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創作的基因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作者:小島秀夫
譯者:李欣怡
出版社:大家出版
出版日期:2022/12/28


讀墨AP


  這本最初是胖胖想看的,聽胖胖說「裡面推薦了很多書」,所以在他讀完之之後,我也接手讀過一遍。

  但我一開始不太理解書名的意義,越讀越覺得奇怪。因為書名叫做《創作的基因》,我本來以為裡頭就算推書,也會提到「跟創作普遍性相關的內容」,實際上這方面的內容一點都沒有,裡面只是提了很多小島喜歡的書籍——多半是科幻冷硬派、再加一點推理和其他各種作品,看得出來很有小島的風格,可是若說當中有什麼可能足以啟發我的創作的作品,光讀他的中介文字實在讓我難以體會。

  後來跟胖胖談過之後,我才終於比較抓得到這本書想要表達的主軸。

  書裡提到了很多有關MEME的事情。在小島引用的意思裡,MEME是一種跟GENE(基因)相對的概念。他認為一個人是同時由基因及MEME所組成,而MEME也就是一種涵蓋文化、習慣、與價值觀的訊息;它會依據一個人既有的、以及從外界所接受到的訊息,內化成為個人所擁有的MEME,然後在其生活與創作裡留下自己內化過的MEME,再由接觸到的其他人所吸收、繼承成為另一個人新的MEME。

  簡單來講,MEME講的其實就是一種文化的影響與傳承。在小島的《潛龍碟影》系列作品裡,據說就常導入MEME的概念。複製人擁有同樣的基因,但思想各異——我沒有實際玩過他的遊戲,猜想大概是透過這樣的方式呈現出來吧。

  所以根據胖胖解讀,這本書原本應該要叫做《創作的MEME》,只是因為如今台灣社會對MEME(迷因)的定義已經偏離小島的原意,才會改成如今的書名《創作的基因》。也就是說,這本書在講的並不是「廣泛性的創作」,而是「小島秀夫的的創作的基因」、或是「小島秀夫的創作的MEME」。它賣的是小島秀夫個人,講的是構成他MEME的各種來源,所以沒辦法當成一般在講創作的書來看待,就算當成一般在推書的書(?)也不見得妥當。最理想的閱讀前提,是需要先了解過小島的個人魅力,才能夠好好享受這本書吧。

  影響小島MEME的作品非常廣泛,除了上述提到的書籍,他也在文字裡提及人與人間的相處、手機的世代變化等等,都是形塑他MEME的來源;不過本書裡佔最大宗的仍是創作作品對他的影響——書籍、電影、電視劇、漫畫、動畫、音樂……從他推薦的作品可以知道他的涉獵之廣、及涵蓋年份之久,當中又以小說佔絕大多數。

  他提到即使自己工作繁忙,還是堅持每天都要去逛書店;他不是贊同書店裡的一定都是好書,而是認為能夠找到喜歡的作品的中獎機率只有一成,儘管如此,仍要隨時鍛鍊自己的感官,實際用自己的感受去判斷事物的優劣——做遊戲是如此,從書海間挑選喜歡的作品也是如此,透過這個過程去尋找ME與ME的連結,也培養自己的眼光。

  有些瞬間,多個叫做ME的碎片會化為一體。
  有時候,平時並沒有特別留心的事物,會突然產生連結。那些看似偶然,實為必然。我將那些連結理解為安排好的邂逅。
  這既不是神祕學,也不是神靈附體,而是藉由主動閱讀與邂逅,來吸引、創造連結。我認為要創造新的MEME,背後存在這樣的機制。
  我想我可以說,支撐我的,就是每天到書店鍛鍊出的那種找到「中獎」書籍的感性,以及「連結要靠自己創造」的那種確信吧。
  所謂學習歷史、創造未來,不過就是這些行為的累積堆疊。

  而這樣的價值觀,在他從KONAMI獨立之後,以《死亡擱淺》的型態實現了。雖然我不是小島的遊戲迷,還是覺得真的是一個很厲害的人。

  創作者非得要這樣隨時思考著事物之間的連結、滿腦子都是創作不可嗎?我覺得自己可能做不到,但還是對小島的價值觀有所共鳴。偶爾會聽說有技巧純熟的寫作者自嘲書讀得少、或是平常都不問世事,基本上我都不太相信。至少就我自己來說,開始持續閱讀的這幾年下來,我覺得自己透過閱讀所體驗到的確實對我寫下的MEME(按照小島的話來講)有所影響。如果當初更早開始好好讀書就好了呢。

  最後,雖然小島偏好的風格跟我喜歡的有所出入,我還是有從他的推薦裡找到幾本想讀的書,以下是印象比較深刻的幾本:

  1. 宮部美幸《火車》
  2. 阿嘉莎《一個都不留》
  3. 雅歌塔˙克里斯多夫《惡童日記》、《二人證據》、《第三謊言》
  4. 盧西恩˙拿赫姆《劫持波音七四七》
  5. Kelly, Kevin W. 《地球/我們的母星:太空人眼中地球之莊嚴及宇宙之神秘》(未有中譯版)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Michael Chang-avatar-img
2024/02/19
小島粉路過,願meme與你同在。
光卿-avatar-img
發文者
2024/02/19
Michael Chang 期待小島的新作!
avatar-img
光卿的沙龍
27會員
150內容數
記錄我的閱讀書籍,也分享給大家
光卿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4/04
作者在這篇科幻故事裡探討了某些有關生命的議題,好比生命的意義、永生的形式、忒修斯之船悖論等等。我覺得好難看。
Thumbnail
2025/04/04
作者在這篇科幻故事裡探討了某些有關生命的議題,好比生命的意義、永生的形式、忒修斯之船悖論等等。我覺得好難看。
Thumbnail
2025/04/03
有的時候以日本人的角度來寫台灣,有的時候則是向台灣介紹日本。讓人蠻失望的兩本書。
Thumbnail
2025/04/03
有的時候以日本人的角度來寫台灣,有的時候則是向台灣介紹日本。讓人蠻失望的兩本書。
Thumbnail
2025/03/14
《孤獨世紀》的焦點不局限於任一年齡層,且述及的是整個社會現象;《過曝世代》則是著重在孩童的教養方面,不過我覺得作者的分享讓身為成年人的我也很受教。
Thumbnail
2025/03/14
《孤獨世紀》的焦點不局限於任一年齡層,且述及的是整個社會現象;《過曝世代》則是著重在孩童的教養方面,不過我覺得作者的分享讓身為成年人的我也很受教。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小島秀夫的創作心法就是宅,看一堆小說電影,聽一堆音樂,但竟然沒有玩遊戲?他透露自己創作的養份排序,依序是電影音樂小說,電影還佔他身體70%,一個遊戲製作人,創作基因沒有遊戲。小時侯夢想拍電影,但大學時期沒有機會走這行,所以選擇了另一條創作遊戲的路。
Thumbnail
小島秀夫的創作心法就是宅,看一堆小說電影,聽一堆音樂,但竟然沒有玩遊戲?他透露自己創作的養份排序,依序是電影音樂小說,電影還佔他身體70%,一個遊戲製作人,創作基因沒有遊戲。小時侯夢想拍電影,但大學時期沒有機會走這行,所以選擇了另一條創作遊戲的路。
Thumbnail
本來默默看完後沒想特別分享的,可轉念一想這本書真的太好看了,不分享不行!原本以為是一個教別人電影評論的書籍,沒想到妥妥的是一個電影史的歷史書。
Thumbnail
本來默默看完後沒想特別分享的,可轉念一想這本書真的太好看了,不分享不行!原本以為是一個教別人電影評論的書籍,沒想到妥妥的是一個電影史的歷史書。
Thumbnail
在串流媒體大行其道,五分鐘講完電影,10分鐘講完小說的年代,大家究竟想在娛樂中得到什麼?讀書會成員這個月挑選的兩本書,一本是知名遊戲製作人小島秀夫的「創作的基因」,另一本是「映画を早送りで観る人たち ファスト映画・ネタバレ――コンテンツ消費の現在形」,兩本都跟娛樂有關
Thumbnail
在串流媒體大行其道,五分鐘講完電影,10分鐘講完小說的年代,大家究竟想在娛樂中得到什麼?讀書會成員這個月挑選的兩本書,一本是知名遊戲製作人小島秀夫的「創作的基因」,另一本是「映画を早送りで観る人たち ファスト映画・ネタバレ――コンテンツ消費の現在形」,兩本都跟娛樂有關
Thumbnail
這陣子一直在聽于為暢,暢哥的podcast《暢學宇宙》 前幾天聽了一集叫做:啟動你的「智慧飛輪」,談閱讀和寫作,其中有一個片段讓我有些共鳴,而且很開心我一開始設定的目標並沒有錯。 這篇文章大部分會講寫作,少部分才會提到閱讀。
Thumbnail
這陣子一直在聽于為暢,暢哥的podcast《暢學宇宙》 前幾天聽了一集叫做:啟動你的「智慧飛輪」,談閱讀和寫作,其中有一個片段讓我有些共鳴,而且很開心我一開始設定的目標並沒有錯。 這篇文章大部分會講寫作,少部分才會提到閱讀。
Thumbnail
在小島引用的意思裡,MEME是一種跟GENE(基因)相對的概念。他認為一個人是同時由基因及MEME所組成,而MEME也就是一種涵蓋文化、習慣、與價值觀的訊息。
Thumbnail
在小島引用的意思裡,MEME是一種跟GENE(基因)相對的概念。他認為一個人是同時由基因及MEME所組成,而MEME也就是一種涵蓋文化、習慣、與價值觀的訊息。
Thumbnail
閱讀,常常是無盡的旅程。這不只是因為人可能在他的一生會看很多書,而是因為,同樣一本書中,曾經勾引內心的文字,即便閱讀過後,可能仍然在大腦裡徘徊不去,彷彿我們仍然在「閱讀」他。就像尚未定型的記憶,在模糊的回憶中,不時浮現、重疊、拆解、重構,最後變為屬於自己的想法。
Thumbnail
閱讀,常常是無盡的旅程。這不只是因為人可能在他的一生會看很多書,而是因為,同樣一本書中,曾經勾引內心的文字,即便閱讀過後,可能仍然在大腦裡徘徊不去,彷彿我們仍然在「閱讀」他。就像尚未定型的記憶,在模糊的回憶中,不時浮現、重疊、拆解、重構,最後變為屬於自己的想法。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