蟲蟲是我們的敵人還是朋友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假日到南部演講回到家,在門口碰到剛送走同學的雙胞胎女兒AB寶,原來她們邀同學到家裡來玩。

我問她們這次聚會有什麼好玩的事。

A寶說: 「下午我們帶同學到社區旁的溪邊玩,想不到她們真沒膽,一些小甲蟲爬到身上,都會花容失色,驚叫半天。」

B寶幫忙解釋: 「都市人很少看到蟲子,害怕是當然的吧!不過有同學參加遊學團到國外旅行,團隊中有人得到急性盲腸炎,讓大家緊張了一陣子。若是在人生地不熟的地方生病,那還真是麻煩,幸好之前我們到西伯利亞搭火車自助旅行的時候,沒有得到急性盲腸炎。」

A寶有點困惑: 「盲腸沒有用,又會帶來問題,是不是乾脆把它割掉,免得旅行時發炎就糟了?」

提到這個問題,我就有興趣了: 「誰說盲腸沒有用?沒有用又會帶來嚴重問題的器官會一直存在我們身體裡嗎?演化的力量不是應該會淘汰掉這些致命的風險嗎?」

聽到我這麼一問,AB寶嚇了一跳。

A寶很快回答: 「盲腸沒有用,不是常識嗎?」

B寶想了想: 「我們在學校讀書時老師這麼說,課本也這麼寫,應該不會有問題吧?」

我點點頭: 「的確,到目前為止,醫學上大部分專家都還是認為盲腸沒有用,不過最近這些年開始有些科學家有不同意見,也做了一些研究,來探討謎一樣的盲腸。」

我一邊說著,一邊從書架上找出一本書「我們的身體,想念野蠻的自然―人體的原始記憶與演化」,同時繼續說: 「盲腸的正式名稱是闌尾,是在消化道底部,大約中指長的一個懸吊的小肉塊。裡面有一大堆細菌,抗體跟免疫組織。當盲腸破裂時,密度極高的細菌在無菌的腹腔內四處流竄,形成的感染,對身體健康是非常嚴重的威脅,若不即時醫治,死亡率很高。」

說到這裡,我忽然想到一個很容易被忽略的常識: 「你們應該知道吧?從嘴巴食道然後一直到小腸大腸肛門,這整個封閉性的消化系統是容許細菌存在的,甚至消化道中人體內估計有一千種以上的微生物存在,而且絕大部分品種離開腸道就無法生長繁衍,所以很難在實驗室環境中研究,因此對這些細菌的功能我們還是很陌生。人體內除了腸道之外,其他血管、組織,大致是無菌的,假如有了外來細菌感染,會造成很大傷害。」

A寶有點急: 「爸爸,你還沒說,盲腸到底有什麼功用?」

我笑笑說: 「別急別急,這是個很有趣的議題,我們可以一起來思考一下。三百多年前,人類就開始盲腸切除手術,挽救了許多生命,而且盲腸切除之後的患者,絕大部分也沒有任何後遺症,照樣活蹦亂跳過生活,所以認為盲腸沒有功能其實是非常合乎邏輯的推測,甚至大家會認為盲腸也許就像是男生的乳頭,沒有任何實用上的功能一樣,是生物演化過程留下的古蹟。」

A寶繼續她的問題: 「所以既然沒用,又會帶來嚴重問題,那麼是先割掉不是很合理嗎?就像你幫病人拔智齒一樣。」

我哈哈大笑:「長歪的智齒的確是時代變遷中逐漸產生的新問題。不過,我們還是先回到盲腸,你們想想看,有研究統計,盲腸炎在整個人類的族群的發病率是十六分之一,也就是一個人在活著的一輩子當中有十六分之一的機會會發炎,而當急性盲腸炎沒有治療,大約有一半的人會死亡。你們想想看,在人類演化史上,三十二分之一的死亡率,算是相當高的,你們學過演化,了解自然淘汰的力量,應該會使得有致命傾向或使得個體衰弱的遺傳特徵,很難在基因庫中保存遺留下來,換句話說,盲腸假如這麼危險,又沒有用,演化是不會浪費這麼多資源在它身上,它應該早就從人體中消失。所以有學者說,盲腸不是退化的遺跡,而是相當發達且構造精密的構造,只是至今還沒有很多的研究來證明的它的功能。」

AB寶聽到這裡嚇了一跳,覺得太另類了。

我繼續說:「在落後地區的居民,常常會吃壞肚子,也就是吃下乾淨或有毒素的食物,感染了消化道的疾病,這時人體最大的防衛機制就是上吐下瀉,把腸道這裡的所有東西立刻完全清空。可是我們剛剛不是提到,健康又正常的人類消化道裡共生著一千多種細菌嗎?當我們消化道進行大掃除時這些共生的細菌也一起被清掉了。因此有人主張,懸吊小腸邊邊的盲腸就是個庇護站,提供腸道原生菌種的安全避難之處,當消化道把不好的細菌、寄生蟲、毒素完全清掉之後,再重返家園。」

B寶思考著:「聽起來有道理,但是有科學證據支持嗎?」

我點點頭:「的確最近開始有人對人體腸道的免疫系統做研究,好像這幾年的諾貝爾獎與剛成立的唐獎,得獎的研究就是這一類有關免疫疾病的治療。就像盲腸裡的生物一樣,有研究指出,免疫系統需要暴露在有寄生蟲,有微生物的環境中,才能發展與運作。」

A寶有點聽不懂:「免疫療法跟盲腸有關係嗎?」

我回答: 「我們一直以為我們周圍的蟲蟲,微生物、細菌,是可怕的,有害的,想把牠們完全消滅,我們到處殺菌,消毒,可是事實上,人類一直與許多微生物互助共生,一起演化成長,就像腸道裡數不盡的細菌一樣。有些專家還懷疑許多新興的自體免疫系統的疾病以及過敏症等等,也許是來自於人類的免疫系統在發展過程中,我們沒有「感染到」一些寄生蟲或微生物,所導致的免疫功能異常。」

A寶有點不相信: 「這太神奇了吧?」

B寶想想: 「這是不是台灣俚語說的,骯髒吃,骯髒肥,也就是小時候在泥地骯髒環境長大的,反而會又高又壯又健康,從小在非常乾淨環境下長大的,反而體弱多病。」

我哈哈大笑: 「這或許是老祖先的經驗與智慧吧!」

這時媽媽一直喊著我們要開飯了。

我跟AB寶說: 「對人體或生命現象,我們還有很多不瞭解的地方,你們有興趣,我下次再找些資料跟妳們討論。」

raw-image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笑眼狐狸-avatar-img
2023/01/18
有這樣的爸爸好幸福呢!我也被科普了👍
avatar-img
李偉文的沙龍
1.5K會員
2.2K內容數
隨著歲月遞變,我自己還是有些主題想比較有系統地寫,另一方面也知道自己需要外力督促,不然恐怕會沉溺在書本裡,懶得動筆。剛好vocus找我進來寫作,或許對我而言,這是個好機會,可以更有效率地把幾個主題整理出來。
李偉文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4/30
 跟朋友聊天時,偶爾他們會好奇的詢問我這些年在荒野當志工幹部的心路歷程與感想。    常常,我總是百感交集,在口拙無以答覆之際,腦海中卻會響起「翼下之風」這首歌。「翼下之風」是六○年代西洋鄉村民歌手朱蒂柯琳絲所唱的,歌詞如下:      「在我的影子下,一定很冷吧 陽光不曾照在你的臉龐 你
Thumbnail
2025/04/30
 跟朋友聊天時,偶爾他們會好奇的詢問我這些年在荒野當志工幹部的心路歷程與感想。    常常,我總是百感交集,在口拙無以答覆之際,腦海中卻會響起「翼下之風」這首歌。「翼下之風」是六○年代西洋鄉村民歌手朱蒂柯琳絲所唱的,歌詞如下:      「在我的影子下,一定很冷吧 陽光不曾照在你的臉龐 你
Thumbnail
2025/04/29
 不管過多少年,當我們見到荒野老伙伴,不管他是頭禿了還是身材臃腫,大家記得的仍會是當初彼此的原貌。真的是如此,一起在荒野為理想為公益一起努力,一起流汗也一起流淚,當然我們也一起大笑一起學習一起成長,大伙就像是同門師兄弟姊妹,即使過了很多年,大家都已練成各門各派的掌門人,但是在彼此眼中,還是那最初相識
Thumbnail
2025/04/29
 不管過多少年,當我們見到荒野老伙伴,不管他是頭禿了還是身材臃腫,大家記得的仍會是當初彼此的原貌。真的是如此,一起在荒野為理想為公益一起努力,一起流汗也一起流淚,當然我們也一起大笑一起學習一起成長,大伙就像是同門師兄弟姊妹,即使過了很多年,大家都已練成各門各派的掌門人,但是在彼此眼中,還是那最初相識
Thumbnail
2025/04/28
前些天老婆大人上網填了一些資料後,隔天就有汽車回收廠到家裡來把車子開走,全部過程我們不用付錢還可以收到八千元。 老婆的車子車齡已經二十多年,這幾個月常出狀況,這個地方修好沒多久另一個地方又有問題,再加上退休這五年,車子沒有經常開,更容易有問題,與其常為了車子操心,乾脆就處理掉,無車一身輕。
2025/04/28
前些天老婆大人上網填了一些資料後,隔天就有汽車回收廠到家裡來把車子開走,全部過程我們不用付錢還可以收到八千元。 老婆的車子車齡已經二十多年,這幾個月常出狀況,這個地方修好沒多久另一個地方又有問題,再加上退休這五年,車子沒有經常開,更容易有問題,與其常為了車子操心,乾脆就處理掉,無車一身輕。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一直打嗝的腸道 「我這地方所有的蠕動都特別慢,所以油膩的東西對我來說特別難消化」、「因為我常有微生物不平衡的問題,需要依靠免疫系統來幫忙,但是免疫系統好像小朋友ㄧ樣,動作行動都不太專業做不了事,導致我每次都很慢才能好」、「後來腎臟很不高興,說必須要有個誰來幫忙,肝膽就說那他們來,就變成他們在
Thumbnail
★一直打嗝的腸道 「我這地方所有的蠕動都特別慢,所以油膩的東西對我來說特別難消化」、「因為我常有微生物不平衡的問題,需要依靠免疫系統來幫忙,但是免疫系統好像小朋友ㄧ樣,動作行動都不太專業做不了事,導致我每次都很慢才能好」、「後來腎臟很不高興,說必須要有個誰來幫忙,肝膽就說那他們來,就變成他們在
Thumbnail
我們一直以為我們周圍的蟲蟲,微生物、細菌,是可怕的,有害的,想把牠們完全消滅,我們到處殺菌,消毒,可是事實上,人類一直與許多微生物互助共生,一起演化成長,就像腸道裡數不盡的細菌一樣。有些專家還懷疑許多新興的自體免疫系統的疾病以及過敏症等等,也許是來自於人類的免疫系統在發展過程中,我們沒有「感染到」一
Thumbnail
我們一直以為我們周圍的蟲蟲,微生物、細菌,是可怕的,有害的,想把牠們完全消滅,我們到處殺菌,消毒,可是事實上,人類一直與許多微生物互助共生,一起演化成長,就像腸道裡數不盡的細菌一樣。有些專家還懷疑許多新興的自體免疫系統的疾病以及過敏症等等,也許是來自於人類的免疫系統在發展過程中,我們沒有「感染到」一
Thumbnail
訂閱我每週都有不一樣的精彩! 當列文虎克在1674年發明了顯微鏡後,人類開始了研究微觀世界的紀元,1683年他發現在他的嘴裏生活著許許多多的“微小動物”,甚至比他的祖國荷蘭的人口還要多,這就是細菌。這是人類第一次看到微生物,並意識到我們的嘴巴裏居住著很多生命體。 口腔是整個身體健康的窗口 口腔微生物
Thumbnail
訂閱我每週都有不一樣的精彩! 當列文虎克在1674年發明了顯微鏡後,人類開始了研究微觀世界的紀元,1683年他發現在他的嘴裏生活著許許多多的“微小動物”,甚至比他的祖國荷蘭的人口還要多,這就是細菌。這是人類第一次看到微生物,並意識到我們的嘴巴裏居住著很多生命體。 口腔是整個身體健康的窗口 口腔微生物
Thumbnail
我曾跟孩子們說過《小不隆咚:我們是微生物!細菌、病毒與真菌小小世界裡的大知識》,我到現在還記得孩子們對於那些渺小的朋友們居然就與我們同在的時候,吃驚得張大嘴巴。 《小不隆咚:我們是微生物!細菌、病毒與真菌小小世界裡的大知識》,是我認為相當適合用來跟孩子談論病毒的入門書。
Thumbnail
我曾跟孩子們說過《小不隆咚:我們是微生物!細菌、病毒與真菌小小世界裡的大知識》,我到現在還記得孩子們對於那些渺小的朋友們居然就與我們同在的時候,吃驚得張大嘴巴。 《小不隆咚:我們是微生物!細菌、病毒與真菌小小世界裡的大知識》,是我認為相當適合用來跟孩子談論病毒的入門書。
Thumbnail
讓無菌實驗鼠吃下其他老鼠的大便,可以讓實驗鼠出現跟大便主人類似的性格----更畏縮或更能探索四方。有趣的是,有些細菌可以讓老鼠的游泳能力變好。知名的弓漿蟲則會讓老鼠變得不怕貓的氣味,甚至因為貓尿挑起性慾,這讓受感染的老鼠較容易被貓吞食,協助弓漿蟲的散播。
Thumbnail
讓無菌實驗鼠吃下其他老鼠的大便,可以讓實驗鼠出現跟大便主人類似的性格----更畏縮或更能探索四方。有趣的是,有些細菌可以讓老鼠的游泳能力變好。知名的弓漿蟲則會讓老鼠變得不怕貓的氣味,甚至因為貓尿挑起性慾,這讓受感染的老鼠較容易被貓吞食,協助弓漿蟲的散播。
Thumbnail
在那個世界裡,媽媽會多生非常多小孩,大部分都會被吃掉。大自然就是這樣互相分享,看似殘酷,但他們吃與被吃都是一體的。只有我們人不一樣,我們是地球上的他者。
Thumbnail
在那個世界裡,媽媽會多生非常多小孩,大部分都會被吃掉。大自然就是這樣互相分享,看似殘酷,但他們吃與被吃都是一體的。只有我們人不一樣,我們是地球上的他者。
Thumbnail
在微生物之間,人類應該如何求生?好菌和壞菌之間、一消一長,形成免疫系統的失調。認識壞菌的集中點,開發好菌的接觸點,才是人類與微生物和平相處的長久之策。
Thumbnail
在微生物之間,人類應該如何求生?好菌和壞菌之間、一消一長,形成免疫系統的失調。認識壞菌的集中點,開發好菌的接觸點,才是人類與微生物和平相處的長久之策。
Thumbnail
 因為病毒的構造太簡單了,所以一旦它們進入到我們人體,侵入細胞再進入細胞核,開始複製繁殖它自己,這一條路上是沒有藥物可以阻殺它,現在市面上所謂的抗病毒藥,頂多也只是抑制它複製的速度,沒有辦法殺死,真正要讓病毒失去活性的,只有透過我們自己的免疫系統。 雖然人會感染的致病原不只是病毒,還包括了細菌、真菌
Thumbnail
 因為病毒的構造太簡單了,所以一旦它們進入到我們人體,侵入細胞再進入細胞核,開始複製繁殖它自己,這一條路上是沒有藥物可以阻殺它,現在市面上所謂的抗病毒藥,頂多也只是抑制它複製的速度,沒有辦法殺死,真正要讓病毒失去活性的,只有透過我們自己的免疫系統。 雖然人會感染的致病原不只是病毒,還包括了細菌、真菌
Thumbnail
自雷文霍克發現細菌以來,人們對細菌的看法有多少改變?本篇為各位導讀「細菌:我們的生命共同體」(商周出版)。
Thumbnail
自雷文霍克發現細菌以來,人們對細菌的看法有多少改變?本篇為各位導讀「細菌:我們的生命共同體」(商周出版)。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