憍慢弊懈怠,難以信此法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憍慢弊懈怠,難以信此法(象山慶’23.2.1)

淨土宗人,以「信」為本;信非天生,須有所起,以對治「不信」,疑去則信生;「疑」乃根本煩惱,由「無明」生,與「不正見」相應,此等心所法,能障礙「念佛」法門之聞熏與行業,故須措意。《無量壽經》云:

若人無善心,不得聞此經,清淨有戒者,乃獲聞正法.曾更見世尊,則能信此事,謙敬聞奉行,踊躍大歡喜;憍慢弊懈怠,難以信此法,宿世見諸佛,樂聽如是教.

聲聞或菩薩,莫能究聖心,譬如從生盲,欲行開導人。如來智慧海,深廣無涯底,二乘非所測,唯佛獨明了。

壽命甚難得,佛世亦難值;人有信慧難,若聞精進求,聞法能不忘,見敬得大慶,則我善親友。是故當發意,設滿世界火,必過要聞法,會當成佛道,廣濟生死流。

這幾段文所談的是「得聞此(無量壽)經」及「信受此經(念佛)法門」的難能與可貴。須是過去世多善心、積善行(作福),且曾見世尊及諸佛(信慧),今生種子遇緣而生發,乃能聞正法(此經法門),且信受、奉行,歡喜、精進,而得廣大無邊之利益,也就是念佛往生,淨土成佛,並迴入娑婆度有情。總之,就是於淨土門聞法而啟信。

經文再三強調的是宿世善根(見佛、供養、殖眾善),展現於今生的「信進念定慧」五根(生一切善法之根)、五力(斷一切惡行之力) ,故能「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佛世難值)今已聞」;若不如此,則可能如《增壹阿含》卷36「八難品」所說「見佛聞法」之障難(八無暇):(地獄、餓鬼、畜生)、(鬱單越、長壽天)、(聾盲瘖啞、世智辨聰)、佛前佛後,所謂的「三途八難」;又,五根五力從「信」入門,以「慧」為首(信為能入、智為能度),彼此交融,互相成就,故經文云「人有信、慧難」,尤其於淨土門之「憍慢弊懈怠,難以信此法」,即是少信少慧,錯失了信願念佛的往生之大利,極為可惜。

若深究之,此「憍慢弊懈怠」,或來自八難之「世智辨聰」。《佛學大辭典》釋云:世間之人、邪智聰利者、唯耽習外道經書、不能信出世之正法。或一切凡夫、外道妄計「有、無」所生之有漏智。此類世智多緣於世俗之境而起,亦隨俗事之變化而轉。被「無明」所覆的世間理性與耳聰目明,乃第六識及前五識(妄心)的功能,長於理解、分析、思維、推論及記憶、想像、類比、溝通,是世俗「煩惱法」所攝,能、所二分;即所謂「染慧」,不明真理,認賊作父,總括「心所法」的六種根本煩惱,尤其癡(無明)與惡(不正)見,又表現為高慢、多疑。

留言

分享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象山慶(淨慶,張火慶: 博士/教授) 的沙龍
12會員
322內容數
21世紀的淨土宗--回歸"善導"系
2025/04/24
弘願稱名-頓教菩薩藏(象山慶25.4.18)     善導師《般舟讚》: 聖道權實頓漸之法,通為漸教;淨土弘願稱名一行,別為頓教。 釋迦如來真報土,清淨莊嚴無勝是,為度娑婆分化入,八相成佛度眾生。或說人天二乘法,或說菩薩涅槃因;或漸或頓明空有,人法二障遣雙除;根性利者皆蒙益,鈍根無智難開悟;瓔
2025/04/24
弘願稱名-頓教菩薩藏(象山慶25.4.18)     善導師《般舟讚》: 聖道權實頓漸之法,通為漸教;淨土弘願稱名一行,別為頓教。 釋迦如來真報土,清淨莊嚴無勝是,為度娑婆分化入,八相成佛度眾生。或說人天二乘法,或說菩薩涅槃因;或漸或頓明空有,人法二障遣雙除;根性利者皆蒙益,鈍根無智難開悟;瓔
2025/04/20
平日發願,臨終如意(象山慶25.4.12)  《往生禮讚》於「禮懺已,歸敬三寶」之後,說「日沒無常偈」[1]已,心口發願云: 願弟子等,臨命終時:心不顛倒,心不錯亂,心不失念;身心無諸苦痛,身心快樂,如入禪定;聖眾現前,乘佛本願,上品往生阿彌陀佛國。到彼國已,得六神通,入十方界,救攝苦眾生。虛空
2025/04/20
平日發願,臨終如意(象山慶25.4.12)  《往生禮讚》於「禮懺已,歸敬三寶」之後,說「日沒無常偈」[1]已,心口發願云: 願弟子等,臨命終時:心不顛倒,心不錯亂,心不失念;身心無諸苦痛,身心快樂,如入禪定;聖眾現前,乘佛本願,上品往生阿彌陀佛國。到彼國已,得六神通,入十方界,救攝苦眾生。虛空
2025/04/14
念佛乃是菩薩行(象山慶25.4.12)         有人說,「菩薩」的含義是傾其心智、意志於「追求」覺悟的修行者。其核心在「發心」、「立志」,是「求覺」的動態歷程,而非「已證」的靜態結果(覺悟的眾生)。bodhi-sattva 與bodhi-citta(菩提心)本質上一脈相承,指向大乘佛教的根
2025/04/14
念佛乃是菩薩行(象山慶25.4.12)         有人說,「菩薩」的含義是傾其心智、意志於「追求」覺悟的修行者。其核心在「發心」、「立志」,是「求覺」的動態歷程,而非「已證」的靜態結果(覺悟的眾生)。bodhi-sattva 與bodhi-citta(菩提心)本質上一脈相承,指向大乘佛教的根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以下為一位有緣人分享,來文照登:   記得剛加入修行社團時,有先詢問我佛菩薩是否有開示過去修偏入外道的業力或魔性的業力,當下尚未開示。我平時只請示工作、身體、感情的問題,沒有特別再請示修偏入外道或魔性的相關業力。直到最近一個月,發現自身有一些問題,反省思索之後,總結是自己執心較重,於是請示佛菩薩
Thumbnail
以下為一位有緣人分享,來文照登:   記得剛加入修行社團時,有先詢問我佛菩薩是否有開示過去修偏入外道的業力或魔性的業力,當下尚未開示。我平時只請示工作、身體、感情的問題,沒有特別再請示修偏入外道或魔性的相關業力。直到最近一個月,發現自身有一些問題,反省思索之後,總結是自己執心較重,於是請示佛菩薩
Thumbnail
〈念佛著魔辯〉今詮(象山慶’23.6.16) 彌陀淨土的「念佛」法門,其特色是行持簡易而功德殊勝,全仗阿彌陀佛的本願力攝受往生,且隨時隨處有諸佛菩薩護念,彌陀住頂放光,諸天神將,晝夜冥加;可說念佛之處,唯有光明顯耀、清淨莊嚴,諸佛歡喜、行者安詳,似不應有「著魔」之事;而淨土宗祖師《省菴法師(1686
Thumbnail
〈念佛著魔辯〉今詮(象山慶’23.6.16) 彌陀淨土的「念佛」法門,其特色是行持簡易而功德殊勝,全仗阿彌陀佛的本願力攝受往生,且隨時隨處有諸佛菩薩護念,彌陀住頂放光,諸天神將,晝夜冥加;可說念佛之處,唯有光明顯耀、清淨莊嚴,諸佛歡喜、行者安詳,似不應有「著魔」之事;而淨土宗祖師《省菴法師(1686
Thumbnail
五濁增時多疑謗(象山慶’23.3.20) 筆者在〈憍慢弊懈怠,難以信此法>文中,曾說:淨土宗人,以「信」為本;「疑」乃根本煩惱,由「無明」生,與「不正見」相應,此等心所法,能障礙「念佛」法門之聞熏與行業,故須措意。又引隋.慧遠《無量壽經,義疏》卷四之意:惡人不信此法,善人樂聞是教;由此對比,顯示此經
Thumbnail
五濁增時多疑謗(象山慶’23.3.20) 筆者在〈憍慢弊懈怠,難以信此法>文中,曾說:淨土宗人,以「信」為本;「疑」乃根本煩惱,由「無明」生,與「不正見」相應,此等心所法,能障礙「念佛」法門之聞熏與行業,故須措意。又引隋.慧遠《無量壽經,義疏》卷四之意:惡人不信此法,善人樂聞是教;由此對比,顯示此經
Thumbnail
「若器倒覆,及縱向上然不潔淨,並雖潔淨若底穿漏」此乃斷器三過。斷器三過六種想,病想,醫想,藥想,療病想,善士想,久住想。這六種想念過經典的人都知道,可是往往很難去修持住。現在就來簡略這六想概念如何修持慢慢菩提路。 思惟說法所有勝利,發起承事大師及法,以何意樂加行而說,於何等境應說不說所有差別。 發起
Thumbnail
「若器倒覆,及縱向上然不潔淨,並雖潔淨若底穿漏」此乃斷器三過。斷器三過六種想,病想,醫想,藥想,療病想,善士想,久住想。這六種想念過經典的人都知道,可是往往很難去修持住。現在就來簡略這六想概念如何修持慢慢菩提路。 思惟說法所有勝利,發起承事大師及法,以何意樂加行而說,於何等境應說不說所有差別。 發起
Thumbnail
憍慢弊懈怠,難以信此法(象山慶’23.2.20) 淨土宗人,以「信」為本;信非天生,須有所起,以對治「不信」,疑去則信生;「疑」乃根本煩惱,由「無明」生,與「不正見」相應,此等心所法,能障礙「念佛」法門之聞熏與行業,故須措意。《無量壽經》云: 若人無善心,不得聞此經,清淨有戒者,乃獲聞正法.曾更見世
Thumbnail
憍慢弊懈怠,難以信此法(象山慶’23.2.20) 淨土宗人,以「信」為本;信非天生,須有所起,以對治「不信」,疑去則信生;「疑」乃根本煩惱,由「無明」生,與「不正見」相應,此等心所法,能障礙「念佛」法門之聞熏與行業,故須措意。《無量壽經》云: 若人無善心,不得聞此經,清淨有戒者,乃獲聞正法.曾更見世
Thumbnail
憍慢弊懈怠,難以信此法(象山慶’23.2.1) 淨土宗人,以「信」為本;信非天生,須有所起,以對治「不信」,疑去則信生;「疑」乃根本煩惱,由「無明」生,與「不正見」相應,此等心所法,能障礙「念佛」法門之聞熏與行業,故須措意。《無量壽經》云: 若人無善心,不得聞此經,清淨有戒者,乃獲聞正法.曾更見世尊
Thumbnail
憍慢弊懈怠,難以信此法(象山慶’23.2.1) 淨土宗人,以「信」為本;信非天生,須有所起,以對治「不信」,疑去則信生;「疑」乃根本煩惱,由「無明」生,與「不正見」相應,此等心所法,能障礙「念佛」法門之聞熏與行業,故須措意。《無量壽經》云: 若人無善心,不得聞此經,清淨有戒者,乃獲聞正法.曾更見世尊
Thumbnail
「深信大乘,不謗因果。但真諦中,以一切法不可得故,言語道斷故,心智路絕故,或言一切法空。此是第一義空,不可得空。」夫此第八識,是真,是假,不可定執。首楞嚴經云。陀那微細識。習氣成瀑流。真非真恐迷。我常不開演。釋曰。梵語阿陀那者。此云執持識。此識體淨。被無明熏習。水乳難分。唯佛能了。
Thumbnail
「深信大乘,不謗因果。但真諦中,以一切法不可得故,言語道斷故,心智路絕故,或言一切法空。此是第一義空,不可得空。」夫此第八識,是真,是假,不可定執。首楞嚴經云。陀那微細識。習氣成瀑流。真非真恐迷。我常不開演。釋曰。梵語阿陀那者。此云執持識。此識體淨。被無明熏習。水乳難分。唯佛能了。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