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飯店不再主動提供一次性備品,就是環保愛地球?

更新 發佈閱讀 4 分鐘
raw-image

只能說環保署官員們好傻好天真啊!同時也苦了想省錢又想當環保尖兵,卻要忍受種種不便的你我他。

情境一

飯店不再主動給備品7月起須自帶盥洗用具

強迫飯店旅館不得主動提供洗髮乳、沐浴精、牙膏、牙刷等一次性備品,說是要減少垃圾量,但成效如何呢?

難得出遊,還要傷腦筋這個那個忘了帶要被多收錢?或是去超商另外花錢買?可人大多是健忘的,就算知道被當冤大頭還是多掏銀子圖個方便就好。

畢竟能用錢解決的都算小事,誰還在乎有沒有傷害地球?

情境二

手搖杯IG更難拍了!台北市12月起「禁用一次塑膠杯」,統整21間「手搖杯紙杯、環保杯拍照攻略」拍IG一定要先收藏

禁用塑膠杯,獎勵自帶杯子裝手搖飲咖啡可以讓人們養成自備杯子的習慣?真能達到環境減塑、民眾省錢的雙贏目標?

為了便宜5塊還要自備杯子,壓縮了放上班必要物品的空間,如此一來還得傷腦筋要買多大的包包?我買的飲料杯是不是防漏規格?

等到年終掃除時赫然發現櫥櫃裡多得是各式精美的保溫杯、隨行杯,但都沒用過幾次。為了每次買飲料折5塊銅板的小確幸,反倒多付出好幾張鈔票。滿櫥櫃的環保杯生產原料加總之後,比塑膠杯的用量來得少嗎?



理想與現實的角力

我所處的職場,也有類似的,理想與現實兩難的場景。

商務艙就算發放可重複使用的過夜包,仍有多數常客為了把精美的過夜包留著送人,堅持不拆封,選擇索要拋棄式牙刷。而不知是不是受到即將推動的政策影響,經濟艙貴賓搜刮一次性用品的頻率比往日更頻繁,甚至洗手乳等常備清潔用品憑空消失,引來其他人抱怨連連。

近期更換的機上紙杯和連鎖咖啡店的最大不同,就是內裡少了塑膠淋膜。沒了這層薄膜的紙杯,既不防油不防水還不隔熱。以我用這種杯子裝熱飲的經驗為例,單手拿超燙的,而且不用二十分鐘,杯體就會軟化,輕輕一捏底部就會裂開,唯有再外層多套一個紙杯才能解決以上種種不便,還多製造一個杯子的垃圾量。

以上雖然只是生活中的小事,卻讓我不禁懷疑:讓你不舒服、不方便的才是真環保?

了解並配合自己的習慣 才能提高落實環保的意願

看到這裡,恐怕不少人認為我反對這些為環保所做的努力?

正好相反,我由衷佩服落實環保理念堅持自備牙刷 杯子等的環保尖兵。同時為自己的貪圖方便感到慚愧。

然而這就表示我要放棄使用一次性用品嗎?

我的選擇是:在了解自己使用物品習慣的前提下,盡力且持續減少使用一次性備品的頻率。

什麼意思呢?

以最近反彈最大的拋棄式牙刷來說,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帶每天在用的那支刷頭。我自己就有一支電動牙刷,但不會每次出差都帶著它。

決定要攜帶電動牙刷還是用旅館提供的備品,取決那幾天的行程有沒有托運行李。

我的電動牙刷為充電式,合理推斷內裝可能和手機一樣是鋰電池。鋰電池容易自燃的特性,規定只能放在隨身行李中不得托運。偏偏我又有些潔癖,貼身衣物、衛生用品不會放在工作用的隨身小箱裡,因此有了這樣的區別:有拖運行李的話用先前搜集的拋棄式牙刷,沒有拖運行李時則另外準備只放過夜用品的手提袋。當然,電動刷頭此刻就能派上用場。

那麼隨行杯 保溫杯呢?

如果步行可以抵達,或是前往距離稍遠卻沒有後續行程的咖啡廳,那我當然很樂意帶隨行杯。不但可以享折扣、喝完飲料還能請店家裝少量飲用水,省下荷包多買瓶裝水也不會增加塑膠垃圾,好處多多。

可說到出遠門,尤其是東南亞國家,瓶裝水就是不能缺少的必需品。這是因為東南亞大部分國家自來水質堪慮,隨意入口拉肚子事小,不能順利完成工作可不是開玩笑的,極端情況可能得滯留該國接受治療。和台灣健保相比,金額絕對不是筆小數。

由上述經驗可以知道:習慣方便的人性很難改變。一味忍受不舒服、不方便的作法,沒辦法持之以恆的。

就像運動一樣, 走路爬樓梯比拖著疲累的身體去健身房更有助於養成每天動一動的習慣。

按照自己的生活方式調整,才是兼顧生活便利和環保的好方法。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Coffee Tea & Me的沙龍
38會員
134內容數
專門勸退懷有空姐夢的沒良心阿姨練肖維的「飛翔公關室」 期許擔任各位貴賓、現役與未來空服互相了解的橋樑 每週一晚上更新一次
2025/04/21
本文分享作者擔任空服員期間,與日本籍同事相處的經驗,以及公司制度的演變如何影響工作環境。早年制度不完善,導致日本線工作壓力大,部分日本籍同事態度消極,倚賴臺灣籍同事承擔更多工作。隨著科技進步和公司制度改善,工作環境已有改善。
Thumbnail
2025/04/21
本文分享作者擔任空服員期間,與日本籍同事相處的經驗,以及公司制度的演變如何影響工作環境。早年制度不完善,導致日本線工作壓力大,部分日本籍同事態度消極,倚賴臺灣籍同事承擔更多工作。隨著科技進步和公司制度改善,工作環境已有改善。
Thumbnail
2025/04/04
與外籍組員共事的經驗分享,說明語言溝通、工作態度、以及文化差異等面向。
2025/04/04
與外籍組員共事的經驗分享,說明語言溝通、工作態度、以及文化差異等面向。
2025/03/22
空服員的職責不僅止於確保乘客安全,更要面對乘客遺忘在機上的手機、藍牙耳機等鋰電池產品,這些物品可能造成的安全隱患,讓空服員的工作量倍增,並承受著來自主管和乘客的壓力。本文描述了空服員在處理這些遺忘物品時的種種挑戰,以及他們為維護飛機安全所付出的努力。
2025/03/22
空服員的職責不僅止於確保乘客安全,更要面對乘客遺忘在機上的手機、藍牙耳機等鋰電池產品,這些物品可能造成的安全隱患,讓空服員的工作量倍增,並承受著來自主管和乘客的壓力。本文描述了空服員在處理這些遺忘物品時的種種挑戰,以及他們為維護飛機安全所付出的努力。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有沒有許多的分裝罐呢? 浴室-直接擺洗髮乳沐浴乳太醜了,我要換成有質感的補充罐。 廚房-調味料的瓶罐不統一看起來很亂,我要買一系列的瓶子分裝,看起來美麗又整齊。 旅遊-總是要帶大罐的化妝水、乳液、盥洗用品,我要分裝成小小罐,方便旅遊的時候使用。
Thumbnail
大家有沒有許多的分裝罐呢? 浴室-直接擺洗髮乳沐浴乳太醜了,我要換成有質感的補充罐。 廚房-調味料的瓶罐不統一看起來很亂,我要買一系列的瓶子分裝,看起來美麗又整齊。 旅遊-總是要帶大罐的化妝水、乳液、盥洗用品,我要分裝成小小罐,方便旅遊的時候使用。
Thumbnail
推薦閱讀對象: 1. 剛開始關注環保議題 or 同溫層朋友,想參考別人的方法 2. 對週遭不拿塑膠袋、用布衛生棉等行為充滿疑惑,且替他們覺得麻煩的人XD 3. 純粹好奇路過的朋友
Thumbnail
推薦閱讀對象: 1. 剛開始關注環保議題 or 同溫層朋友,想參考別人的方法 2. 對週遭不拿塑膠袋、用布衛生棉等行為充滿疑惑,且替他們覺得麻煩的人XD 3. 純粹好奇路過的朋友
Thumbnail
排除北部地區,台灣已經有將近一年的時間沒有下雨,雖然“春旱”本身是華南地區比較常見的天災,但是這次的春旱所造成的缺水災情讓台灣中南部的居民哀嚎連天。 作為一個清潔型強迫症患者,我最害怕的就是沒有水可以用,因為“無法用水清潔”這件事情,對我們這種人來說幾乎跟下地獄沒什麼差別。而近期台中水庫蓄水量,也
Thumbnail
排除北部地區,台灣已經有將近一年的時間沒有下雨,雖然“春旱”本身是華南地區比較常見的天災,但是這次的春旱所造成的缺水災情讓台灣中南部的居民哀嚎連天。 作為一個清潔型強迫症患者,我最害怕的就是沒有水可以用,因為“無法用水清潔”這件事情,對我們這種人來說幾乎跟下地獄沒什麼差別。而近期台中水庫蓄水量,也
Thumbnail
大部分的人都相信「去跟別人說這件事,只會被討厭。」而從來不試試先從自己身邊的人開始提倡起。但我的經驗告訴我,即使真的有人會因為這樣討厭我,但很多人是因為「沒有想到可以這樣做」而「習慣」原來的作法,認為「只能這樣子了」,只要多試幾次,並且身體力行給其他人看:「沒有很難啊!」而且「還不用整理垃圾呢!」
Thumbnail
大部分的人都相信「去跟別人說這件事,只會被討厭。」而從來不試試先從自己身邊的人開始提倡起。但我的經驗告訴我,即使真的有人會因為這樣討厭我,但很多人是因為「沒有想到可以這樣做」而「習慣」原來的作法,認為「只能這樣子了」,只要多試幾次,並且身體力行給其他人看:「沒有很難啊!」而且「還不用整理垃圾呢!」
Thumbnail
近幾年的旅遊我有個很明顯的轉變,隨身物仍是一個小包就解決,但是多了一個後背包,裡面裝的全是減塑用品。
Thumbnail
近幾年的旅遊我有個很明顯的轉變,隨身物仍是一個小包就解決,但是多了一個後背包,裡面裝的全是減塑用品。
Thumbnail
以前會覺得自備餐具很麻煩,沒想到實踐後,才發現一次性餐具才真的很不方便! 提出幾個常見問題,以及分享我的自備餐具組
Thumbnail
以前會覺得自備餐具很麻煩,沒想到實踐後,才發現一次性餐具才真的很不方便! 提出幾個常見問題,以及分享我的自備餐具組
Thumbnail
一年一度的校慶到了,令人期待的園遊會是不可或缺的,在段考後一週要將園遊會的商品,攤位設計好事件浩大工程,而班上最在意的當然是成本啦,每個人都想要將一碗炒泡麵、一杯冷飲的價錢壓到最廉價。成本的來源不外乎杯子、食品原料以及斟酌份量也是一大考驗。
Thumbnail
一年一度的校慶到了,令人期待的園遊會是不可或缺的,在段考後一週要將園遊會的商品,攤位設計好事件浩大工程,而班上最在意的當然是成本啦,每個人都想要將一碗炒泡麵、一杯冷飲的價錢壓到最廉價。成本的來源不外乎杯子、食品原料以及斟酌份量也是一大考驗。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