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吃開始的親子時光-「預約。幸福溫度」推薦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這是一本太神奇的書了!
作者顛覆了長期以來家長們的想像,二三歲的小小孩居然可以那麼認真且慎重的在廚房裡工作,不只是洗碗擦桌子,還能切菜煮飯,真的是跌破大家眼鏡。
這也是一本太令人感動的書了!
當我們相信孩子,並且讓他們承擔責任,孩子的表現真的令人感動,而且與孩子一起在廚房準備著餐點時,也是親子互動最幸福的時光了。
這是一本當代最欠缺的書了!
太多孩子從小在電視與行動裝置螢幕的吸引下,與這個真實世界距離愈來愈遙遠,對孩子的成長與發展形成許多負面影響,也逐漸產生了許多精神障礙,因為這本書給我們的信心,當我們願意帶著孩子一起烹調,透過食物,可以找回人與環境連結的臍帶。
雖然華人喜歡吃,飲食對大部分的華人是非常有吸引力的,從古代的漢書就這麼寫著:「王者以民為天,而民以食為天」,甚至道貌岸然的孔老夫子也這麼說:「禮之初,始於飲食。」
但是也因為在台灣「吃」實在太方便了,夜市攤販,餐廳小吃店,乃至於二十四小時便利超商,乃至於超市商場,滿坑滿谷的食品,我們反而沒有辦法看見真正的食物,以及了解食物與環境的關係。
「吃」是人類最基本的天性,飲食甚至可以說是人類文明產生的原動力呢!英國牛津大學歷史學教授就曾這麼說,食物是世界史裡最重要的課題,發明烹飪,因此發展出共同進食的社群,是人之所以為人的分水嶺,然後隨著飲食的複雜與儀式化,吃東西對人類已經不再只是為了活下去,而有了文化的意涵,然後畜牧的發展,從狩獵的生產,再來農業的發明,更是人類文明進展的里程碑,直到近代飲食工業化,食物大量製造與長途運輸,更與現今的環境、生態以及人類的未來息息相關。
我們可以學習與作者一樣,帶著孩子上市場,讓孩子看到蘿蔔是怎麼從土壤裡挖出來,小黃瓜又是如何長大,甚至豬或雞,是飼養在什麼樣的環境,瞭解我們吃下的每一口食物,我們所付出的代價,以及應負的責任。
日本人至今在吃東西之前,都會合掌說出一句感謝的話,那是對讓我們可以活下來,而奉獻出生命的動植物誠摯地感謝,「我領受您的生命了!」這種感恩的心情,其實也是人生幸福感最大來源。
同時,每個人小時候吃媽媽手煮的飯菜,更是一輩子幸福難忘的滋味,食物擁有讓全家人共享美好人生的力量,即使媽媽煮的飯菜很簡單,遠遠比不上外面餐館的豐富,可是我們真正感受到的不只是食物的味道,而是整個用餐的氛圍。
當然,如果孩子從小就能與媽媽一起煮飯,那更是人生不可多得的幸福滋味了!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1.5K會員
2.1K內容數
隨著歲月遞變,我自己還是有些主題想比較有系統地寫,另一方面也知道自己需要外力督促,不然恐怕會沉溺在書本裡,懶得動筆。剛好vocus找我進來寫作,或許對我而言,這是個好機會,可以更有效率地把幾個主題整理出來。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或許不論成人或小孩,生命的成長都是依循相似的模式:遇到問題 → 尋找解方/評估資源 → 做出決策 → 付諸行動。很多事情只能在短時間內思考、決定後就採取行動。這就是人生,這就是成長。就和旅行一樣,沒有課綱可參考,沒有教案可以寫,遇到挑戰只能直接面對。就這樣一步步從做中學,從錯中學。
Thumbnail
前些日子(孩子約三歲半),觀察到孩子的精細肌肉、思考邏輯和語言表達有了明顯的進步,似乎到了下一個成長階段。因此思考著陪伴她的日常中能多做些什麼? 幼兒教育上重要的三件事 把過往幾個學習過的教育派別複習一下掃過一次,它們在幼兒教育上有三個共通點:著重烹飪、藝術、自然或園藝。中式料理已經成為我們的日
Thumbnail
為人父母,總是想給孩子最好的,所謂最好的,指的都是物質,以為滿足孩子所有物質條件就是愛的表現。其實大部份的家長都沒有想過,自己平時的思維和行為舉止才是影響孩子表現的主要關鍵,就算只給得起孩子一碗白飯,他還是能從那碗白飯體悟愛的真諦,所以物質從來都不是最重要的。 有兩個真實故事。第一個故事這樣的
Thumbnail
如果社會問題追根究底來自於教育,而教育最終還是得回歸到家庭發揮應有的功能,那麼,是不是應該讓親職成為人們願意投入、投資的一件事呢?
Thumbnail
飢腸轆轆的時候吃到美味的料理,我感覺到幸福。 置身於森林吸收芬多精的時候,我感覺到平靜。 在豔陽底下聽著汩汩的海浪聲,我感覺到療癒。 試著回想過去所有感到心靈澄淨的時刻,幾乎都與大自然及味覺有關,我想這也是為什麼人們熱衷於野餐或在庭園享受下午茶的原因吧? 《獾爸的天空廚房
Thumbnail
親子共讀《最棒的發明在我家》,除了故事內容是以父女對話的方式展開,書本一開始,就讓孩子自己設定故事場景,更有許多可以讓親子一起互動後完成故事的空間,書中還有一些小亮點等你去發掘、去玩味~
Thumbnail
掙扎於孩子的挑食煩惱?來,讓我們一起將每次的用餐時光,化作家庭歡聚的美好時刻!不再是勉強的喂食,而是樂在其中的共享。 孩子對食物的抗拒,其實是探索世界的一部分,用一點巧思,我們可以讓餐桌成為學習與樂趣並存的地方。從創意遊戲到正向鼓勵,從家長的榜樣到共同參與,一切皆有可能。 想知道如何讓孩子從勉強
Thumbnail
「玩樂」並不是孩子學習的敵人,反而是他們學習的夥伴。善於玩樂的孩子,能在「玩樂」中學習越多的技能、體驗越多的經驗,也能具備更多元的能力。
Thumbnail
孩子在2歲左右即可開始參與簡單廚房工作,如洗菜、打蛋。在2.5歲後,引導他們進入備料階段,使用兒童專用工具,培養安全使用刀具方式。然而,接觸燙的爐具則需視技能和安全意識而定。家長應先在旁協助,共同創造安全有趣的烹飪體驗。
Thumbnail
孩子吃飯總是虎頭蛇尾,最後只好由我這個老媽子一口一口餵進他們的嘴,可是心中實在很不願意,動手拿湯匙挖飯、放進嘴裡,這是手部精細動作的訓練,所以為了要讓他們全程自己吃飯,也是費煞腦筋。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或許不論成人或小孩,生命的成長都是依循相似的模式:遇到問題 → 尋找解方/評估資源 → 做出決策 → 付諸行動。很多事情只能在短時間內思考、決定後就採取行動。這就是人生,這就是成長。就和旅行一樣,沒有課綱可參考,沒有教案可以寫,遇到挑戰只能直接面對。就這樣一步步從做中學,從錯中學。
Thumbnail
前些日子(孩子約三歲半),觀察到孩子的精細肌肉、思考邏輯和語言表達有了明顯的進步,似乎到了下一個成長階段。因此思考著陪伴她的日常中能多做些什麼? 幼兒教育上重要的三件事 把過往幾個學習過的教育派別複習一下掃過一次,它們在幼兒教育上有三個共通點:著重烹飪、藝術、自然或園藝。中式料理已經成為我們的日
Thumbnail
為人父母,總是想給孩子最好的,所謂最好的,指的都是物質,以為滿足孩子所有物質條件就是愛的表現。其實大部份的家長都沒有想過,自己平時的思維和行為舉止才是影響孩子表現的主要關鍵,就算只給得起孩子一碗白飯,他還是能從那碗白飯體悟愛的真諦,所以物質從來都不是最重要的。 有兩個真實故事。第一個故事這樣的
Thumbnail
如果社會問題追根究底來自於教育,而教育最終還是得回歸到家庭發揮應有的功能,那麼,是不是應該讓親職成為人們願意投入、投資的一件事呢?
Thumbnail
飢腸轆轆的時候吃到美味的料理,我感覺到幸福。 置身於森林吸收芬多精的時候,我感覺到平靜。 在豔陽底下聽著汩汩的海浪聲,我感覺到療癒。 試著回想過去所有感到心靈澄淨的時刻,幾乎都與大自然及味覺有關,我想這也是為什麼人們熱衷於野餐或在庭園享受下午茶的原因吧? 《獾爸的天空廚房
Thumbnail
親子共讀《最棒的發明在我家》,除了故事內容是以父女對話的方式展開,書本一開始,就讓孩子自己設定故事場景,更有許多可以讓親子一起互動後完成故事的空間,書中還有一些小亮點等你去發掘、去玩味~
Thumbnail
掙扎於孩子的挑食煩惱?來,讓我們一起將每次的用餐時光,化作家庭歡聚的美好時刻!不再是勉強的喂食,而是樂在其中的共享。 孩子對食物的抗拒,其實是探索世界的一部分,用一點巧思,我們可以讓餐桌成為學習與樂趣並存的地方。從創意遊戲到正向鼓勵,從家長的榜樣到共同參與,一切皆有可能。 想知道如何讓孩子從勉強
Thumbnail
「玩樂」並不是孩子學習的敵人,反而是他們學習的夥伴。善於玩樂的孩子,能在「玩樂」中學習越多的技能、體驗越多的經驗,也能具備更多元的能力。
Thumbnail
孩子在2歲左右即可開始參與簡單廚房工作,如洗菜、打蛋。在2.5歲後,引導他們進入備料階段,使用兒童專用工具,培養安全使用刀具方式。然而,接觸燙的爐具則需視技能和安全意識而定。家長應先在旁協助,共同創造安全有趣的烹飪體驗。
Thumbnail
孩子吃飯總是虎頭蛇尾,最後只好由我這個老媽子一口一口餵進他們的嘴,可是心中實在很不願意,動手拿湯匙挖飯、放進嘴裡,這是手部精細動作的訓練,所以為了要讓他們全程自己吃飯,也是費煞腦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