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對社會來講,就是道德風氣。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許多年前看過柏楊的《醜陋的中國人》,當中講到外國的「排隊國」,確實值得中國人反省,為什麼中國人老是要搶、搶、搶?啥都要搶,唯恐落後。
幾十年過去了,中國的社會風氣,文明和諧了嗎?不排隊(今按:現在就常見排隊做核酸了,然後又排隊去焚化)、爭先恐後、小偷扒手、斑馬線人車爭路、屈錢、見死不救、見傷不扶…也許有人會反駁謂:這些陋習,哪個國家社會沒有呀?不錯,像小偷扒手這樣的社會問題,的確很多地方都有,只是普遍不普遍而已。至於不排隊、斑馬線人車爭路、屈錢、見死不救、見傷不扶等等,這些社會腐瘤,已經成為生活常態了。這些生活常態,就可以若干程度反映出人民的素質與社會的風氣。
問題出在哪裡呢?
大陸一般人民是不講「良知」、不講「氣節」、不講「真相」的;這不是說他們沒有良知,而是一講良知,大家都很尷尬,也沒有那種理直氣壯的底氣,更不會因正義而「殉道」;而只有爭面子、爭意氣,更有所謂「國師」豪言壯語謂:「只要有美元,天下還有什麼事辦不成的呀?」同理,只要有美色,天下還有誰不給辦的呢?不講「良知」、不講「氣節」,因為自從打倒孔家店開始,這一百年以來,人民經歷過許許多多的苦難與政治運動,大家都不講「自覺心」,能生存、能不被冤、能不被批鬥,已經很幸運的啦!
咱們問一問:時下在大陸有多少人真能懂得儒家所講的「禮」呢?
古人說:禮者,理也。
這個「理」,不但是指道理、法理,在古代還是指監獄的意思。換言之,違禮,就可能要受到牢獄之苦。
孔子當年對著他兒子說:「不學禮,無以立」。可見一個人在立身處世,又焉能不學「禮」呢?所謂學禮,就是激發人的自覺心呀!
也許有人會說:要解決社會風氣問題,我們堅決採取法律手段,嚴厲執法。
唉!孔子不是說了嗎?他說:
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
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為政3】
「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是禮(道德教化)不下於庶人的治道,而只以政令刑施來管控百姓。人民僅求逃避刑罰,而不會自覺向善的。
「道之以德,齊之以禮」,則是禮下及庶人的治道,而以德化禮治來教化人民,激發人民的羞恥心而自覺革除腐敗的思想。但,很可惜,封閉的政權,就最怕人民普遍都有自覺心!
也許又有人會說:根據孔子之言,他是反對刑政、反對法治。錯,孔子是不會反對法治的。孔子在魯國不是曾擔任大司寇嗎?那是掌管全國政法的最高官員,他又怎會反對法治呢?再者,孔子擔任中都令的時期,所實施的法令,使社會風氣和市場商貿都井井有條呀。孔子反對的是:只讓貴族受教育,而平民卻受刑政的統治;同時,也反對在道德教化未能普施的情況下,動用刑罰。所以,古時說:「禮不下於庶民,刑不上於大夫」,這是很不公平的階級統治。孔子的法治,是要憑良心的呀!
其實,要整飭社會的道德風氣,除了個人要有「自覺心」,守禮行事之外,還有一個相當重要的影響力的,就是執政者,特別是那些與百姓直接接觸的地方官員,他們自身的行誼啊!其身不正,何以信之?官貪則民貪,官腐則民腐!
總之,禮,是社會的道德風氣,而「道德教化」就是不二之門。(待續)
(寫於2020年12月7日)
即將進入廣告,捲動後可繼續閱讀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63會員
    817內容數
    現代人該怎樣看待儒學呢? 能替孔子說句公道話嗎? 怎樣做一個《論語》的明白人呢?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大家讀過孟子的論四端。文中提到「辭讓之心,禮之端也」,「辭讓」,就是合理地辭謝謙讓,那是禮的坦誠真切的流露,不是偽裝造假,不是行禮如儀,更不是故意推讓,以顯風度。人之所以辭讓,就是自覺心,自覺別人在行動上的需要,若不禮讓,於心不忍,這就是禮的萌發開端。 古語說:「發乎情,止乎禮」。也就是說:禮,是表
    孔子之所以哂子路,是由於子路「其言不讓」。孔子對子路微微冷笑,實在是當機點化子路好勇急進的心態,那不是辦大事之材呀!其後,子路出仕衛國,就是死在「其言不讓」啊!為政者,有時候是要懂得退讓的呀,特別是處於介乎真相與謊言之間,判別是非對錯,便須謹慎、保守、謙讓、低調,這就是孔子所講的「無為,無不為」、「
    現在又從另外的一個角度,看看孔子心中安居閑適的和諧社會。 話說晚年孔子已經回到魯國,閑時與幾個學生到沂水浸浸水、曬曬太陽。 孔子說:「平時你們常說:『沒有人知道我!』要是有人知道你們、任用你們,那你們又如何治理呢?」 孔子話音未落,子路就急於搶先發言。他說:「假使有千乘之國任用我的話,給我三年時間,
    前文提到中國傳統的政治制度,對君權的轉移,古有堯舜禪讓,毋須流血,毋須叛亂,更加毋須革命。何解呢?因為舜之所以得天下,乃是天與之。 孟子有個弟子叫做萬章。 萬章問:帝堯把天下傳給舜,有這樣的事嗎? 孟子說:沒有,天子不能把天下傳給人。 萬章問:那麼舜有天下,是誰給的呢? 孟子說:天給他的。 這話怎麼
    提到「禮崩樂壞」這句話,要以這四個字來形容當今官僚敗吏、社會歪風與人心腐化,那也不為過。但,在春秋時代,禮崩樂壞究竟是怎樣一回事?這禮崩樂壞,跟人倫、人心、人性,又有怎樣的關係呢? 東周末年,周幽王寵愛褒姒,因而廢申后和太子宜臼;而宜臼與舅舅聯合犬戎攻殺幽王,這不就是父子相殘,徹底破壞親親的人倫之情
    過去提起「君君、臣臣」這句話,不少人就批判儒家屬於君權主義,對君權是絕對遵從的;也就是說,儒家是主張君尊臣卑,君上臣下,純屬上下從屬的關係。 這個扭曲的解讀,是西漢董仲舒提出「三綱」——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目的就是要討好漢武帝。綱,就是帶領、主導。於是,就利用孔子所說的「君君、臣臣」這句話
    大家讀過孟子的論四端。文中提到「辭讓之心,禮之端也」,「辭讓」,就是合理地辭謝謙讓,那是禮的坦誠真切的流露,不是偽裝造假,不是行禮如儀,更不是故意推讓,以顯風度。人之所以辭讓,就是自覺心,自覺別人在行動上的需要,若不禮讓,於心不忍,這就是禮的萌發開端。 古語說:「發乎情,止乎禮」。也就是說:禮,是表
    孔子之所以哂子路,是由於子路「其言不讓」。孔子對子路微微冷笑,實在是當機點化子路好勇急進的心態,那不是辦大事之材呀!其後,子路出仕衛國,就是死在「其言不讓」啊!為政者,有時候是要懂得退讓的呀,特別是處於介乎真相與謊言之間,判別是非對錯,便須謹慎、保守、謙讓、低調,這就是孔子所講的「無為,無不為」、「
    現在又從另外的一個角度,看看孔子心中安居閑適的和諧社會。 話說晚年孔子已經回到魯國,閑時與幾個學生到沂水浸浸水、曬曬太陽。 孔子說:「平時你們常說:『沒有人知道我!』要是有人知道你們、任用你們,那你們又如何治理呢?」 孔子話音未落,子路就急於搶先發言。他說:「假使有千乘之國任用我的話,給我三年時間,
    前文提到中國傳統的政治制度,對君權的轉移,古有堯舜禪讓,毋須流血,毋須叛亂,更加毋須革命。何解呢?因為舜之所以得天下,乃是天與之。 孟子有個弟子叫做萬章。 萬章問:帝堯把天下傳給舜,有這樣的事嗎? 孟子說:沒有,天子不能把天下傳給人。 萬章問:那麼舜有天下,是誰給的呢? 孟子說:天給他的。 這話怎麼
    提到「禮崩樂壞」這句話,要以這四個字來形容當今官僚敗吏、社會歪風與人心腐化,那也不為過。但,在春秋時代,禮崩樂壞究竟是怎樣一回事?這禮崩樂壞,跟人倫、人心、人性,又有怎樣的關係呢? 東周末年,周幽王寵愛褒姒,因而廢申后和太子宜臼;而宜臼與舅舅聯合犬戎攻殺幽王,這不就是父子相殘,徹底破壞親親的人倫之情
    過去提起「君君、臣臣」這句話,不少人就批判儒家屬於君權主義,對君權是絕對遵從的;也就是說,儒家是主張君尊臣卑,君上臣下,純屬上下從屬的關係。 這個扭曲的解讀,是西漢董仲舒提出「三綱」——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目的就是要討好漢武帝。綱,就是帶領、主導。於是,就利用孔子所說的「君君、臣臣」這句話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原文:重為輕根,靜為躁君。是以君子終日行不離輜重,雖有榮觀,燕處超然。奈何萬乘之主,而以身輕天下?輕則失根,躁則失君。   這一篇講的是君子不重則不威,一個人不要過於輕浮於事,輕率於事,為人輕飄飄的,有失威望。地處超然的態度道法之所在,行事與有榮焉。面對任何事情變化都要穩住,不可輕易相信
    Thumbnail
     原文: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   這一段很多解釋,大道廢,假仁義就出來了,假智慧就有了,六親不認,孝順有了,國家社會亂,忠孝仁愛出來了。   先說說什麼是大道?這裡所講的大道應該是公共道德。當社會缺乏公共道德,所有的仁義都是假仁義。打著仁義
    Thumbnail
    這篇文章主要描述老子哲學理念對體育選手的影響,以及對臺灣網球管理者及統治者的啟發。文章提到運動員的爭鬥、選拔經驗、管理者的德行等問題,以及老子理念在現今社會中的應用。
    道家老子的觀念,人類因為不知「道」所以講仁義,而仁義不再,所以講禮樂,禮樂也制約不了人心,所以法律就於焉產生! 寄望輿論有用,那是因為有羞恥心,而羞恥心如果存在,就是有道之人,其他根本就不需要了!所以言論根本用處不大,如果沒有選票,從政者會在意民心嗎?惟一可以制衡的,不過是利益而已! 財富、名聲
    Thumbnail
    前兩章說明了人遵循道的概念、以及效法天地之道來行事,則能行不言之處、處無為之事,是世間美善的一部分。但要特別注意在前進時,是否能保持道心則是最為重要的,尤其是負面人性的出現。緊接在第三章,便說明了負面人性出現的幾種狀況,而人應該將自己放在什麼狀態,才能避免這些情境,讓自己保持好道心。
    Thumbnail
    在現代社會中,我們經常面臨道義和利益之間的衝突。這篇文章以孔子的哲學觀點來探討社會問題,並強調道義的重要性。文章提到了食安問題、中配入籍問題、社福機構問題以及社工職責的相關議題。通過對這些問題的闡述,作者呼籲人們應該多向道義這邊靠一點,以建立更好的社會。
    Thumbnail
    林放問禮之本。子曰:『大哉問!禮,與其奢也,寧儉;喪,與其易,甯戚』(八佾第三)。 林放,字子丘,魯國人。與孔子同時代,以知禮著稱。他問孔子禮的根本是什麼?孔子回答道,『你這個問題意義非常重大!禮,與其奢侈,寧可節儉;就喪禮而言,與其鋪張治辦,寧可真情哀悼。』 易,治理;戚,悲傷。
    Thumbnail
    子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八佾第三)。  孔子說:『一個人如果沒有仁愛,他會怎麼對待禮呢?一個人如果沒有仁愛,他會怎麼運用樂呢?』言外之意,就是沒有仁愛,就不會守禮,就不會正確選用樂曲。   按孔子對仁的理解,仁是人性中的愛,『樊遲問仁。子
    Thumbnail
      原文:重為輕根,靜為躁君。是以君子終日行不離輜重,雖有榮觀,燕處超然。奈何萬乘之主,而以身輕天下?輕則失根,躁則失君。   這一篇講的是君子不重則不威,一個人不要過於輕浮於事,輕率於事,為人輕飄飄的,有失威望。地處超然的態度道法之所在,行事與有榮焉。面對任何事情變化都要穩住,不可輕易相信
    Thumbnail
     原文: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   這一段很多解釋,大道廢,假仁義就出來了,假智慧就有了,六親不認,孝順有了,國家社會亂,忠孝仁愛出來了。   先說說什麼是大道?這裡所講的大道應該是公共道德。當社會缺乏公共道德,所有的仁義都是假仁義。打著仁義
    Thumbnail
    這篇文章主要描述老子哲學理念對體育選手的影響,以及對臺灣網球管理者及統治者的啟發。文章提到運動員的爭鬥、選拔經驗、管理者的德行等問題,以及老子理念在現今社會中的應用。
    道家老子的觀念,人類因為不知「道」所以講仁義,而仁義不再,所以講禮樂,禮樂也制約不了人心,所以法律就於焉產生! 寄望輿論有用,那是因為有羞恥心,而羞恥心如果存在,就是有道之人,其他根本就不需要了!所以言論根本用處不大,如果沒有選票,從政者會在意民心嗎?惟一可以制衡的,不過是利益而已! 財富、名聲
    Thumbnail
    前兩章說明了人遵循道的概念、以及效法天地之道來行事,則能行不言之處、處無為之事,是世間美善的一部分。但要特別注意在前進時,是否能保持道心則是最為重要的,尤其是負面人性的出現。緊接在第三章,便說明了負面人性出現的幾種狀況,而人應該將自己放在什麼狀態,才能避免這些情境,讓自己保持好道心。
    Thumbnail
    在現代社會中,我們經常面臨道義和利益之間的衝突。這篇文章以孔子的哲學觀點來探討社會問題,並強調道義的重要性。文章提到了食安問題、中配入籍問題、社福機構問題以及社工職責的相關議題。通過對這些問題的闡述,作者呼籲人們應該多向道義這邊靠一點,以建立更好的社會。
    Thumbnail
    林放問禮之本。子曰:『大哉問!禮,與其奢也,寧儉;喪,與其易,甯戚』(八佾第三)。 林放,字子丘,魯國人。與孔子同時代,以知禮著稱。他問孔子禮的根本是什麼?孔子回答道,『你這個問題意義非常重大!禮,與其奢侈,寧可節儉;就喪禮而言,與其鋪張治辦,寧可真情哀悼。』 易,治理;戚,悲傷。
    Thumbnail
    子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八佾第三)。  孔子說:『一個人如果沒有仁愛,他會怎麼對待禮呢?一個人如果沒有仁愛,他會怎麼運用樂呢?』言外之意,就是沒有仁愛,就不會守禮,就不會正確選用樂曲。   按孔子對仁的理解,仁是人性中的愛,『樊遲問仁。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