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岩走壁玩太魯閣峽谷(上)

2023/02/14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一條東西橫貫公路(簡稱中橫),打通了中央山脈,也打開了險峻的太魯閣峽谷,實際上太魯閣早在兩、三百年前就有原住民的獵徑,太魯閣族人因追逐獵物發現了立霧溪流域的原始山林,遂率領族人翻越中央山脈,來到花蓮建立部落。
太魯閣的公路開鑿則歷經清治、日治到國民政府時代。其大力開發是從日治時期開始的,起初為鎮壓、治理山上的原住民,日本人開闢軍事與理番道路;而他們也因此發現到太魯閣峽谷之美,在1937年設立了「太魯閣國立公園」;此後,又發現太魯閣藏有大量礦產,接續開發了探金與發電道路。直到戰後國民政府接管,率領榮民兵繼續公路開鑿工程。
中橫公路是台灣第一條串聯東、西部的公路。
1960年,東西橫貫公路完工通車,主線從台中東勢到花蓮太魯閣全長193公里,這條幾乎全由手工雕鑿出來的公路,成為台灣交通史重大的里程碑,也留下現在遊客拍照打卡熱點的「東西橫貫公路」牌樓。
如今,中橫沿線步道成為親近太魯閣峽谷的最佳方式,時而沿著山壁而行,時而穿越山洞隧道,彷彿可以飛岩走壁一般,將太魯閣的峻山、深谷、溪流、瀑石美景盡收眼底。
東西橫貫公路是台灣重要的交通里程碑。

小錐麓,小試身手下切溪流深谷

太魯閣國家公園的範圍實際上橫跨花蓮、南投、台中三個縣市,其步道系統依照難易度分為6級,若以太魯閣峽谷來說,列名的大約有10多條步道,而大多是半天以內,甚至一、兩個小時即可走完的景觀型步道,一天安排兩、三條都顯得輕鬆寫意。
小錐麓步道因為有一段狹窄的碎石路很像錐麓古道而得名。
此次造訪太魯閣運氣不錯,先前封閉的小錐麓步道前段路線重新開放了,讓我們得以完整體驗它的沿途風景。在錐麓古道還沒開放之前,許多登山愛好者就嚮往那片絕美的陡直峭壁,後來發現就在太魯閣國家公園遊客中心旁有一條路很有錐麓古道的感覺,於是開通了這條步道。
走步道之前,不妨先到遊客中心參觀,這裡有太魯閣自然生態的相關知識介紹,也有飲水機可以先把飲用水裝滿(建議出門自備水壺減少使用瓶裝水,一起為環保盡一份力喔!)
從小錐麓東段入口進入,會先有一段陡上的階梯,接著是僅有一人寬度的碎石步道,然後又開始陡下,因此需要一點腿力,途中有觀景平台可以稍作休息,眺望立霧溪谷及砂卡礑橋,走過一段單索吊橋之後路就平坦了,準備接砂卡礑步道。
小錐麓步道會經歷陡上陡下的過程,所幸都是階梯並不難走。

砂卡礑,沿溪而行的半山壁步道

砂卡礑是在太魯閣的步道當中最接近溪谷的一條,岩壁就在頭頂上方伸手可及,看似地勢險峻,實際上平坦好走。沿著砂卡礑溪緩緩上行,尤其在溪流平緩的路段,可以看到溪水因底下岩層富含碳酸鈣,透出如寶石般的藍綠色,對岸山壁的皺褶曲線則是造山運動的證明,讓人見證大自然造物的神奇。
砂卡礑溪水呈現漂亮的藍綠色。
砂卡礑步道全長有4.1公里,但是大部分遊客走到大約1.5公里處就折返了,因為這裡設有稱為五間屋的小吃攤,販賣馬告香腸、檸檬愛玉、麻糬等原住民美食,當滿足了口腹之欲,彷彿就覺得任務達成。若續往前行,步道盡頭另有三間屋攤販在等著遊客,不過最終還是必須原路返回。
遊客在五間屋歇腳品嘗原住民美食,來一杯將整顆檸檬冰凍再解凍、使果肉呈現如雪片般形狀的清涼的檸檬花愛玉特別解渴。
往回走到砂卡礑橋下,有旋轉樓梯可以上到橋面,我們從這裡接上遊覽車離開。大紅色的砂卡礑橋除了十分顯眼,橋面上還有許多人會忽略的亮點,那就是兩側橋柱的共100隻石獅子。仿北京盧溝橋的設計,仔細看每一隻石獅子都有不同的表情和造型,有的仰天大笑,有的呲牙裂嘴,讓人忍不住會心一笑,不知不覺就走到橋的另一端。
砂卡礑橋上的石獅子每一隻表情都不同,還可從高處俯瞰沿石壁開鑿的砂卡礑步道。

燕子口,看峭壁壺穴奇景

燕子口的岩壁上有許多洞穴,是受地下水和立霧溪長期侵蝕,經歲月雕琢形成的天然壺穴,成為燕群的棲息地而得名,但後來因為生存環境改變等因素,燕子越來越少,如今主要欣賞這一路段特殊的地質美景。
進入燕子口依規定必須戴上安全帽,團員留下這張難得的「工人照」。(攝影/領隊糖果)
要走燕子口還有一個特別的體驗,就是必須租借安全帽,因為這個路段容易落石而有此規定。走到大約中段,抬頭看會發現岩壁上有許多不自然的塊狀水泥,聽導遊說才知道原來它們是作為消音塊的功能,因為此處的回音特別大,為了避免岩層受到震動崩落而設置。
燕子口岩壁的壺穴是天然形成的。
印象中太魯閣峽谷多是堅硬的花崗岩,實則不盡然。在造山運動的過程中,有堅硬度接近鑽石的岩壁,也有如片麻岩等較脆弱的岩層,而這也正是當初工程人員遇到的困難。他們必須不斷探測每個地方的地質,哪裡可以開挖、哪裡會有危險,尤其早年沒有精良的探挖機具,都是靠人力一點一點的挖鑿,才留下這些不平整的斧鑿痕跡,當挖到一定程度之後,再用炸藥把岩層炸開,也因為工程危險性高,造成許多人員殉職,可以看到靳珩段長塑像和殉職員工紀念碑,留供後人緬懷。

九曲洞,紀錄一段開山史

艱辛的公路開鑿過程,也在九曲洞留下紀錄。這裡原是中橫的舊公路,後來另開闢九曲洞隧道通車後,才把公路舊道改為步道。原本步道有上下兩條,一進一出,可以從不同的高度欣賞峽谷美景,但後來上方的路線因為常常崩塌,為安全起見就封閉了。
走下階梯之後的步道,前半段精心打造的廊道,曲牆上有許多歷史照片,讓遊客了解不同時期的太魯閣景貌與發展沿革,靠近峽谷一側則設計了透明地板的步道,原意是想讓遊客可以垂直感受峽谷的縱深,但其實下方雜草叢生,完全沒有發揮效果。
「九曲蟠龍」表達了九曲洞這段公路有多麼曲折艱難。
走到步道中段,經導遊提點,才發現峭壁上有黃杰將軍落款的題字:「如腸之迴 如河之曲 人定勝天 開此奇局」想來也是因開鑿工程艱困有感而發吧!接近步道底端則有梁寒操先生所題的「九曲蟠龍」,成為遊客到此一遊的留影之處。
  • 原文刊載於《原森旅行》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近十多年,台灣農村有了創新性的發展,一群人生中途轉換跑道的青農投入,發展出一種生產者與消費者更直接互動的模式。宜蘭縣員山鄉深耕村,2004年賴青松創立「穀東俱樂部」是先驅代表,2013年「倆佰甲」擔起媒合閒置農田和小農的角色。一群有不同專業背景的人,因各種原因來到深溝形成新農聚落,一場青農實驗逐漸形成新型態的農村生活。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