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一己的半自傳勵志新書
《加拿大鐵女手札 I 台灣移民生活思聞錄》邀推薦序文時,馬上想到了林口長庚醫院整形外科主治醫師張乃仁先生。張醫師不僅是副教授級的主治醫師,還是擁有近兩萬名成員的「國際顯微手術俱樂部」(International Microsurgery Club)社群的發起與主持人,經常以網路串連進行國際研討座談,與世界各國的醫師們交流頻繁,時間寶貴自是可想而知了。然而,我才開口邀稿,熱心的他馬上就答應下來,「王者風範」十足。
我不是張乃仁醫師的病患,家中三親六戚和朋友裡也沒有人行醫,單單就一位多年不見的堂姊是護士長,親弟弟則在美商做臨床新藥研究專案經理,但沒見過張醫師。我跟張乃仁醫師搭上線實在是緣份。實事上,張醫師一家五口,我們全家也都認識,結識地點不在台北,而是在地球另一邊的多倫多。
話說一五年春天,我在全加拿大最大的「三鐵共構」多倫多聯合車站內開了一家紀念品店,一日午後,一對夫妻帶著三個小男孩進到店裡來,當時店裡生意冷清,我一聽家人說話是台灣口音,便忍不住與他們熱情地攀談起來,聊天的對象就是張乃仁夫婦。張太太也是醫師,為了支持先生到多倫多兒童醫院訪問兩年而放下自身工作,協同三個活潑的兒子全家來到加拿大。
那年的聖誕節,我和先生艾瑞克邀他們一家來家裡吃烤雞餐,純粹只想給予一些「在外靠朋友」的精神扶持。後來,我也帶女兒去他們在醫院附近的大樓公寓探望他們,卻變成他們由我大吐苦水說移民生存有多難。張乃仁夫婦是我當年對抗逆境的見證人之一。
張乃仁醫師曾跟我提到網路的力量,當年他甫發起「國際顯微手術俱樂部」社群,一下子就吸引了全球一千兩百位業內專業人士加入,他建議我也可以考慮運用社群媒體來擴張生意。我沒有採納,後來收了自己的小店,因為應徵上了店隔壁的火車站的客服員,又成功轉調到通勤火車上成為「車掌小姐」,工作到二零二二年,頗資深時卻決定引退好好過日子。同樣的年歲時間裡,張醫師所領導的「國際顯微手術俱樂部」規模持續透過數位放大,大到出版了專業醫學期刊,還在海外舉行研國際討會,又專賣紀念品,證明他的思想和眼界遠高過我這只求生存糊口的人。
甚至,一六年春天,家父肝癌情況不樂觀,張乃仁醫師從多倫多飛回林口長庚開會,還特地幫我帶上一盒加拿大花旗蔘,在若大的長庚醫院建築中親自替我送到我父親的病房裡,令我感激肺腑。一七年間,張醫師完成訪問工作全家返回台灣,不久他介紹兩位也是前來見習的年輕女醫師給我們,一位待的時間較短,便乾脆寄住我們位在市中心那小小的家裡。張乃仁與我自是不約而同地認為,「朋友」就是在需要時能儘量互相照應。
這些年我總是透過臉書看著張醫師如何與病人正向互動還有他們一家的狀況。光陰荏苒,此刻覺得自己有幸見過張乃仁夫婦三位公子孩提時的樣子。而回頭看看,自己當年嘗試創業,最大的收穫一是混進了加拿大的一間大公司裡,家庭的經濟才開始有著正向的提升,另一便是認識了許多善良的人,仁心仁術的張乃仁醫師便是其一。多年以後我以文字出版《加拿大鐵女手札 I 台灣移民生活思聞錄》話當年,張乃仁副教授百忙中仍爽快贈我一推薦序,是我莫大的榮幸,也足見我的好福氣。
★★更多購買《加拿大鐵女手札── 台灣移民生活思聞錄》新書的選擇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