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有成人內容即將進入的頁面,可能含暴力、血腥、色情等敏感內容

被緊縛的花房: 仙境中的“恥”女郎[1]·恥感文化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0 分鐘

當老師把女學生放在實驗牀上時,白色的迷霧已經把女孩子帶入奇境的夢幻中。花色的布單扯下,一朵嬌艷的花蕾赤裸地呈現在老師的眼前,猶如遠古的阿爾塔米拉(西班牙語:Cueva de Altamira。位於西班牙北部桑坦德市以西30公里的桑蒂利亞納戴爾馬爾小鎮。洞內保存有距今至少12000年以前的,舊石器時代晚期的人類原始繪畫藝術遺跡)人簡潔線條勾勒出來的青春之花,動人心魄,而又讓人生出無限愛意。

實驗用的金屬探測棒,無情地插入花蕊,被迫綻放的花苞,在痛苦中,奏出最原始的花吟。無法區分現實和夢幻,唯有起起伏伏生香活色,帶我回到“素女為我師,儀態盈萬方”的遠古。

raw-image
After Altamira, all is decadence。阿爾塔米拉之後,一切藝術都衰落了。
— — 巴勃羅·魯伊斯·畢加索(西班牙語:Pablo Ruiz Picasso,1881年10月25日-1973年4月8日,西班牙著名的藝術家,法國成名,和喬治·布拉克同為立體主義的創始者,是20世紀現代藝術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恥感文化

魯思·本尼迪克特(Ruth Benedict,原姓Fulton,1887年6月5日-1948年9月17日,又譯作:露絲·潘乃德),20世紀初的美國人類學家,女性學者,受到弗朗茨·博厄斯(德語:Franz Boas,1858年7月9日-1942年12月21日,也譯作:法蘭茲·鮑亞士。德裔美國人類學家,現代人類學的先驅之一,被稱為“美國人類學之父”)的影嚮,同愛德華·薩皮爾(德語:Edward Sapir,1884年1月26日-1939年2月4日,又譯沙皮爾、薩丕爾,生於普魯士王國倫堡[今屬波蘭],美國人類學家和語言學家)提出了文化形貌論(Cultural Configuration),認為文化如同個人,具有不同的類型與特徵。

raw-image

在二戰期間,魯思·本尼迪克特受美國政府委托,試圖了解日本侵略文化的糢式,並希望找到可能的弱點,或者說服手段,解決盟軍是否應該占領日本,以及美國應該如何管理日本的問題。她通過大量的文學作品、剪報、電影和錄音等資料,運用文化人類學方法對日本進行研究,重點是分析了日本國民的性格。報告在1944年完成,在1946年整理成書《菊與刀(The Chrysanthemum and the Sword)出版。

In anthropological studies of different cultures the distinction between those which rely heavily on shame and those that rely heavily on guilt is an important one. A society that inculcates absolute standards of morality and relies on men’s developing a conscience is a guilt culture by definition, but a man in such a society may, as in the United States, suffer in addition from shame when he accuses himself of gaucheries which are in no way sins. He may be exceedingly chagrined about not dressing appropriately for the occasion or about a slip of the tongue. In a culture where shame is a major sanction, people are chagrined about acts which we expect people to feel guilty about. This chagrin can be very intense and it cannot berelieved, as guilt can be, by confession and atonement. A man who has sinned get relief by unburdening himself. This device of confession is used in our secular therapy and by many religious groups which have otherwise little in common. We know it bring relief. Where shame is the major sanction, a man does not experience relief when he makes his fault public even to a confessor. So long as his bad behavior does not ‘get out into the world’ he need not be troubled and confession appears to him merely a way of courting trouble. Shame cultures therefore do not provide for confessions, even to the gods. They have ceremonies for good luck rather than for expiation.
True shame cultures rely on external sanctions for good behavior, not, as true guilt cultures do, on an internalized conviction of sin. Shame is a reactio nt oothe rpeople’s criticism. A man is shamed either by being openly ridiculed and rejected or by fantasying to himself that he has been made ridiculous. In either case it is a potent sanction. But it requires an audience or at least a man’s fantasy of an audience. Guilt does not. In a nation where honor means living up to one’s own picture of oneself, a man may suffer from guilt though no man knows of his misdeed and a man’s feeling of guilt may actually berelieved by confessing his sin.
The early Puritans who settled in the United States tried to base their whole morality on guilt and ali psychiatrists know what trouble contemporary Americans have with their consciences. But shame is an increasingly heavy burden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guilt is less extremely felt than in earlier generations. In the United States this is interpreted as a relaxation of morals. There is much truth in this, but that is because we do not expect shame to do the heavy work of morality. We do not harness the acute personal chagrin which accompanies shame to our fundamental system of morality.
The Japanese do. A failure to follow their explicit signposts of good behavior, a failur et obalanc eobligatio ns or to foresee contingencies is a shame (haji). Shame, they say, is the root of virtue. A man who is sensitive to it will carry out all the rules of good behavior. ‘A man who knows shame’ is sometimes translated ‘virtuous man,’ sometimes ‘man of honor.’ shame has the same place of authority in Japanese ethics that ‘a clear conscience,’ ‘being right with God,’ and the avoidance of sin have in Western ethics. Logically enough, therefore, a man will not be punished in the afterlife. The Japanese-except for priests who know the Indian sutras-are quite unacquainted with the idea of reincarnation dependent upon one’s merit in this life, and-except for some well-instructed Christian converts-they do not recognize post-death reward and punishment or a heaven and ahell.
The primacy of shame in Japanese life means, as it does in any tribe or nation where shame is deeply felt, that any man watches the judgment of the public upon his deeds. He need only fantasy what their verdict will be, but he orients himself toward the verdict of others. When everybody is playing the game by the same rules and mutually supporting each other, the Japanese can belighthearted and easy. They can play the game with fanaticism when they feel it is one which carries out the ‘mission’ of Japan. They are most vulnerable when they attempt to export their virtues into foreign lands where their own formal signposts of good behavior do not hold. They failed in their ‘good will’ mission to Greater East Asia, and the resentment many of them felt at the attitudes of Chinese and Filipinos toward them was genuine enough.

— — Ruth Benedict,The Chrysanthemum and the Sword
raw-image
在人類學對各種文化的研究中,區別以恥為基調的文化和以罪為基調的文化是一項重要工作。提倡建立道德的絕對標準並且依靠它發展人的良心,這種社會可以定義為“罪感文化”。不過,這種社會的人,例如在美國,在做了並非犯罪的不妥之事時,也會自疚而另有羞恥感。比如,有時因衣著不得體,或者言辭有誤,都會感到懊惱。在以恥為主要強制力的文化中,對那些在我們看來應該是感到犯罪的行為,那里的人們則感到懊惱。這種懊惱可能非常強烈,以至不能像罪感那樣,可以通過懺悔、贖罪而得到解脫。犯了罪的人可以通過坦白罪行而減輕內心重負。坦白這種手段已運用於世俗心理療法,許多宗教團體也運用,雖然這兩者在其他方面很少共同之處。我們知道,坦白可以解脫。但在以恥為主要強制力的地方,有錯誤的人即使當眾認錯,甚至向神父懺悔,也不會感到解脫。他反而會感到,只要不良行為沒有暴露在社會上,就不必懊喪,坦白懺悔只能是自尋煩惱。因此,恥感文化中沒有坦白懺悔的習慣,甚至對上帝懺悔的習慣也沒有。他們有祈禱幸福的儀式,卻沒有祈禱贖罪的儀式。
真正的罪感文化則依靠罪惡感在內心的反應來做善行。羞恥是對別人批評的反應。一個人感到羞恥,是因為他或者被公開譏笑、排斥,或者他自己感覺被譏笑,不管是哪一種,羞恥感都是一種有效的強制力。但是,羞恥感要求有外人在場,至少要感覺到有外人在場。罪惡感則不是這樣。有的民族中,名譽的含義就是按照自己心目中的理想自我而生活,這樣,即使惡行未被人發覺,自己也會有罪惡感,而且這種罪惡感會因坦白懺悔而確實得到解脫。
移居美國的清教徒們曾努力把一切道德置於罪惡感的基礎之上。所有精神病學者都知道,現代美國人是如何為良心所苦惱。但是在美國,羞恥感正在逐漸加重其分量,而罪惡感則已不如以前那麼敏銳。美國人把這種現象解釋為道德的松弛。這種解釋雖然也包藏著很多真理,但這是因為我們沒有指望羞恥感能對道德承擔重任。我們也不把伴隨恥辱而出現的強烈的個人惱恨納入我們道德的基本體系。
日本人正是把羞恥感納入道德體系的。不遵守明確規定的各種善行標志,不能平衡各種義務或者不能預見到偶然性的失誤,都是恥辱。他們說,知恥為德行之本。對恥辱敏感就會實踐善行的一切準則。“知恥之人” 這句話有時譯成 “有德之人”,有時譯成 “重名譽之人”。恥感在日本倫理中的權威地位與西方倫理中的 “純潔良心”、“篤信上帝”、“回避罪惡” 的地位相等。由此得出的邏輯結論則是,人死之後就不會受懲罰。日本人 — — 讀過印度經典的僧侶除外一一對那種前世功德、今生受報的輪回報應觀念是很陌生的。除了少數皈依基督教的以外,他們不承認死後報應及天堂地獄之說。
恥感在日本人生活中的重要性,恰如一切看重恥辱的部落或民族一樣,其意義在於,任何人都十分註意社會對自己行動的評價。他只需推測別人會做出什麼樣的判斷,並針對別人的判斷而調整行動。當每個人按照同一規則玩游戲並相互支援時,日本人就會愉快而輕松地參加。當他們感到這是履行日本的“使命”時,他們就會狂熱地參加。當他們試圖把自己的道德輸出到那些並不通行日本的善行標志的外國時,他們就最易遭受攻擊。他們“善良”的“大東亞”使命失敗了。許多日本人對中國人和菲律賓人所採取的態度實在感到憤慨。
— — 魯思·本尼迪克特. 菊與刀

魯思·本尼迪克特把基於基督教的文明歸類於罪感文化(Guilt Culture),把日本文明歸類於恥感文化(Shame Culture)。她的分類很有意義,但是她簡單地認為恥感文化是外在驅動,即缺乏內省。這是錯誤的。日本人的恥感受儒家文化的影嚮,但又有自身的特色。

raw-image

羞恥心

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譯文]孔子說:“以政令來管理,以刑法來約束,百姓雖不敢犯罪,但不以犯罪為恥;以道德來引導,以禮法來約束,百姓不僅遵紀守法,而且引以為榮。”
— — 論語‧為政

顯然,按照儒學,恥辱是內在的約束。儒家文化也希望通過每個個體以“道德”來進行自我管理。

具體到人的“恥感”是如何得來的,沒有公認的明確的定義。通常的解釋是因隱私遭侵害,被他人知曉。或者自我一些不榮譽、不成功、不得體等事件,感受到與社會預期不符,或者受到他人指責,所造成的情緒、心理的感受。

日本人的“恥”具有一種獨特性,她不是因為你做了不該做的事情,而是當你做了不該做的事情時候,還從中發現了“樂趣”。如果我們深入分析,日本的“恥”,更多是因為享受了不應做的事情所帶來的興奮、快樂,甚至期望但又害怕之中的特別感受。

比如吧,你吃了垃圾食品,知道它對身體不好,但是它好吃啊 — — 事實上,所有的垃圾食品都好吃,反而健康食品中,不少是難吃的。畢竟,為了身體健康吃些難吃的食品是正常的。如果知道不健康,又不好吃還要吃,實在不符合人性。

raw-image

食色性也,《蒲公英》中的食色,到了《女郎漫游仙境》(The Excitement of the Do-Re-Mi-Fa Girl,日語:ドレミファ娘の血は騒ぐ ,1985。IMDb: tt0214636),就算是對色的科學實驗吧。

繁花走線,2023年2月11,14,15修改


繁花走線:被緊縛的花房

紅字,淬鍊劍的火(1)-清潔

紅字,淬鍊劍的火(2)-美國紅

紅字,淬鍊劍的火(3)-中國紅

那顆叫靚妹仔的流星[1]-碧琪

那顆叫靚妹仔的流星[2]-鬼媽煮飯

蒲公英盛開的食色

仙境中的“恥”女郎[1]·恥感文化

仙境中的“恥”女郎[2]·新自由心理研究

仙境中的“恥”女郎[3]·極“恥”實驗


關註我,我們一起看花開花落;分享我,此生艱難,唯有結緣;
— — 繁花走線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Arno Will的沙龍
4會員
9內容數
世上的花,纷繁绽放,与我无关 此生的花,飘零飞落,在我眼中
Arno Will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3/03/19
這座大學處處綻放著愛情、喜悅和生機, 如同戰場。 —— 女郎漫游仙境
Thumbnail
含有成人內容
2023/03/19
這座大學處處綻放著愛情、喜悅和生機, 如同戰場。 —— 女郎漫游仙境
Thumbnail
含有成人內容
2023/02/25
未來的人類很可能不會遮掩,換句話說就是赤身裸體的生活。因為裸體 所以才無法從外部指出我們羞恥的是哪個部位。這樣的時刻可能會發生,總之,我覺得羞恥心比遮掩更有力,更優先。
Thumbnail
含有成人內容
2023/02/25
未來的人類很可能不會遮掩,換句話說就是赤身裸體的生活。因為裸體 所以才無法從外部指出我們羞恥的是哪個部位。這樣的時刻可能會發生,總之,我覺得羞恥心比遮掩更有力,更優先。
Thumbnail
含有成人內容
2023/02/17
他們說,當你死時,你會看到電影一樣的東西。像幾秒內看完人生的萬花筒,我很期望那個電影,一個人最後的電影。 — — 伊丹十三,蒲公英
Thumbnail
含有成人內容
2023/02/17
他們說,當你死時,你會看到電影一樣的東西。像幾秒內看完人生的萬花筒,我很期望那個電影,一個人最後的電影。 — — 伊丹十三,蒲公英
Thumbnail
含有成人內容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家中修繕或裝潢想要找各種小零件時,直接上網採買可以省去不少煩惱~看看Sylvia這回為了工地買了些什麼吧~
Thumbnail
家中修繕或裝潢想要找各種小零件時,直接上網採買可以省去不少煩惱~看看Sylvia這回為了工地買了些什麼吧~
Thumbnail
👜簡單生活,從整理包包開始!我的三款愛用包+隨身小物清單開箱,一起來看看我每天都帶些什麼吧🌿✨
Thumbnail
👜簡單生活,從整理包包開始!我的三款愛用包+隨身小物清單開箱,一起來看看我每天都帶些什麼吧🌿✨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觀奇美博物館學思 ​ 外觀宏偉,可惜參觀那天,將近三十度高溫,而從下車處走到大門,一般人也要十五分左右,同車大都老弱,戲稱走道買門票處大概都曬成中暑雕像! 裡面收藏豐富,缺乏有系統導覽,我想大部分進館者,能停留半天體力與時間已是不易,若能知曉大概,帶著幾則精彩故事而回。應比聽單點式語音介紹受用! ​
Thumbnail
觀奇美博物館學思 ​ 外觀宏偉,可惜參觀那天,將近三十度高溫,而從下車處走到大門,一般人也要十五分左右,同車大都老弱,戲稱走道買門票處大概都曬成中暑雕像! 裡面收藏豐富,缺乏有系統導覽,我想大部分進館者,能停留半天體力與時間已是不易,若能知曉大概,帶著幾則精彩故事而回。應比聽單點式語音介紹受用! ​
Thumbnail
而激情的愛,這不是清教徒所應該追尋的。清教徒既反對獨身主義,也反對婚外的性。——繁花走線
Thumbnail
而激情的愛,這不是清教徒所應該追尋的。清教徒既反對獨身主義,也反對婚外的性。——繁花走線
Thumbnail
作者前言: 這個第003篇,剛開始頗難取篇名。 因為裡面大大小小提出不少事情,所以我困惑好一會。 後來我想到,乍看問的很雜,追根究柢不都是在問自然和文明的事情? 首先,來首OP Adiemus(阿迪馬斯) 別被開頭五秒的靜止畫面騙到,後面的畫面都很壯闊漂亮 真的值得花五分鐘看完,絕對是享受 003:
Thumbnail
作者前言: 這個第003篇,剛開始頗難取篇名。 因為裡面大大小小提出不少事情,所以我困惑好一會。 後來我想到,乍看問的很雜,追根究柢不都是在問自然和文明的事情? 首先,來首OP Adiemus(阿迪馬斯) 別被開頭五秒的靜止畫面騙到,後面的畫面都很壯闊漂亮 真的值得花五分鐘看完,絕對是享受 003:
Thumbnail
***文字摘錄: #魔幻寫實小說中之魔幻角色現實化# 臺灣師範大學設計學系 賴盈兆 碩士論文(2022) 然而魔幻寫實由繪畫導入文學作品裡,就不得不提拉丁美洲地區的文學,簡稱「拉美文學」。崛起於二十世紀後半,至今影響遍及全球,雖不是魔幻寫實主義文學的首創,但可謂是最重要的文學品項質變--百年孤寂。
Thumbnail
***文字摘錄: #魔幻寫實小說中之魔幻角色現實化# 臺灣師範大學設計學系 賴盈兆 碩士論文(2022) 然而魔幻寫實由繪畫導入文學作品裡,就不得不提拉丁美洲地區的文學,簡稱「拉美文學」。崛起於二十世紀後半,至今影響遍及全球,雖不是魔幻寫實主義文學的首創,但可謂是最重要的文學品項質變--百年孤寂。
Thumbnail
首次刊載於閱讀最前線 出版時間:2017/2(再版) 看完情感教育,見證著主角腓德烈克與若干人等從開始的純真熱情,到後來的分歧與盤算,這場情感的教育教會了我們:有著歲月與人生經歷的人們仍可能依舊不受教。也許這才是情感教育的真諦。 其他出沒地: 👉Matters
Thumbnail
首次刊載於閱讀最前線 出版時間:2017/2(再版) 看完情感教育,見證著主角腓德烈克與若干人等從開始的純真熱情,到後來的分歧與盤算,這場情感的教育教會了我們:有著歲月與人生經歷的人們仍可能依舊不受教。也許這才是情感教育的真諦。 其他出沒地: 👉Matters
Thumbnail
「讀者,你是否偶爾也會 陶醉地,細細品嘗般地呼吸著 那彌漫在教堂里的焚香的氣息, 或是香袋中那成年的麝香? 深邃而神奇的魅力,使我們眩暈, 使過去在今日再現! 就這樣,情人從可愛的肉體上 采摘回憶那美妙的花朵。 」
Thumbnail
「讀者,你是否偶爾也會 陶醉地,細細品嘗般地呼吸著 那彌漫在教堂里的焚香的氣息, 或是香袋中那成年的麝香? 深邃而神奇的魅力,使我們眩暈, 使過去在今日再現! 就這樣,情人從可愛的肉體上 采摘回憶那美妙的花朵。 」
Thumbnail
第三組是畢卡索(1881年-1973年)與馬諦斯(1869年-1954年),這兩位藝術家的競爭關係好像就比較明白一點,但作者認為若沒有這兩位天才的競爭,「立體派」也不會誕生。 馬蒂斯比畢卡索年長許多,當畢卡索在家鄉西班牙獲得小小成功後到巴黎發展時,馬諦斯已在巴黎藝術圈畫了幾些年...
Thumbnail
第三組是畢卡索(1881年-1973年)與馬諦斯(1869年-1954年),這兩位藝術家的競爭關係好像就比較明白一點,但作者認為若沒有這兩位天才的競爭,「立體派」也不會誕生。 馬蒂斯比畢卡索年長許多,當畢卡索在家鄉西班牙獲得小小成功後到巴黎發展時,馬諦斯已在巴黎藝術圈畫了幾些年...
Thumbnail
一九八二年,我在蘇利南的布朗山國家公園研究嬌鶲的演示行為,住在公園的工寮裡,一個床位每天花幾美元,其他的工人是年輕的薩拉馬坎人(Saramaccan)。十七世紀初,有非洲奴隸從靠海岸的農場逃出來,往上游移居到森林居住,最後在新世界建立了混合其他文化特色的非洲
Thumbnail
一九八二年,我在蘇利南的布朗山國家公園研究嬌鶲的演示行為,住在公園的工寮裡,一個床位每天花幾美元,其他的工人是年輕的薩拉馬坎人(Saramaccan)。十七世紀初,有非洲奴隸從靠海岸的農場逃出來,往上游移居到森林居住,最後在新世界建立了混合其他文化特色的非洲
Thumbnail
關鍵字  浪蕩子的學校、行為主義(Behaviorism)、向體制之惡連結的巴布洛夫之犬、孤立無援的西林城塞─原子化的社會與同溫層所產生的無形障壁與社會隔離的疏離、 酒神祭的狂歡作樂、 享樂主義的快樂原則與資本發展驅力、 待價而沽的「商品」奴隸、 買與賣的關係;只有支配與臣服......
Thumbnail
關鍵字  浪蕩子的學校、行為主義(Behaviorism)、向體制之惡連結的巴布洛夫之犬、孤立無援的西林城塞─原子化的社會與同溫層所產生的無形障壁與社會隔離的疏離、 酒神祭的狂歡作樂、 享樂主義的快樂原則與資本發展驅力、 待價而沽的「商品」奴隸、 買與賣的關係;只有支配與臣服......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