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網路上看到一篇故事,英國有一個厲害的修圖高手James Fridman,許多網友私訊請他幫忙修圖,而他都會以很幽默的方式來完成網友的要求。
例如網友想修得跟同框的兩位朋友一樣高。James就讓大家變成一樣高度。
最左邊的網友希望臉可以修得不要那麼圓。
James就讓他的臉變得一點也不圓。
的確有滿足網友的要求,不過是另類滿足、意想不到的回應。
讓我印象深刻也很觸動的是以下這兩則另類回應。
有個臉上有大胎記的20歲男生,請James把胎記修掉,讓臉好看些。
有個不滿意自己身材的女生,說自己從7歲便一直不喜歡自己的身材,嘗試過各種努力都無效。請求James幫忙讓她看到自己瘦下來是否會是美美的。
結果,我沒想到一直幽默搞笑回應網友的James,居然是這樣回應他們。
『就是獨特差異和不完美使我們成為人類。
不用隱藏你的獨特,
那就是你的一部份。
當你接納它,
別人也會開始接納它。
附註:老實說你的胎記看起來超酷的!』
『瘦不等同美。
別讓瘦身剝奪了妳人生的樂趣。
保持活力、健康飲食,
用自己原有的樣子活得開心。』
James的回應直接連結了人最深層渴望之一:自己的樣子是被接納與認可的。
這也讓我想到敘事實踐如何看待人的脫困,眼光的焦點移動,讓人更長出力量。
從「必須跟主流文化一樣」移動到「尊重自己的在地文化」,
從「聚焦在大眾如何看自己」移動到「聚焦在自己如何看自己」。
我想到錦敦在<最想說的話被自己聽見>書裡說到:
『在地性文化是某個地區、某個群體,或某個人對於所處世界的觀點與生活選擇。』
我從敘事治療的觀點來看,主流文化(人瘦、臉白淨是美)是一套滋養人共同聲音的文化,讓許多人從中得到共鳴與支撐。而在地性文化(身材胖胖的、臉有胎記)則滋養了人的獨特與珍貴聲音(鍾欣怡、炭治郎、哈利波特帶給世界的新能量)。兩種文化與聲音不一定只有對抗的可能性,也可以是互為主體,互相理解與多元尊重,在地性文化的獨特能帶來主流文化的發展蛻變、變革創新。
『有時主流文化是人們的重要資源,但有時卻也會造成困擾。什麼情況下,主流文化會對人產生不好的影響呢?我想就是當人失去主人的位置,只能任由外在文化凌駕個人選擇(在地性文化)之上,於是人失去了自己的聲音,失去主體性。丟棄了個人的文化,人就會受困,因為那代表人無法活出自己想要的生活。』
『因此在敘事治療對話中,我們常會帶進以下的對話:什麼是你自己的聲音?外在的聲音又是什麼?在這些外在文化之前,哪些是你想擷取來成為養分的?而哪些觀點其實並不適合你?』
所以人的脫困之道,在敘事裡可以透過深入地對話來陪人找到新的偏好可能。
『在面對主流文化強大的聲音時,可以簡單歸納出三個歷程,讓人從解構走到再建構:
1.看見主流文化的建構:這是誰說的?為什麼他要這麼說?
2.解構:我同意嗎?還有沒有其他的觀點?
3.再建構:我現在如何重新選擇一個自己想要的觀點?』
當然這三個歷程不是幾次對話就完成,而是要逐步從生命經驗中找回自身力量與資源,一步一步用自己的力量再建構出自己想要的故事版本。
從這裡回看James鼓勵網友重視與欣賞自己的樣子之回應,在我心裡連結到了敘事的提問:
主流聲音說的美,是誰說的?為什麼這樣說?那帶給人的支撐是什麼?
你真的同意和喜歡這個美的觀點嗎?有沒有出現過其他的可能性?
如果不喜歡,你想要的觀點會是什麼?什麼聲音能支持你活出喜歡的樣子?
在日常生活中,人可以常常這樣提問自己,試著去整理自己的在地聲音。
參考故事來源:https://happy715568049.blog/qingrangwobiangenghaokannanhaiqiuzhuptudashenbangxiudiaotaijizuihoutahuichuanzuiwanmeizhao/?fbclid=IwAR26wZcnnJgtEaQUb2BhGwnEahyZP0ohZq-0xSCoM7s6AtH3eG6VkrPQBS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