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創作的基因

2023/03/18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作者:小島秀夫
譯者:李欣怡
出版社:大家出版
出版日期:2022/12/28
讀墨AP
  這本最初是胖胖想看的,聽胖胖說「裡面推薦了很多書」,所以在他讀完之之後,我也接手讀過一遍。
  但我一開始不太理解書名的意義,越讀越覺得奇怪。因為書名叫做《創作的基因》,我本來以為裡頭就算推書,也會提到「跟創作普遍性相關的內容」,實際上這方面的內容一點都沒有,裡面只是提了很多小島喜歡的書籍——多半是科幻冷硬派、再加一點推理和其他各種作品,看得出來很有小島的風格,可是若說當中有什麼可能足以啟發我的創作的作品,光讀他的中介文字實在讓我難以體會。
  後來跟胖胖談過之後,我才終於比較抓得到這本書想要表達的主軸。
  書裡提到了很多有關MEME的事情。在小島引用的意思裡,MEME是一種跟GENE(基因)相對的概念。他認為一個人是同時由基因及MEME所組成,而MEME也就是一種涵蓋文化、習慣、與價值觀的訊息;它會依據一個人既有的、以及從外界所接受到的訊息,內化成為個人所擁有的MEME,然後在其生活與創作裡留下自己內化過的MEME,再由接觸到的其他人所吸收、繼承成為另一個人新的MEME。
  簡單來講,MEME講的其實就是一種文化的影響與傳承。在小島的《潛龍碟影》系列作品裡,據說就常導入MEME的概念。複製人擁有同樣的基因,但思想各異——我沒有實際玩過他的遊戲,猜想大概是透過這樣的方式呈現出來吧。
  所以根據胖胖解讀,這本書原本應該要叫做《創作的MEME》,只是因為如今台灣社會對MEME(迷因)的定義已經偏離小島的原意,才會改成如今的書名《創作的基因》。也就是說,這本書在講的並不是「廣泛性的創作」,而是「小島秀夫的的創作的基因」、或是「小島秀夫的創作的MEME」。它賣的是小島秀夫個人,講的是構成他MEME的各種來源,所以沒辦法當成一般在講創作的書來看待,就算當成一般在推書的書(?)也不見得妥當。最理想的閱讀前提,是需要先了解過小島的個人魅力,才能夠好好享受這本書吧。
  影響小島MEME的作品非常廣泛,除了上述提到的書籍,他也在文字裡提及人與人間的相處、手機的世代變化等等,都是形塑他MEME的來源;不過本書裡佔最大宗的仍是創作作品對他的影響——書籍、電影、電視劇、漫畫、動畫、音樂……從他推薦的作品可以知道他的涉獵之廣、及涵蓋年份之久,當中又以小說佔絕大多數。
  他提到即使自己工作繁忙,還是堅持每天都要去逛書店;他不是贊同書店裡的一定都是好書,而是認為能夠找到喜歡的作品的中獎機率只有一成,儘管如此,仍要隨時鍛鍊自己的感官,實際用自己的感受去判斷事物的優劣——做遊戲是如此,從書海間挑選喜歡的作品也是如此,透過這個過程去尋找ME與ME的連結,也培養自己的眼光。
  有些瞬間,多個叫做ME的碎片會化為一體。
  有時候,平時並沒有特別留心的事物,會突然產生連結。那些看似偶然,實為必然。我將那些連結理解為安排好的邂逅。
  這既不是神祕學,也不是神靈附體,而是藉由主動閱讀與邂逅,來吸引、創造連結。我認為要創造新的MEME,背後存在這樣的機制。
  我想我可以說,支撐我的,就是每天到書店鍛鍊出的那種找到「中獎」書籍的感性,以及「連結要靠自己創造」的那種確信吧。
  所謂學習歷史、創造未來,不過就是這些行為的累積堆疊。
  而這樣的價值觀,在他從KONAMI獨立之後,以《死亡擱淺》的型態實現了。雖然我不是小島的遊戲迷,還是覺得真的是一個很厲害的人。
  創作者非得要這樣隨時思考著事物之間的連結、滿腦子都是創作不可嗎?我覺得自己可能做不到,但還是對小島的價值觀有所共鳴。偶爾會聽說有技巧純熟的寫作者自嘲書讀得少、或是平常都不問世事,基本上我都不太相信。至少就我自己來說,開始持續閱讀的這幾年下來,我覺得自己透過閱讀所體驗到的確實對我寫下的MEME(按照小島的話來講)有所影響。如果當初更早開始好好讀書就好了呢。
  最後,雖然小島偏好的風格跟我喜歡的有所出入,我還是有從他的推薦裡找到幾本想讀的書,以下是印象比較深刻的幾本:
  1. 宮部美幸《火車》
  2. 阿嘉莎《一個都不留》
  3. 雅歌塔˙克里斯多夫《惡童日記》、《二人證據》、《第三謊言》
  4. 盧西恩˙拿赫姆《劫持波音七四七》
  5. Kelly, Kevin W. 《地球/我們的母星:太空人眼中地球之莊嚴及宇宙之神秘》(未有中譯版)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24會員
127內容數
記錄我的閱讀書籍,也分享給大家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