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大學一年級時有選修投資學課程,我記得當時老師有問大家一個問題,投資分析有幾個面向,就把以下面向寫在黑板上,問底下學生說,你們覺得哪一個是最重要的,當時關於投資其實一大堆東西都不懂,內心也沒有答案,印象台下學生就回說什麼內線交易最好賺之類的,但是在這個金錢遊戲之中,以為的內線就真的是內線嗎?
- 基本面
- 技術面
- 籌碼面
- 心理面
- 消息面
- 政治面
- 環境面
- 產業面
大學畢業已經很多年了,有了一些投資經歷,想說可以來回答這個問題,我認為其實從任何面向都需要去了解,投資一間公司,去了解這個公司是靠做什麼業務賺錢的,每個月每年大概獲利多少,已經穩定獲利了多長時間了,可以分配的盈餘狀況是怎麼樣,看一下技術線圖的價量關係,投資人、法人的持股狀況,看看關於公司的媒體新聞,全球總體經濟狀態,地區的政局穩定性,產業競爭狀況等等。要投資一間公司,從各個角度去觀察都是很正常的,但是這邊還有一個面向,除了要研究分析那間公司之外,更重要的是還要了解自己、理解人性。
人性使然 貪心與害怕
大家初入投資市場沒有人是想來賠錢的,大家都想要賺錢,但是最終能在這市場賺大錢的人並不多,其中一部分可能原因是,沒有真的很了解投資的商品,上述的各項基本分析或是總體經濟也不是很了解,其中還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人性。
在股市上漲的波動過程中,看到它一直漲,想說在不買沒機會了,好像大家都賺很多錢,我也要加入,漲一點之後想說先出掉好了,有賺就好,結果又繼續漲,又想說賣太快了,只好又接回來,然後漲一點後又出掉,或是覺得沒關係我換股操作,一直不斷經歷這段小賺的循環,最怕的是在這之中可能還會有錯誤的印象,以為自己天生神力,因為研究了什麼指標,做怎樣的操作,就能不用上班,靠這樣買進賣出就可以賺錢了。
然後在下跌的波動過程中,跌下去之後又想說先觀察看看,不賣不賠,過一陣子又一直跌,就又想說會不會一直賠阿,先停損賣掉好了,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賣掉後又小漲一點,又想說是不是要起飛了,趕快急著進場,結果又跌了,就又停損出場,一直不斷經歷這段小賠的循環,又或是說我跟你拚了,繼續攤平繼續凹到底,但是一到成本位置想說解套了,出一出好了,最終大部分人不是小賺、小賠,就是大賠,有人賠錢之後會換槓桿更大的金融商品想說跟他拚回來,甚至借錢投資,最後輸光光,相信很多人一定在這過程中,無論有沒有了解該公司的基本面,一樣會受到了人性的干擾,影響到操作以及判斷,有可能就退出了市場,最後關於投資的經歷,留下都是不好的印象。
展望理論Prospect Theory,也作前景理論,視野理論,是一個行為經濟學的理論,為心理學教授Daniel Kahneman和Amos Nathan Tversky提出的。展望理論加入了人們對得失、發生機率高低等條件的不對稱心理效用,對分析在不確定情況下的人為判斷和決策方面作出了突出貢獻,Kahneman因此獲得2002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簡言之,人在面臨獲利時,不願冒風險;而在面臨損失時,人人都成了冒險家。而損失和獲利是相對於參照點而言的,改變評價事物時的參照點,就會改變對風險的態度。
要如何克服人性
要拋棄短線價差思維,短線進出,一間公司的基本面,總體經濟的狀況,在幾天之中都是沒有分別的,那要在這幾天中、幾小時中、幾分鐘、想要靠價差賺錢,基本上就是在猜漲跌,那就是一種賭博遊戲,要在這場賭博遊戲中勝出,就會越受到人性的考驗,沒有人可以預測未來,除非就是想賭,想要這樣輸贏,幫助股市增加流動性,不過一般人最好是要拋棄短線賺價差的想法。
增進自我的知識,任何事情了解的越多,就越有信心,就不會害怕,了解世界經濟的運作模式,了解金融市場工具,了解投資標的基本狀況,如果對於要選擇哪一個個股做投資,需要研究產業、研究獲利模式、市場需求、公司競爭力等,那投資大盤指數ETF,如美國S&P500、Nasdaq、台灣0050等,就不需要很多時間去研究個股,投資ETF也相對於個股而言,也比較不用擔心下市的風險。
要做好資金控管,要知道自己收入支出的狀況,拿生活開銷之餘的用來投資,不需要拿自己太大的占比過度投資,就比較不會有壓力,假設一個有錢人拿1%的資本一百萬投資比特幣,或是其他高風險投資,他或許還有一億資金在低風險的投資中拿回2-3%的報酬,那這項高風險投資輸了就輸了,如果有獲利也更不會因為有心理壓力賺一點就出了,相比一般人一百萬可能是拿了自己50%以上資金,在劇烈波動中,是很難在這項投資中獲利的。單筆資金進場也要知道這筆錢未來的用途是什麼,短期需要用的錢就不適合用在波動較大的市場,或是要透過一些衍生性金融商品作對沖,鎖住自己最大虧損在一定的資金比例,減少了虧損的不確定性,也會讓心理壓力降低。其他像是借錢來投資,如果沒有清楚的了解去運用,也會讓自己壓力很大,更會受到人性的影響。
資產需要時間累積,不要想貪圖短期的獲利,要了解短時間要致富都是不切實際的,每一個人都需要時間去累積財富,積沙成塔,聚少成多,人都會有花錢消費的慾望,零存整付、儲蓄險、定期定額買ETF、每個月的房貸等,這些都可以幫助強迫儲蓄,時間拉長後,也可以看到一筆累積的資產。
人性既然稱作為人性,就表示那是人與生俱來的行為反應,透過清楚了解投資商品,建立自己的長期投資計劃,了解自己在做什麼,做好風險控管,都可以降低人性的影響因而做出錯誤的決策,透過時間慢慢累積財富 ,知足常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