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學那麼多知識都沒用?掌握學習關鍵並破除迷思】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撰寫日期:2023.01.10 作者:FAHAHA|翁順法
我曾經看一篇文章提到,在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一個國小孩童所接收的資訊,可能是百年前的人一輩子的量。
這讓許多人產生學習焦慮,深怕一不小心就落後別人。
但,問個扎心的問題:「看這麼多書籍、文章、課程,你真的有變好嗎?」這邊的變好,是指實質的變好喔,比如:收入提升了、工作升遷了、衝突減少了、滿意度提高了…等。
有的人眉頭一皺,心虛的說:「好像沒有,只是用學習來安慰自己,至少有為自己付出努力了嘛…」;有人嘴角上揚,得意的說:「你看,我就說學那些沒用,不如花錢體驗比較值得!」。
有人看到這裡不服氣:「有啦,只是成果還沒發酵而已。」結果三年、五年、十年過去了,看著別人不斷成長,自己真的什麼改變也沒發生…
古人說:「書中自有黃金屋。」但古人又說:「百無一用是書生。」老實說,我之前也常常懷疑:知識到底有沒有用?為什麼學了那麼多東西,卻沒有明顯的進步?
這篇文章,就讓我們來聊聊這件事。
圖片來源:xFrame

一、學習無效的根本原因

為什麼學了那麼多卻沒有成效?《精準學習》告訴我們:「大多數人學習層次上不去,不是不夠努力,也不是不夠聰明,而是努力錯了。
錯誤的努力,只能帶來內心的自我滿足,卻無法幫助你成長進化。
那什麼是真正「有用」的學習呢?有很多書專門在談這件事,像:《極簡閱讀》、《刻意練習》、《高手學習》、《精準學習》…都是我認為相當值得一讀的好書。
如果就說一個最重要、導致學習無效的原因,那就是:「認知能力不足」。
《極簡閱讀》這樣說:「思考不升級,再努力也是初級學習者,往往還是『知識消化不良症』患者。」知識消化不良,就是讀進去的知識、資訊無法被有效的吸收,白學了。
所以,如果我們希望學的更好,最核心的關鍵,是強化認知與思考能力,讓大腦能有效處理接收到知識和資訊。

二、如何強化認知能力

man holding book

1. 什麼是認知能力

強大的認知能力,能夠幫助我們將知識內化、延伸、應用,發揮以一擋百的效果。比如你讀了一個心理學的知識,就能跟說服、銷售、行銷、演講的情境和觀點結合,代表你的認知能力很強。
認知能力強的人,善於思考各類知識的底層關聯,將新舊知識進行結合。因此,他們常常從不同領域、主題中看見相同的概念,也會覺得相當有意思。
相反的,認知能力較差的人,則是看一學一,缺乏歸納與連結的能力。這類人學習比較辛苦,因為常常記不住,也因此特別喜歡蒐藏各種精華整理,或是追逐各類新知。

2. 如何強化認知能力

既然認知能力那麼重要,那要如何強化呢?
坦白說,這不是一件簡單的事。必須要有深度的輸入和思考,並且長期持續的練習。
當我們接受到一個觀念時,要往深層去思考,而不是直接劈頭接受。
舉例來說,前段提到的「書中自有黃金屋」。
聽到這句話的時候,你不能直接相信,就開始埋頭苦讀,希望「讀出一棟黃金屋」。
而是要往下思考:書中為什麼有黃金屋?讀什麼書能有黃金屋?這適用於我的情況嗎?有人真的透過讀書賺到錢嗎?有人讀了書沒賺到錢嗎?兩者的差異又是什麼呢?
往下思考探究,就可以慢慢把這句話的「適用邊界」釐清。否則,當你看到「百無一用是書生時」,就會感到非常混亂。
所以,當你讀到一個覺得不錯的觀點或知識時,實際上要思考什麼呢?
我會想到以下三件事:
① 合理性:觀點為什麼成立?有哪些假設和條件?有相反意見嗎?差異是什麼?
② 相關性:針對這個觀點,我有相關的經驗或經歷嗎?
③ 可行性:實際上如何應用?
另外,當你遇到一件事情特別煩心,或是特別有感觸時,也可以把它寫下來,進行分析。
寫反思日記,就是一種強化認知能力的方式。
紀錄生活中的事,並從各種角度、知識客觀分析整件事,這會讓你的認知能力獲得提升。
最後,我推薦幾本對於強化認知有幫助的書:劉潤《底層邏輯》、萬維鋼《高手思維》與《佛畏系統》、成甲《精準學習》;沒事的話,也可以上網看競技辯論,都可以讓大腦變得更靈活。
坦白說,「強化認知」比較困難,需要一定的耐心,長時間持續的練習。我自己也還在努力練習的路上。
不過,破除一些學習的迷思,能夠幫助我們走得更順利。
下面,我來分享幾個常見的「偽學習」。這些學習方式看似美好,但很可能無法真正幫助你成長。
person writing while using phone

三、破除常見的學習迷思

1. 迷思一:學習只為減輕知識焦慮

知識焦慮,是很多現代人的問題。
看見別人都在努力,好像自己不做點什麼,就會跟不上別人。在這樣的焦慮下,你會看到有人報名多種課程、參加一堆讀書會、下定決心一年讀一百本書…
只是,漫無目的的學習,常常只是填滿時間,讓自己看起來很充實、很上進的自我安慰而已。
這樣的學習方式無法長久,因為當你無法從學習中獲得成果,就會大幅降低學習的意願,懷疑學習的價值。
學習是手段,而不是目的本身。為了滿足「學習感」而學,效果往往不會太好。

2. 迷思二:喜歡收藏各類重點精華

出社會之後,學習往往是用來解決問題,而不是用來考試的。但你會發現,很多人仍然用學生時代考試的思維,來面對各類的學習。
這樣的學習者,喜歡收藏各種精華,比如:名言佳句、精華筆記、心智圖、簡報檔…好像把這些內容典藏起來,就變成你的了。
或許學生時代透過這樣的「精華整理」,能幫你考出好成績,但在成人學習中,重點精華整理還真沒那麼重要。
這裡我想強調一下,我的意思並不是說畫心智圖、歸納重點對學習沒用,我的意思是,直接拿別人整理的內容沒用。
真正重要的,是讓知識結合行動,帶來真實的改變。

3. 迷思三:害怕漏掉任何一個重點

舉例來說,有人看書時,一定會堅持從第一頁讀到最後一頁;有人在上課時,一定要把老師的講課細節全部紀錄;有人在解決一個問題時,非要把整個系統搞懂才肯罷休。
你問他:「為什麼要把全部看完?」他可能會說:「萬一有些內容很重要,沒讀到不是很虧嗎?
但真相是,重要的知識對你而言,不一定重要。我的意思是,重要的知識多到數不完,不需要、也不可能全部都知道。
知識的價值,是幫助我們發生真正的改變。
害怕漏掉任何一個重點,不僅會造成學習負擔,也會讓你少了思考、連結新舊知識的時間。
沒有知識連結,就不容易融會貫通;沒有付出行動,就不會帶來真正的改變。
conclusion word formed from lettered yellow tiles

總結

在這個資訊發達的時代,獲得知識的成本越來越低,也因為不稀缺,知識本身變得沒那麼值錢。(知識依然重要,只是不值錢)
真正值錢的,是有深度的思考,是應用、消化知識的方式。
最後,分享一個故事。
我曾經和一位企業講師一起參加教學技巧的課程。
課程中,大家忙著拍照記錄金句、用心智圖等工具紀錄課程重點,他則是拿出自己的課前作業(講綱),對照著學習的內容,邊聽邊修改。
課程尾端,他直接拿自己優化後的講綱,進行成果分享。
你說,把課程內容全記下來的人學比較多,還是將課程片段應用在自身問題上的人學得比較多呢?誰更有效的學習呢?
強化認知能力、重視連結應用、帶著問題學習,是資訊爆炸、知識貶值的時代,最有效率的學習方式。

若有簡報內訓、一對一諮詢、簡報設計的需求,歡迎來信討論。
(本文為FAHAHA所有,轉載文圖請註明出處)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56會員
79內容數
嗨,我是順法,是一名簡報培訓講師,主講 : 視覺溝通、內容策略、上台表達等簡報技巧。超過 100 場以上的授課實戰經驗。希望透過公開班、讀書會、寫作,推廣大眾簡報能力的養成。有任何培訓需求,歡迎與我聯繫。信箱:fahahatalk@gmail.com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FAHAHA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撰寫日期:2023.01.03 作者:FAHAHA|翁順法 這篇文章,我要跟你分享的主題是關於學習的議題:碎片化 / 系統化學習哪個好?
撰寫日期:2022.12.23 作者:FAHAHA|翁順法 這篇文章談的觀念其實很簡單,我想告訴你的是:誤會來自不了解。 如果我們能多一份對溝通者的了解,就會多一分溝通的體貼,少一分無謂的誤解。 學習辨識特質,轉換溝通風格,成為一個溫暖的溝通者吧。
撰寫日期:2022.12.21 作者:FAHAHA|翁順法 在《這樣溝通,9成的問題都能解決》這本書中,有提到美國某機構的調查,這個調查的目的,是要了解管理人員身上最受歡迎的素質,以及最讓人討厭的行為。 結果顯示,管理人員最受歡迎的素質中,排名第一的不是管理者的專業水準,而是「善於傾聽」...
撰寫日期:2022.12.20 作者:FAHAHA|翁順法 在國外的家庭中,修剪草坪是很重要的家事。很多家長都會帶著小孩一起修剪,讓他們學習一起分擔家事、承擔責任。 某次,爸爸帶著小孩修剪草坪,孩子因為沒把機器控制好,把其中一塊草坪的草都剪光了,爸爸非常生氣,準備要破口大罵。這時,媽媽跑出來阻止了.
撰寫日期:2022.12.20 作者:FAHAHA|翁順法 在職場環境中,溝通是一個特別重要的議題。 不論你是管理者還是基層員工,溝通能力會大大影響你在職場的生存模式。 有非常多人都會抱怨自己的主管、同事不會溝通,造成很多問題。 而我認為,在職場環境中,溝通成效不佳的原因,可以從三個角度思考...
撰寫日期:2022.11.28 作者:FAHAHA|翁順法 這篇文章並不是一篇政治觀點文,而是一篇知識分享文。主要想跟大家分享,我從2022年台北市長的選舉政見海報中,觀察到的簡報技巧。
撰寫日期:2023.01.03 作者:FAHAHA|翁順法 這篇文章,我要跟你分享的主題是關於學習的議題:碎片化 / 系統化學習哪個好?
撰寫日期:2022.12.23 作者:FAHAHA|翁順法 這篇文章談的觀念其實很簡單,我想告訴你的是:誤會來自不了解。 如果我們能多一份對溝通者的了解,就會多一分溝通的體貼,少一分無謂的誤解。 學習辨識特質,轉換溝通風格,成為一個溫暖的溝通者吧。
撰寫日期:2022.12.21 作者:FAHAHA|翁順法 在《這樣溝通,9成的問題都能解決》這本書中,有提到美國某機構的調查,這個調查的目的,是要了解管理人員身上最受歡迎的素質,以及最讓人討厭的行為。 結果顯示,管理人員最受歡迎的素質中,排名第一的不是管理者的專業水準,而是「善於傾聽」...
撰寫日期:2022.12.20 作者:FAHAHA|翁順法 在國外的家庭中,修剪草坪是很重要的家事。很多家長都會帶著小孩一起修剪,讓他們學習一起分擔家事、承擔責任。 某次,爸爸帶著小孩修剪草坪,孩子因為沒把機器控制好,把其中一塊草坪的草都剪光了,爸爸非常生氣,準備要破口大罵。這時,媽媽跑出來阻止了.
撰寫日期:2022.12.20 作者:FAHAHA|翁順法 在職場環境中,溝通是一個特別重要的議題。 不論你是管理者還是基層員工,溝通能力會大大影響你在職場的生存模式。 有非常多人都會抱怨自己的主管、同事不會溝通,造成很多問題。 而我認為,在職場環境中,溝通成效不佳的原因,可以從三個角度思考...
撰寫日期:2022.11.28 作者:FAHAHA|翁順法 這篇文章並不是一篇政治觀點文,而是一篇知識分享文。主要想跟大家分享,我從2022年台北市長的選舉政見海報中,觀察到的簡報技巧。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前言 作者在這本書中探討了一個有趣的前提:高智商並不總是等同於高成就或個人滿足感。這本書旨在幫助所謂的"聰明人"克服可能阻礙他們充分發揮潛力的心理障礙。 內容概述: 1. 自我認知: 書中強調了理解自己思維模式的重要性,包括過度分析、完美主義等傾向。 2. 情商發展: 作者論述了為何情商
Thumbnail
本文介紹瞭如何從閱讀中獲得最大的效益,包括從書本中濃縮還原、比較異同和提出閱讀八問等方法。同時還提供了撰寫有效讀書心得的技巧,並強調了實用性。通過這些方法和技巧,可以使讀者從閱讀中獲得更加全面和深入的知識,並加以應用到實際生活或工作中。
Thumbnail
在現代社會,信息充斥著我們的生活。然而,真正有價值的是知識和智慧。閱讀是一個深度思考的過程,思考速度決定了閱讀速度。有效的閱讀是帶著問題去思考,閱讀的本質在於解決問題。閱讀的目的是為了改變我們的思維和行動。說書或書評不能取代我們自己的閱讀,應該將說書或書評當作選書的工具。
●學習的源動能是什麼?為什麼要學習?有什麼剛性需求? ●學習的領域?為什麼選擇這些? ●學習該具備的基本心態? ●學習新知識的策略? ●有哪些閱讀技巧?可以善用那些閱讀技巧? ●因為時間有限,所以可以用哪些技巧? ●學習時可能會遇到的盲點?
Thumbnail
我們都知道,想要"言之有物"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大量閱讀充實自己,豐富自己的內在,但是最近有不少人問我,現在資訊爆炸的時代,我們被灌輸要大量讀書,但是讀的這些東西,究竟要如何內化,成為我們可以信手拈來的分享內容? 今天這篇文章,作者提出一些方向,讓大家可以透過閱讀建立觀點。
Thumbnail
 需要考慮周詳為何要學習的影響及因應對策。為何要學習似乎是一種巧合,但如果我們從一個更大的角度看待問題,這似乎是一種不可避免的事實。柯爾律治曾講過,哲學是科學中的科學。這段話讓我的心境提高了一個層次。對於一般人來說,為何要學習究竟象徵著什麼呢?為何要學習改變了我的命運。那麼,為何要學習究竟是怎麼樣的
我好像是個沒什麼耐心花兩個小時看一部電影,卻願意用十個小時讀一本好書。 大概是在20多歲的時候吧,我意識到讀書是一個CP值很高的投資,“You don’t know what you don’t know. ” 你不知道你不知道什麼,但閱讀可以提高認知思維。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知識複利的概念,如何把所學變現,並在當前AI快速發展的時代中,重新思考學歷與知識的價值。作者分享了讀書的意義和知識的累積對職場生涯的影響,並介紹了《知識複利:將內容變現,打造專家型個人品牌的策略》一書,揭示瞭如何利用知識創造更多的價值,進而實現財務回報。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前言 作者在這本書中探討了一個有趣的前提:高智商並不總是等同於高成就或個人滿足感。這本書旨在幫助所謂的"聰明人"克服可能阻礙他們充分發揮潛力的心理障礙。 內容概述: 1. 自我認知: 書中強調了理解自己思維模式的重要性,包括過度分析、完美主義等傾向。 2. 情商發展: 作者論述了為何情商
Thumbnail
本文介紹瞭如何從閱讀中獲得最大的效益,包括從書本中濃縮還原、比較異同和提出閱讀八問等方法。同時還提供了撰寫有效讀書心得的技巧,並強調了實用性。通過這些方法和技巧,可以使讀者從閱讀中獲得更加全面和深入的知識,並加以應用到實際生活或工作中。
Thumbnail
在現代社會,信息充斥著我們的生活。然而,真正有價值的是知識和智慧。閱讀是一個深度思考的過程,思考速度決定了閱讀速度。有效的閱讀是帶著問題去思考,閱讀的本質在於解決問題。閱讀的目的是為了改變我們的思維和行動。說書或書評不能取代我們自己的閱讀,應該將說書或書評當作選書的工具。
●學習的源動能是什麼?為什麼要學習?有什麼剛性需求? ●學習的領域?為什麼選擇這些? ●學習該具備的基本心態? ●學習新知識的策略? ●有哪些閱讀技巧?可以善用那些閱讀技巧? ●因為時間有限,所以可以用哪些技巧? ●學習時可能會遇到的盲點?
Thumbnail
我們都知道,想要"言之有物"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大量閱讀充實自己,豐富自己的內在,但是最近有不少人問我,現在資訊爆炸的時代,我們被灌輸要大量讀書,但是讀的這些東西,究竟要如何內化,成為我們可以信手拈來的分享內容? 今天這篇文章,作者提出一些方向,讓大家可以透過閱讀建立觀點。
Thumbnail
 需要考慮周詳為何要學習的影響及因應對策。為何要學習似乎是一種巧合,但如果我們從一個更大的角度看待問題,這似乎是一種不可避免的事實。柯爾律治曾講過,哲學是科學中的科學。這段話讓我的心境提高了一個層次。對於一般人來說,為何要學習究竟象徵著什麼呢?為何要學習改變了我的命運。那麼,為何要學習究竟是怎麼樣的
我好像是個沒什麼耐心花兩個小時看一部電影,卻願意用十個小時讀一本好書。 大概是在20多歲的時候吧,我意識到讀書是一個CP值很高的投資,“You don’t know what you don’t know. ” 你不知道你不知道什麼,但閱讀可以提高認知思維。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知識複利的概念,如何把所學變現,並在當前AI快速發展的時代中,重新思考學歷與知識的價值。作者分享了讀書的意義和知識的累積對職場生涯的影響,並介紹了《知識複利:將內容變現,打造專家型個人品牌的策略》一書,揭示瞭如何利用知識創造更多的價值,進而實現財務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