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禮崩樂壞」這句話,要以這四個字來形容當今官僚敗吏、社會歪風與人心腐化,那也不為過。但,在春秋時代,禮崩樂壞究竟是怎樣一回事?這禮崩樂壞,跟人倫、人心、人性,又有怎樣的關係呢?
東周末年,周幽王寵愛褒姒,因而廢申后和太子宜臼;而宜臼與舅舅聯合犬戎攻殺幽王,這不就是父子相殘,徹底破壞親親的人倫之情囉。
衛宣公的淫亂,腐蝕了禮法倫常的根基,他先娶庶母,後奪兒媳,以致父子離心,兄弟相殘,國家動亂,把一個本來強大的衛國從內部消蝕了,他的悲劇猶如一聲哀鳴,奏響了分封制土崩瓦解的輓歌。
齊襄公諸兒眷戀同父異母的妹妹文姜,早就發生不倫關係,即使文姜嫁給魯桓公後,齊襄公仍然藉著妹妹回齊省親而與她私通,最終齊國宮廷裡上演了一幕陰謀與亂倫的醜劇,結果戴了綠帽的魯桓公在齊國死於非命。
這些悖逆倫常,人心扭曲,又豈只禮崩樂壞的一個「禮」、一首「樂」那麼簡單、那麼輕描淡寫?簡直就是私欲抹殺了人倫!那些唯權、唯物、唯色,顛倒倫常,為所欲為,又豈有人性可言!
以上是從悖逆倫常,人心扭曲來講禮崩樂壞;底下再從僭越王權,霸道征伐來講。
自周東遷後,無論在國力和屬土,已遠遠大不如前,以致當時比較強大的侯國,已不把周天子放在眼內。首先,鄭莊公曾明目張膽私割周王畿的小麥,藉此試探周天子的實力。於是周桓王親自率領大軍和其他一些小國聯軍討伐鄭國,結果聯軍大敗,而周桓王亦受了箭傷。自此,周王室的尊嚴和威權就大受重創,號令天下的形象,就崩分離析。
接下來那兩百年,在孔子出生前,整個天下,不講信義,不講倫理,個別強大的侯國,假借天子之名,實行霸權侵略,於是出現「春秋五霸」。所謂的「尊王攘夷」,都只是號令天下的一塊遮醜布而已。故謂「春秋無義戰」。
孔子曰:「天下有道,則禮樂征伐自天子出;天下無道,則禮樂征伐自諸侯出。」但到了孔子的時代,征伐不但自諸侯出,甚至自大夫、家宰出;也就是說,整個天下,上至君侯,下及百姓,世道人心,名分不正,私欲膨脹,互相征伐,仁義禮樂,已經不合時宜啦!
孔子生於那個時代,禮樂教化已告失落;靈與慾已經徹底糢糊。基本上,什麼道德倫常,什麼父子親情,什麼夫妻之別,與禽獸無異。這才可以理解孔子何以那麼重視「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各有各的名分,各有各的責任,各有各的擔當,是在正名分呀!名分正,人人依倫常而行;名分正,刑簡吏治,上下依法而行;名分正,國家重回正軌,依道而行。只可惜,當時大勢已去,無法扭轉乾坤了!
這就是春秋時代的禮崩樂壞。而到了戰國時期,烽煙四起,生靈塗炭,人命如草芥;加上秦國實施嚴刑酷法,什麼人格尊嚴,什麼仁義禮智信,已經蕩然無存。到了哪個時期,連那塊遮醜布都用不上了!
(重寫於2023年1月6日於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