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17歲的少年一開始為了籌措自己的大學學費,最後卻意外地跟鄰居踏上創業之路,他們選擇賣潛艇堡,即使一開始事業跌跌撞撞,但在咬牙苦撐之後,他們的分店數量一度超越麥當勞,成為速食連鎖店店面最多的品牌。這個品牌就是被人們戲稱「被潛艇堡耽誤的餅乾店』Subway。
Subway是如何成立的?我們先來認識一下創辦人
Fred Deluca,他出生於1947年紐約的布魯克林,十歲那年,由於父親工作的緣故,一家人搬到了紐約州的另一座城市阿姆斯特丹,他們在這裡認識了另一組家庭,
Peter Buck,這位老兄在後來,更成為Fred創辦Subway的重要夥伴。
1965年,Fred從高中畢業,當時他想在大學畢業後成為一名醫師,然而大學學費對於Fred一家人來說負擔太重,Fred只好硬著頭皮跑來找Peter,希望Peter能夠借錢讓他讀大學,未來一定會如期還款。
Peter身為Fred的長輩,同時兩家人的感情又很好,他相當樂意幫忙,不過他不是單純借錢給Fred,而是選擇用1000美金贊助他創業,之後Fred再用這份事業賺到的錢,來還給他。Peter以1000美金,作為Fred的創業基金。
兩人打算開潛艇堡店,他們設定10年內展店超過30家的目標。第一家店以「Pete’s Submarines」為名,開在了康州的布里奇波特(Bridgeport),並以「Pete’s Submarines」。新店開幕通常都會吸引人潮,因此在第一天他們的潛艇堡很快就賣光了,兩人有了這次的成功信心大增,認為遲早要變成有錢人了。
可惜事與願違,隨著時間過去,來光顧的客人越來越少,甚至店內已經沒有獲利了,眼看這次的創業似乎要以失敗告終,兩人不甘心,決定做一件背道而馳的策略,那就是在賠錢的情況下,開第二間分店。
第二間分店的結果跟第一間大同小異,一樣雷聲大雨點小,但兩人秉持著「要吸引顧客,就要打造自己品牌成功的假象。」所以他們又開了第三間分店,過程中店名也從Pete's Submarines改成Pete’s Subway,後來在1968年,改成了你我熟悉的「Subway」
隨著時間過去,Fred從大學畢業了,然而他原先當醫生的志向也消失,他決定全心全意投入這個潛艇堡的事業中,但當年兩人所設下的KPI,十年30間店以上,在1974年的時候,只開了一半,16間。這時候他們意識到,單靠兩家人要經營如此多家的商店,基本上已經超出自己的能力範圍,於是他們在開啟了加盟策略,短短四年的時間,Subway已經來到100家。
1980年代,Subway的展店速度飛快成長,北美地區的加油站、百貨公司、休息區都能看見Subway,不僅成立超過一千間店面,品牌也拓展到了歐洲、亞洲、中南美洲等地。
之所以展店如此之快,是因為Subway以非常便宜的加盟金吸引大家來加入,甚至提供加盟獎金給邀請成立下線的店家。此外 90年代開始,美國人普遍更重視健康與疾病的預防,漢堡炸雞這種垃圾食物容易造成肥胖,讓人容易生病,因此Subway將自己的品牌定位在比較健康的速食,強調自己屬於低脂,負擔低的速食產品。
進入2000年,Subway迎來了他們當時最強代言人。有位長年吃Subway的顧客名叫
Jared Fogle,當年還是學生的他,被室友在學校校刊上爆料,透過運動搭配吃Subway,11個月內體重從最胖193公斤,瘦到剩下82公斤,等於減了111公斤。
這消息傳出, Subway立刻就找來Jared Fogle擔任代言人,沒想到往後Subway的銷售額開始大成長,2001年,Subway的門市數量來到全球第二多,僅次於麥當勞。
進入2010年,Subway的門市數量擊敗麥當勞,成為全球第一,回頭看Subway這一路走來,當年靠著1000美金的借款,成就了這個可以跟麥當勞較勁的速食店,可謂相當立志。
然而2015年,代言人被爆出
性侵未成年少女的醜聞,創辦人Fred也離開了人世,2016年Subway展店數陷入萎縮,2020年更遭遇Covid-19,店面一間一間收掉,這期間也不斷爆出Subway的抽成太高,加盟人士難以獲利的消息。
根據Statista的統計,2016年Subway的全球店面數量將近4萬5千家,到了
2022年已經只剩下37000家左右,如今兩位創辦人都已經離世了,即使Subway在全球的店舖數量仍然名列前茅,但如果不能趕快想出新的經營策略,在越來越多提倡健康飲食的速食餐廳登場之下,消費者選擇越來越多,這個曾經的霸主,看來也備受考驗。
如果你家樓下要開一間速食店,大家會想要麥當勞、Subway還是摩斯或漢堡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