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文章將會是我的《
網格交易策略》電子書第二版的內容,先放上來與訂閱讀者分享。(第二版發行時間未定)
前言
為了方便決定個股的網格間距,我設計了 Google 試算表:
台股波動率與網格間距表,而且大約每個月都會更新一次。
我設計的網格間距表有個缺點:沒有美股。而且,我還得定期跑程式去更新這張表,對我自己來說也是一個時間成本。
在這篇文章裡,我會提供一個同樣簡單而且免費的方法,來協助我們(網格交易者)查詢個股或 ETF 的 beta,然後換算成合適的網格間距。本文的方法可用於台股、美股,甚至其他國家的股票和 ETF。
溫馨提醒:如果你不是
網格戰法的使用者,可以到此止步囉。
查看個股的 beta 值
所謂的 beta,指的是一檔股票或 ETF 相對於大盤指數的波動幅度。研判方式如下:
- 當 beta 值小於 1,表示個股的波動性低於大盤指數。數值越小,波動越小。
- 當 beta 值等於 1,表示個股的波動性與大盤指數相當。
- 當 beta 值大於 1,表示個股的波動性高於大盤指數。數值越大,波動越大。
要提醒的是,波動性越大,只代表股價上下幅度的變化大,而不代表股價更容易持續上漲。
Yahoo 香港網站可查詢台股和美股,其個股 beta 值是基於五年股價走勢計算出來的。美股的 beta 是以 S&P 500 指數作為比較基準,而台股的 beta 則是以台股大盤加權指數作為比較基準。參考下圖:
注意:Yahoo 香港網站上搜尋台股時必須輸入股票代號,如果用股票名稱(例如:台積電),會出現找不到股票的情形。此外,Yahoo 上面的台灣上市股票代號後面要加上「.TW」,例如台積電是 2330.TW。上櫃股票則是後面加上「.TWO」,例如六角是 2732.TWO。
某些個股在 Yahoo 香港網站上面查不到 beta 值,如下圖:
由上圖可知,Goodinfo! 網站的好處是它有統計多種時間範圍的風險係數。時間短的可以到 10 日、一個月,時間長的範圍包括三年、五年、甚至十年、二十年。我通常是看五年的 beta 值。
得到個股或 ETF 的 beta 值以後,接下來便可以把它換算成網格間距。
從 beta 值換算網格間距
初次決定某支股票或 ETF 的網格間距時,我是以這樣的方式來計算:把 beta 值乘以 5,再將結果去掉小數點,取最接近 5、7、10、15 的數值,因為我通常只用這四種間距。如果 beta 小於 0.8,我通常會捨棄,因為波動幅度太小,價差操作空間也就太小;除非那支股票長期都保持穩定向上而且符合存股條件,那又另當別論。
建議常用間距:5%、7%、10%、15%
舉例來說,某支股票的 beta 值為 1.5,那麼 1.5 乘以 5 得到 7.5,於是我會採用 7% 作為操作該檔股票的網格間距。如果相乘的結果恰好落在兩個常用間距的中間,例如 8.5,那麼就以個人偏好的操作風格來決定採用 7% 或 10%。當然這只是我個人的習慣與偏好,實際上並沒有任何科學根據或硬性規定不能採用 8 甚至精確到小數點的 8.5 來作為網格間距。
大體上,如果偏好更頻繁的短線操作,希望盡量捕捉到更多短線波動價差,那就選擇比較小的網格間距。如果希望盡量輕鬆省時,且不在意錯過一些小波動,那就採用比較大的網格間距(例如 10%)。網格間距越大,每一次加碼買進的數量(交割金額)也越大,當然每次獲利賣出的時候也更有感。
網格間距要多久調整一次?
我會根據實際的操作經驗和市況來微調網格間距,使其達到比較合適的數值。所謂的合適,並不是最佳或精確的意思,因為股價波動一直在變,故沒有最佳精確值;只要大致上能捕捉到你想要的波動價差就行了。
我的建議是:不要三天兩頭去調整網格間距,以免導致操作混亂。我認為每三個月檢視一次網格間距是否需要調整,已大致足夠。有時候,會因為特殊市況(例如急速漲跌)或出於策略考量而臨時調整網格間距,這也無可厚非,只要記住別太頻繁變動就好。畢竟網格交易的一個優點是透過機械化操作來讓自己省心、省時,切莫為了試圖捕捉任何小波動而令自己終日忙碌、操作混亂,那恐怕就本末倒置、得不償失了。
祝 操作順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