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心插柳之舉
1993年,大學一畢業,同學們忙於繼續報考研究所,或是開始規劃就業的時候,我卻離開基隆老家,騎上偉士牌125機車,流浪至東臺灣,在花蓮秀林鄉和平村,足足協助當地太魯閣族原住民,打了一年多的「反水泥東移」戰爭,卻嚴重挫敗,灑淚離開。
然後沿著太平洋濱,一路南下。東臺灣確實是美,但如同有刺的玫瑰,想輕捧卻滿手是血,罷了!於是行過南迴公路,在快到楓港前,被遠方臺灣海峽海面上,反射的橘黃色的夕照,給深深吸引了。沒想到,繼續北騎,卻被東邊高聳矗立的大山,給震懾住了!我停在潮州鎮,一個從未聽過的小鎮。在這兒,可以更為清晰看著這座大山,喔!不,是兩座大山。訊問當地人,他們告訴我,那是屏東人的聖山—南、北大武山!
1995年,我移居潮州鎮,開始了我日後的一生!
潮州鎮北邊,有一條來自大武山的溪流,從地圖上標示為「東港溪」,老人家說那是屏東的母親之河。但我站在潮州大橋仔細看著其上、下游,兩岸是連綿不斷的垃圾長城,高五米左右,上頭還有沼氣自燃的火光及難聞的黑煙。而這時,我才仔細瞧了河水,是令人難以想像的墨黑色,而且上頭不時浮著豬隻、雞、鴨、鵝、狗、貓等,缺殘的身體,及腐爛的樣態,與東邊青翠的大武山,形成諷刺的反差!而另一調高屏地區的生活命脈--高屏溪,也不遑多讓,兩岸綿延20多公里的垃圾長城,一樣冒著沼氣黑煙,上頭還有許多拾荒的人潮。從高屏大橋望過去,會以為來到菲律賓了!
我當時舉著拳頭,憤怒地說,我要住下來,改變這一切!
2009年,因莫拉克洪災嚴重襲擊南臺灣,大武山區足足承受了近3000毫米的暴雨,且下了近一週如瀑布的雨水。大武山區內的各大小河谷,被雨水沖刷雕刻成月世界,許多原住民部落不是被土石流滅頂,就是成為河川的一部份。
關心山河環境的我,選擇進駐離潮州最近的原住民鄉—來義,展開三年的重建輔導計畫。我和部落的原民鄉親們,共同討論決定發展「人文生態旅遊」,做為重建的主要產業。為此,向當時的耆老們進行密集的口述歷史訪談。
在仔細整理這些訪談資料時,訝然發現「箕姆族」這個族名稱呼,指的就是現行原民住民族群歸列的中排灣系統。於是好奇地搜尋相關文獻圖書,結果獲得1997年屏東縣文化局出版,由當時的記者江海先生所著的「漂流二千年」一書,係根據來義村的頭目家族—邏發尼奧的口述歷史,整理出「箕姆族」至少5000年的歷史記憶,包括15000年前的先祖創世神話,及5000年前的大洪水事件。
在當時,我就深深許下一個願望,希望能在死前,看到母親之河--東港溪,能從嚴重污染回歸清澈美麗。這如同對抗大風車的童話願望,卻在我心底旺盛地燃燒!於是從2014年起,我把頭全浸入在這個願望之中。
這條河,上游通往大武山;而在改善水質這條荊棘路上,充滿虎狼豺豹。來自畜牧業的敵對、縣府的刁難及官司恐嚇、各式源頭不明的警告,雖然這並不會擋住我的決心,但與我共同打仗的NGO團隊,卻因害怕而在我背後捅下狠狠的一刀,然後捲走所有做為打仗的銀兩,而其他的NGO怕與我扯上關係,紛紛疏離把我邊緣化!
那時的我,簡直難以站起,就在泥濘地迷路的當下,我腦海中卻漂來一首又一首,來自大武聖山的歌謠,令人催淚的旋律,一節一節音符逐步釋放我心中的糾結。
擦乾眼淚,我重新站起,持續前衝。至今,至少衝出10公里支流河段,遠離豬屎尿,重見天日。望著那清澈的湧泉溪流,我的夢增大了。
我開始研發「說故事之旅」這個臺灣還沒嘗試過的新遊程,從六堆客家的萬巒鄉起步,伴著已經乾淨迷人的支流佳平溪。在遊程的晚上,特別設計獨樹一幟的「音樂節目」,我稱之為「說故事音樂之夜」。很有緣地,我遇上了江海先生的兒子,也是南臺灣交響樂團的首席小提琴家—江敬業老師,他毫不猶豫地加入這個節目,而且因他也是熱愛文史的工作者,對於我想要講的歷史故事,完全明瞭。故事中的悲喜高低潮,他完全能掌握。於是,兩人嘗試,我講故事,他以小提琴及交響樂配樂做為伴奏。沒想到,這樣的融合,讓我在講故事時,隨著他的音律,一起感動,時而歡笑,時而悲鳴的演說故事,而背景的投影幕,則適當地配合情境,展出各種歷史照片或圖片。
結果,參與遊程的遊客,二個小時完全無聲,臨走前的遊客回饋時間,我們普遍聽到同一種評價,那就是「感動」!
這樣的評價,完全是我想追求的目標。因此,我有信心將「歷史故事遊程」的內容與技巧,正式移轉給社區居民,輔導其嘗試參與經營,成為地方創生產業。
這時候,我想到大武山那些原住民朋友,他們的藝術、歌謠、舞蹈、歷史種種素材,不是更能豐富「說故事之旅」的風采呢?而且,若東港溪沿岸的社區,能獲得這樣獨特的遊程設計能力,那麼,就符合我推廣的「水好,一切都好」的美麗河川的願景訴求嗎?而在那樣的願景之下,驅動社區居民捲起袖子,一起參與改善東港溪水質,自然水到渠成!
於是,我嘗試大膽用臉書內訊,聯絡一位令我欣賞且曾入圍金曲獎的排灣古謠音樂家—少妮瑤.多分勒分小姐。我長期聽著她不同的專輯,著迷於排灣族的古謠與林班歌,加上少妮瑤精於吹奏鼻笛。對了,就是她,可以如詩如畫地呈現大武山的歷史時光及悲喜曲。
很有緣地,少妮瑤同意加入我們的行列,而且不只是演唱與伴奏,而是包含創作!為此,我規劃出「愛戀-南、北大武山之間」的故事專題,嘗試將25年來,在大武山區蒐集的歷史、傳說、以及一些耆老的真實故事,予以整理創作為七段原住民的愛情故事。
雖然我們尚在創作與排演中,但預定在今年4月至5月,於來義鄉丹林部落開展一場森林中的「說故事音樂之夜」。過年前,少妮瑤說她已創作出那首「二峰圳情歌」。那是我田調中從地方蒐集到的歷史記憶,僅存歌詞。於是我將其交給少妮瑤,在過年前,於江敬業老師家,少妮瑤以木吉他伴奏,用迷人的歌聲,唱出這首令人悲泣的「分手之歌」。我只記得,她唱完時,我已兩頰淚痕……。
我進一步大膽地向少妮瑤、江敬業老師提議是否來做「有聲音樂書專輯」?大家都感到熱血沸騰起來。我笑著對江敬業老師說:『這樣距離你的「音樂劇」夢想,是否又靠近一步了』?
因此,我利用方格子的創作網頁這個發表平台,決定將我先前撰寫完畢的「七段原住民愛情故事」之文本,重新調修,放在「主題專輯」之中;也抱歉決定採「收費制」,因為我們必須得籌得完成音樂專輯大夢的經費。
這是一場跨族群的合作,有排灣原住民、河洛、外省、客家等四個族群,彼此因「尊重」,而走向相互「欣賞」之路,進而準備進行「合作」的故事。這是臺灣相當珍貴的「族群共處」的故事,不是政客嘴上的「族群融合」的空話!這是我想推這個專輯計畫的另一個目的。
接下來,歡迎您一起與我,登上時光纜車,緩緩地盤旋在大武山周邊,從山頂駛到山腳,走訪其上5000年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