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事淺說|世界各地的香文化與臺灣的香事簡談

更新 發佈閱讀 6 分鐘

五感體驗,是每個人都必然會有的生理感受,而其中的嗅覺,更是最為主觀的感受。每個人的嗅覺體驗都與自身的身體基因、喜好愛惡,以及過往的回憶感受,有著相當深刻的連結,因而每個人對於嗅覺的感受都可說是多少有些不同的。在自然界裡,嗅覺對於許多生物來講,或許它們的視覺、聽覺都沒那麼地發達,但嗅覺卻是主要的感官之一。根據研究顯示,嗅覺也是我們人類出生之後很早便有反應的感覺之一。

raw-image

因此在人類歷史上,很早人們便開始對於香氛的應用展開熱烈的追求。簡單來說香的使用,並不分國界,在不同的國家與文化中,其實或多或少都有以香作為生活日常中的應用。而這當中又因為使用的目的不同,因此可被區分為三種類別:宗教祭祀、日常使用、靈性提升。這三者或許可以是重疊的,但也有可能是涇渭分明的。

同樣的,香的種類也是因應歷史與技術的發展,因而有著不同的形勢演變。在最早,也是最初的應用上,人們是以火焚的方式燃燒香木、香草、香脂或動物性的香物,或用以祭祀、除臭、熏淨,而後來阿拉伯人將舊有的香水改進後,更是將西方甚至全世界的香氛應用開闢了另一個不同的道路。而在美洲、非洲等地,當地的原住民們所應用的香材也都各有所不同,如白色鼠尾草、聖木、科巴脂等,而這些在後來新世紀( New Age)學說的興起之後,更是將這類異域的香材帶入了另一種使用的領域(姑且不論這是否對於原文化是否尊重)。

raw-image

在東方的漢文化圈中,香的應用亦是相當早的。在漢文化圈中,最早於商周時期,人們便以燔祭這類的儀式,運用香材祭祀天地,當然這個時期與後來漢唐的香是有著截然不同的面貌。這與材料甚至是製作方式有關。舉例來說,漢代以前,大多使用的香材是蘭、蕙、椒、桂或蕭、薌、鬱、鬯,與後來我們今日所熟知的沈、檀、龍、麝等有著相當大的差異,這是由於陸上絲路、海上絲路的開通與否有關,而在漢代以前香品的製作技術許多仍未成熟,因此相比漢代以後的焙炮泡蒸等法,當時多半以火燒的形式作為薰香的方法作為主流。

以火作為燃燒香材的形式,自然無法避免的便是煙熏火燎的感受,也因此在唐宋以後開始開發出香丸等形式的實體應用,以及隔火空熏這類的技術應用來減少煙味所給人的負面感受,也因此受到貴族與士人的廣泛喜愛。而宋代自中東地區傳入的薔薇水,可說是現代精油與香水的前身,這類的香材也豐富了當時調和香材的方式。在元明清時,由於貿易上的發達,也因此更是與更多的不同國家、文化有了更多元的文化交流,而線香的製作也是在這個時期出現的。這些無論是與不同文化的交流,亦或者香品攜帶的便捷度,都讓當時的香事可說是自上而下的,從皇家到民間都相當熱衷。

臺灣的香事歷史,或可從清代以來開始談起。不過不同於漢文化圈中的文人品香,這部分資料無論在文獻記載上或現今的實際情況來看,臺灣或許一直以來是以祭祀作為香文化的主流。自臺灣總督府民政府殖產局於明治四十二年 (1909)的報吿:「線香的命運在本島仍是有著許多希望⋯⋯這產業會一直繁盛的繼續下去,是非常重要的產業項目。」以及明治四十三年 (1910)《臺灣日日新報》所刊載的一篇報導中:「凡製出品之中,有分二種,一曰軟腳香,一曰硬腳香⋯⋯」皆可看出臺灣當時的香事文化或是以線香為主的面貌,而這當中也與祭祀息息相關。

raw-image

在漢文化圈中屬於貴族或士人階層的品香文化一直是有的,但或許是因為香事一直以來被中國的主流儒家文化視為是小道,因此在分類上往往被歸類於藝術類,未能登所謂的「大雅之堂」,故並未曾有規範將其定型,若簡單來說,或不過所謂明清以降的「爐瓶三事」而已,而這類的遺緒,也仍可在臺灣的傳統祭祀圈中可見一斑。但也或許是地域文化的使然,漢文化圈中的香事,並未在中國地區就此停滯,反而是隨著唐宋時期的文化傳播,在日本形成了另一種結合當地文化的「香道」儀流。

可惜的是,漢文化圈中國地區的品香文化,自清代中葉以後,戰爭的紛繁與傳統士人階層的消逝,讓品香文化面臨了相當大的斷層挑戰,現如今在臺灣與中國(尤其是中國),有不少人有心致力於恢復所謂「傳統的國學面貌」,因此從日本香道借鑑,或從古籍中尋訪根源,但在缺少傳承與研究的嚴謹精神下,往往張冠李戴,甚至是落入某種民族意識的狂熱之中。我想或許是不可不慎的吧?

我個人認為香事的學習,或許某種層面上應當要避免意識形態上的狂熱,同時也應當從更寬闊的角度,例如自然科學、歷史人文、宗教學與神秘學等面向中看見人類各文化中對於香品的應用與傳承。由於香本身在不同的文化圈中,所使用的稱呼、所應用的方法,以及對應的目的都各有不同,同時這當中由於歷史的變遷以及地域上的商業往來,或許都有一定的蛛絲馬跡是相關的,因此如何能從一個所喜好的香事文化站穩腳跟後,跨足不同的文化領域後,決定自身的方向我想是更為重要的。這也才是能避免落入窠臼不前的方法。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廢柴男子怎麼辦?的沙龍
12會員
8內容數
一個年過三十投入於神秘學的廢柴男子,好奇於看似非理性的密契主義與經驗,期望透過簡明的語言介紹我所學習的初心筆記。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五感體驗,是每個人都必然會有的生理感受,而其中的嗅覺,更是最為主觀的感受。每個人的嗅覺體驗都與自身的身體基因、喜好愛惡,以及過往的回憶感受,有著相當深刻的連結,因而每個人對於嗅覺的感受都可說是多少有些不同的⋯⋯。
Thumbnail
五感體驗,是每個人都必然會有的生理感受,而其中的嗅覺,更是最為主觀的感受。每個人的嗅覺體驗都與自身的身體基因、喜好愛惡,以及過往的回憶感受,有著相當深刻的連結,因而每個人對於嗅覺的感受都可說是多少有些不同的⋯⋯。
Thumbnail
野花、野草、根莖、樹皮,當植物拿來烹調,能夠入菜;若透過乾燥保存,還能入藥治病、入茶為飲、入浴保健,那麼植物也能「入香」嗎?原來我們常聽到的沉香與檀香,就是利用樹木精油或癒結組織所產生具有芳香的樹脂所製成,其他如香楠、楓香、檜木等樹種,打粉後經過層層工序,也能將植物特有的香氣封存起來,待星火點燃的那
Thumbnail
野花、野草、根莖、樹皮,當植物拿來烹調,能夠入菜;若透過乾燥保存,還能入藥治病、入茶為飲、入浴保健,那麼植物也能「入香」嗎?原來我們常聽到的沉香與檀香,就是利用樹木精油或癒結組織所產生具有芳香的樹脂所製成,其他如香楠、楓香、檜木等樹種,打粉後經過層層工序,也能將植物特有的香氣封存起來,待星火點燃的那
Thumbnail
初學調香的朋友,一開始形容氣味時往往找不到形容詞,會天馬行空想到什麼說什麼。例如:舒服的味道、在天空飛行的感覺、好臭、森林裏的精靈… 這樣的形容詞當然不是不行,但是接收者往往難以捕捉字面上的意義,無法真正描述氣味。
Thumbnail
初學調香的朋友,一開始形容氣味時往往找不到形容詞,會天馬行空想到什麼說什麼。例如:舒服的味道、在天空飛行的感覺、好臭、森林裏的精靈… 這樣的形容詞當然不是不行,但是接收者往往難以捕捉字面上的意義,無法真正描述氣味。
Thumbnail
嗅覺其實是一種相當原始的感官。鼻中的嗅覺細胞透過嗅覺神經直接連接嗅球,進入邊緣系統,所控制的是動物最原始的求生本能。有養過狗的朋友可能會有這樣的經驗,狗狗如果生病或不舒服的時候,會自己跑去吃草,吃完後一會又開始吐,吐一陣子後感覺好像就舒服了。這一切好像不需要教導,是存在於基因的本能。要找什麼樣的藥草
Thumbnail
嗅覺其實是一種相當原始的感官。鼻中的嗅覺細胞透過嗅覺神經直接連接嗅球,進入邊緣系統,所控制的是動物最原始的求生本能。有養過狗的朋友可能會有這樣的經驗,狗狗如果生病或不舒服的時候,會自己跑去吃草,吃完後一會又開始吐,吐一陣子後感覺好像就舒服了。這一切好像不需要教導,是存在於基因的本能。要找什麼樣的藥草
Thumbnail
談起『花露水』,台灣中青年的第一印象或許是放在廁所的,對於中國大陸人而言,則是老牌子或者是上海印象。追溯起『花露水』的製作和中國人對香味的品評,也僅僅從清末民初起而不知只要一切與香味有關的,古人可是一點都不輸我們……
Thumbnail
談起『花露水』,台灣中青年的第一印象或許是放在廁所的,對於中國大陸人而言,則是老牌子或者是上海印象。追溯起『花露水』的製作和中國人對香味的品評,也僅僅從清末民初起而不知只要一切與香味有關的,古人可是一點都不輸我們……
Thumbnail
我們在上一篇【調香師的日常修練】裏,花最多篇幅介紹的就是記憶氣味這件事了。可是氣味這玩意,看不到,摸不著,又不能硬記死背。要記憶數百種調香原料,絕對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其實文化和生長環境是一個相當個人的基礎氣味圖書館。例如威士忌的泥煤味,如果對沒喝過威士忌的台灣人來說,其實更接近【正露丸】的氣味。又
Thumbnail
我們在上一篇【調香師的日常修練】裏,花最多篇幅介紹的就是記憶氣味這件事了。可是氣味這玩意,看不到,摸不著,又不能硬記死背。要記憶數百種調香原料,絕對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其實文化和生長環境是一個相當個人的基礎氣味圖書館。例如威士忌的泥煤味,如果對沒喝過威士忌的台灣人來說,其實更接近【正露丸】的氣味。又
Thumbnail
氣息雖看不見、摸不著,卻在鼻間繚繞,以不存在的方式,強烈地存在,幽幽飄香。
Thumbnail
氣息雖看不見、摸不著,卻在鼻間繚繞,以不存在的方式,強烈地存在,幽幽飄香。
Thumbnail
忙碌一整天,當你拖著疲憊的身軀回到家後,在貪懶在沙發上之前,迎接你的,是家裡熟悉的氣味。  「空間香氛運用」是利用人體嗅覺器官對氣味的記憶能力,引導出立即性的神經系統反應 人類的大腦是極為複雜的器官,杏仁核掌管了人類情緒,並且負責分辨氣味的強弱; 前額葉皮質負責區辨氣味好壞的感覺; 掌管記憶的海
Thumbnail
忙碌一整天,當你拖著疲憊的身軀回到家後,在貪懶在沙發上之前,迎接你的,是家裡熟悉的氣味。  「空間香氛運用」是利用人體嗅覺器官對氣味的記憶能力,引導出立即性的神經系統反應 人類的大腦是極為複雜的器官,杏仁核掌管了人類情緒,並且負責分辨氣味的強弱; 前額葉皮質負責區辨氣味好壞的感覺; 掌管記憶的海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