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盈瑩,版權/土土野青工作室,計畫贊助單位/文化部。
當植物氣味幻化為一縷輕煙-薰香
野花、野草、根莖、樹皮,當植物拿來烹調,能夠入菜;若透過乾燥保存,還能入藥治病、入茶為飲、入浴保健,那麼植物也能「入香」嗎?原來我們常聽到的沉香與檀香,就是利用樹木精油或癒結組織所產生具有芳香的樹脂所製成,其他如香楠、楓香、檜木等樹種,打粉後經過層層工序,也能將植物特有的香氣封存起來,待星火點燃的那一刻,即能再次散發迷人之氣味。
樹蘭、公丁香、茴香、楓香、肉桂、桂花、金銀花、七里香、薰衣草
氣味,抽象且難以描述的感官
位於宜蘭頭城的「己文堂」香行,品牌雖在1983年創立,但第一代的林己能製香經驗已達半世紀之久。早年各大廟宇香火鼎盛,宜蘭舊城尚有十來間業者從事製香,如今舊城內僅餘「天理堂」還有請師傅製香,而這位師傅最早就是向林己能習得製香技術。
「己文堂」目前傳至第二代的林建宏,宜蘭舊城許多香鋪都習慣向他們訂香。除了延續父親傳授的配方,林建宏也跨出傳統製香的領域,嘗試將不同花種與香草植物入香,與時俱進。根據他的觀察,昔日多屬三合院的居住形式,前埕開闊通風,人們對於氣味濃郁的香種接受度高;而今多半為公寓形式,民眾更偏好清淡優雅的香氣。
為了與宜蘭舊城有所連結,工作坊中,林建宏除了帶來作為「底劑」的木質類樹粉,也根據舊城綠地與楊士芳紀念林園常見的芳香植物,備有桂花、艾草、樹蘭、七里香,或是舊城居民會於庭院栽植的玫瑰、馬鞭草等園藝植栽,作為「調香劑」。學員拾起這些已乾燥處理或打成粉末的製香原料逐一品聞-玫瑰淡雅內斂;樹蘭與七里香瀰漫濃郁野香;桂花高雅中帶點「甜味」;馬鞭草與艾草的有較重的青草味,尤其艾草製粉後有一絲清涼,也有人將這種涼感稱之為「酒味」。
作為調香劑的各種花香與植物,特色不盡相同,但因為都是天然製成,即便某些花香較為濃郁,對嗅覺而言仍在舒適的範疇內,林建宏特別拿出市面上以化學調合製成的香精讓學員品聞對照,一股不自然的竄感刺鼻,令人想立即撇過頭去。從小在製香行長大的林建宏,加上自身鑽研太極的背景,對於吸氣、呼氣、嗅覺等面向,比常人更多了一份覺察與練習,林建宏認為,氣味是一種很立即、很直接的感官,越劣質的氣味聞起來就越「竄」,是一種相當突兀的氣味,而等級越高的製香,聞來就越「沉」,這種深沉無論是「輕」或「厚」,留香值都很長。 竄、沉、輕、厚,或者甜、涼、酒味,屬於氣味的形容詞似乎都有幾分抽象,也比其他感官與感受更難以描述。然而身體是誠實的,氣味的感受也很主觀,根據林建宏的觀察,普通的香僅會香在頭部,好的香則會下沉到身體,甚至能感到胸腔打開。如果有人說這枝香再好再名貴,但你聞了會頭暈不適,對你而言就不是好香;而一枝香倘若能夠清神或放鬆助眠,對你來說,就是人與氣味最美好的相遇了。
讓植物以氣味之姿,走入日常
可惜的是,現在多數人對於香的氣味仍停留在廟宇燒香祭拜的層面,然而廟宇用香多半以雜木製成,易有雜味,身體敏感者便容易感到薰眼、刺鼻。但其實香的等極分很多種,製香的原料也相當多元。 比如今日在工作坊接觸的是「植物香」之中的「木質類」與「花草類」,常見的植物香還有「根莖類」,一般中藥鋪賣的草藥根多半也能拿來製香。其餘還有「礦物香」與「動物香」,礦物香以貝殼磨粉製成的「甲香」為主,動物香則以「麝香」與「龍涎香」為主。 當廟宇的立香、盤香需求量逐漸式微之際,林建宏將腳步慢慢跨足到生活層面的塔香與線香,並堅持自己調香與研發,調配出更符合現代人所習慣的淡雅芳香,讓植物也能以氣味之姿融入每個人的日常生活。
▎薰香工作坊 ▎講師小檔案
林建宏/宜蘭頭城「己文堂香行」主理人,畢業於文化大學體育系國術組,擁有國家A級武術栽判及教練資格。為己文堂香行第二代,從小與香為伍,在接觸武術領域中的太極以後,更將太極運氣呼吸的概念融入調香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