質薪資倒退,小資族😭很難憑藉自己的力量,輕鬆購得自己的小居。 以租代買,當然也是替代選項,自己的選擇路線不同,未來的際遇也會不同,💡沒有好或不好,純粹只是不同的選擇。但,身處在偉大的我
Thumbnail
想要一棟符合自身使用需求、同時符合審美喜好的夢想住宅,除了購買新屋、老房改造,其實「自地自建」也是一個選項,想進一步了解自地地建如何開始、法律規範、預算項目以及基本流程,本篇文章將你您一次了解!
Thumbnail
想要一棟符合自身使用需求、同時符合審美喜好的夢想住宅,除了購買新屋、老房改造,其實「自地自建」也是一個選項,想進一步了解自地地建如何開始、法律規範、預算項目以及基本流程,本篇文章將你您一次了解!
Thumbnail
目前買房以自住為主,以下將會將此次購屋到目前的金額公開給大家觀看,也會舉例計算給大家參考,我買的房屋費用較低,大家以此類推。
Thumbnail
目前買房以自住為主,以下將會將此次購屋到目前的金額公開給大家觀看,也會舉例計算給大家參考,我買的房屋費用較低,大家以此類推。
Thumbnail
現在越來越多人透過了許多投資管道賺了人生的第一桶金,雖然面對房價被吵得那麼高,但每個人都還是希望買房子成家立業,間屬於自己的房子,而面對被吵架吵那麼高的中古屋、新成屋,許多人都選則買地自建方式,不過關於土地買賣的一些眉角你知道嗎?看看昇合教你應該怎麼做!
Thumbnail
現在越來越多人透過了許多投資管道賺了人生的第一桶金,雖然面對房價被吵得那麼高,但每個人都還是希望買房子成家立業,間屬於自己的房子,而面對被吵架吵那麼高的中古屋、新成屋,許多人都選則買地自建方式,不過關於土地買賣的一些眉角你知道嗎?看看昇合教你應該怎麼做!
Thumbnail
有關「地主戶」的話題想聊很久了,因為聽了很多說法都跟自己親身遇到的不太相符,決定把內容分享在本文中。
Thumbnail
有關「地主戶」的話題想聊很久了,因為聽了很多說法都跟自己親身遇到的不太相符,決定把內容分享在本文中。
Thumbnail
假設房屋購入成本為1千萬元,每月房租為1萬8千元,那麼換算年化報酬率為2.16%。台灣殖利率比2.16%還要高的股票比比皆是,為何還要執著於房產收租? 報酬率是建立在「遇到對的人」,才能將報酬最大化。如果房客拖欠房租呢?退租後遲遲找不到租客呢?想漲房租漲不動呢?甚至,如果房客在屋裡吸毒、自殺呢?
Thumbnail
假設房屋購入成本為1千萬元,每月房租為1萬8千元,那麼換算年化報酬率為2.16%。台灣殖利率比2.16%還要高的股票比比皆是,為何還要執著於房產收租? 報酬率是建立在「遇到對的人」,才能將報酬最大化。如果房客拖欠房租呢?退租後遲遲找不到租客呢?想漲房租漲不動呢?甚至,如果房客在屋裡吸毒、自殺呢?
Thumbnail
以為想好心中完美的房子就能照著藏寶圖找到這個寶藏, 路卻總是越岔越多、越走越多條, 最後受困在現實與夢想不斷拉鋸產生的沼澤中...... 我一直是屬於追求「安全感」的真金牛個性: 在決定要買房之後便開始估算大概多少錢的房子可以買, 就是一些投資客的手法,
Thumbnail
以為想好心中完美的房子就能照著藏寶圖找到這個寶藏, 路卻總是越岔越多、越走越多條, 最後受困在現實與夢想不斷拉鋸產生的沼澤中...... 我一直是屬於追求「安全感」的真金牛個性: 在決定要買房之後便開始估算大概多少錢的房子可以買, 就是一些投資客的手法,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