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血與音符》之閱讀心得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德國人的性格是不和諧的。最能表達這種不和諧情況的是德國成語:
「Er fühlt sich nicht wohl in seiner Haut ——他對皮囊下的自己感到不自在」。
鐵血跟音符,看似兩個不相干的事物,卻都是德國給人的印象。德國出產了許多名人,比如鐵血宰相俾斯麥、樂聖貝多芬、微積分發明者萊布尼茨等,但是,我們很難找到使他們尊敬的革命家,這是為什麼呢?
這就得說到他們獨特的性格,喜歡命令,不管是命令別人或被別人命令,不同於其他歐美地區追求自由,德國人講求的是團結與階級,當美國人最開心的時候莫過於周五下班後徹夜狂歡,德國人則是以穿著制服命令他人為快,如此缺乏個人意志,作者認為這是導致他們選出希特勒的主因。
作者 Emil Ludwig 是位流亡美國的德國猶太人,從事戰地記者的職務,既是局外人也是參與者,使得本書觀點富有個人色彩,甚至有些偏頗,如同司馬遷《史記》,甚至本書的英文書名就叫做「How to Treat the Germans」,跟本書浪漫的中文名稱形成反差,這就得說到本書的出版時間了,1943年,而二戰的德軍是在1945年時投降的。
所以說,在作者寫書到出版期間,正值二戰白熱化期間,雖對於這段期間的詳細歷史並不熟悉,但作者都假設之後軸心國會失敗,所以裡面有一大章節都在討論如何教育戰敗後的德國人,比如勝利者不能表現出友善的樣子,這是歐美人最常表現出的樣子,而這麼做無法獲得德國民眾的尊重,因為他們已經被教育成上位者或勝利者必須嚴格對待下位者或失敗者。
最後,本書中間出現了許多德國的知名人士,且富有他們的圖片及介紹,讓人可以更加瞭解德國人的歷史,雖然作者的觀點略為偏頗,整書帶有濃濃的火藥味,因為總是在批判德國人,不過確實是本值得讀的書。
補充:讀這本書時讓我想起之前讀過希特勒的自傳,《我的奮鬥》,裡面大部分都在鄙視猶太人,剩下的內容讓我覺得他非常傲慢,推薦大家可以看看這個觀點又完全不同的書,但我不是要大家接受他的觀點,我認為大家都不該有仇恨的對待他人,所以鐵血與音符裡面許多觀點我也表示不認同。
ED
ED
大學生,這裡會分享我的一些想法,有關閱讀、學習、科學、電影及音樂等。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