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個西班牙朝聖之路,學到的五件事

2023/03/22閱讀時間約 11 分鐘
寫著「第一個」朝聖之路,也是期許自己未來到某個時間點,還會願意把一切放下的上路。這是當我走到終點聖地牙哥(Santiago de Compostela)時,心中出現的強烈感覺:「總有一天我會再回來走」,也許還是決定一個人上路,也或許會和某個人。這篇分享我在這西班牙朝聖之路徒步五週的路上學到的五件事。
路上遇到不少走過好多次的朝聖者(多半為歐洲人),他們都跟我分享那份「每次走,都有不同體悟」的喜悅。這段路程對我不是「人生一定要走一次」般可以切得一乾二淨,我也真實感受到這段淬煉的過程是自己生命的一部分,它讓我回歸到本質,更貼近自己−那個上帝創造的我。
一直很想整理這趟路程帶給我爆炸般的獲得,但總覺得表達不容易全部到位,就像朝聖者們彼此間常說「唯有親自走過的朝聖者,才能完全體會。」不過我還是努力濃縮了一下,試圖把自己走朝聖之路的過程,帶給我的學習反思,整理成以下五點:

1. 培養意志力和正向思考

這過程培養了我的意志力。一部分是因為距離很長,再怎麼有體力的人也需要三到四週時間,所以它本身就不是一個「立即見效」的投入,需要一路砥礪自己、勉勵他人。遙遠的距離,不單是身體上的消耗和磨練,更多是長時間的心理戰,尤其是當身體狀況又不好的時候(例如:腳起水泡、腳痛、肩膀痠),較容易出現的天人交戰、自我質疑。
另外,每天遇到的「環境」不見得是自己喜歡的,但無論颳風下雨、太陽曝曬,就是得上路(當然你可以選擇「停走」一天,但想想一個月有多少時間可以讓你碰上讓你「滿意」的天氣XD),所以可以鍛鍊自己「面對順境、逆境,心都如止水般的平靜安穩」,是個不錯的心態磨練(除非你選擇一路抱怨XD 是也沒人阻止的了你哈哈)
關於距離的長短,我也和路上遇到的朝聖者分享一個有趣的正向思考:
如果我每次想著總長距離將近800公里,第一個念頭就會想著「好長!真的可能走完嗎?」這就陷入了自我懷疑的心理,因為過去多數人都沒有任何經歷,可以讓自己判斷並肯定「我是可以走完的」。
但當我把總距離「拆解」成我每天要走的里程數(平均20~30公里,因當天身體狀況增減),我很自然地會有信心,也覺得這是我絕對可以做到的。而我只要每天堅持走幾個小時,我終究一定會抵達終點。
我也發現,這跟人生一樣,就是每天都努力朝著目標前進,做有價值的事,累積起來,最終總是會完成設定的目標。最近也發現,這心態也可以成為心理學家研究的「成長型思維(growth mindset)」和「恆毅力(grit)」。

2. 培養獨處的能力

隨著資訊的普及化,現代生活步調只有越來越快的趨勢,願不願意慢下來、敢不敢慢下來、如何慢下來,反而很有門檻,也因此,「能不能讓自己慢下來,與自己獨處」成了一個難得且能差異化的軟實力。微軟創辦人比爾蓋茲的成功關鍵就是他堅持「積極的孤獨」,每半年都會給自己空出整整一個禮拜的「思考週(Think Week)」,讓他重新聚焦定位微軟的方向,以及他們基金會的關注的方向。
「當你按下電腦的暫停鍵,它停住了;當你按下人的暫停鍵,他啟動了。」−Thomas L. Friedman
在朝聖之路上,每天的漫漫長路中,即便路上會遇到其他朝聖者,可能邊走邊聊天,或邊休息邊分享,但很實際的是每個人體能都不同,一定都還是會有自己一個人走的時候(即便是夫妻一起走,我看到不少人也是各走各的速度,然後階段性的休息等另一半)。又或者有些時段(中午、傍晚)、選擇走的路段(要走比較遠的路)遇到的人會少很多,甚至我也幾次是半天都見不到一個身影,看得到的就是路上的黃色箭頭指引、沿途的風景、經過的村落和教堂(有些村落很小,加上經過的時間點,也是看不到任何人)、聽得見的是自己的呼吸聲、偶爾會有鳥叫聲、汽車經過聲(幾次甚至安靜到,連環境的聲音都沒有),這種頻率不高的完全獨處狀態,對習慣獨處的我是種享受,但我也發現,這狀態如果太長、太久了,我也會感到不太習慣。
這路途的獨處時光,給我很多機會靜下心傾聽自己身體的需要、心靈的需要,也給我時間和上帝像朋友般的傾吐對話(有聲的禱告、無聲的禱告、反覆思索和意念)。我也幾乎每天拿出小本的日記,把那天的思考、靈感快速紀錄下來。

3. 探索自我,並更了解自己

這點我覺得和第二點的「獨處」很相輔相成,因為有更多時刻是在「獨處」的狀態,所以也自然會靜下來探索。中間出現多次自己和自己、自己和上帝摔角的狀態,但也是透過這掙扎的過程,可以深刻認識自己、反思自己、探索自己。
朝聖之路就像是人生的縮影,許多我在生命中的優先順序和重視的要素,都在那條路上的大小決定中顯露無遺。我重視「與人的真誠關係」,一路我沒刻意,卻也頻頻選擇遇到人時,主動和人真誠的互動,有時可能是蜻蜓點水式的真誠問候和關心身體狀況,當遇到有緣、也願意彼此分享更多生命故事的朝聖者,我也都自然地選擇放下目標導向的型態,配合已有規劃的對方,多停留一起吃個飯、喝個酒、聊個天。
另一個在路上很真實反映出我人生的狀態是「我總是選擇大多數朝聖者不會選的路徑走」,雖然路線基本上是依循黃色箭頭的指示,但中間有好幾條是路線分兩條路,並在某個村/鎮/城再度交會,有一條算是「主要路線(就是大多數朝聖者會走的)」,另一條就像是「替代路線」,通常後者都是要多走幾公里「繞路」經過其他村落或教堂。而我這次幾乎都選擇「另一條道路」,有時是因為下榻的庇護所(refuge; albergue)主人或認識的朝聖者跟我分享到另一條路的不同:像是會經過一個很特別的小教堂、要走一段長達18公里的路程、經過的那個小村落的庇護所值得推薦等等。當我聽到這些「亮點」時,便讓我在隔天上路遇到這個岔路時,選擇了另一條較少人走的路。而這些不一樣的選擇,確實讓我經歷了特別的體悟和體驗。
像是在Pamplona城住的庇護所主人C在庇護所和我聊天問起我隔天離開預計走到哪;我回說沒計畫,打算順其自然;C便告訴我在離那20公里處的村落Muruzábal,有條繞道的路(detour)往下個村,要比一般直行的路多走4公里,但可以繞去到一個羅馬式小教堂 Iglesia de Santa María de Eunate,特色是其八邊形的建築構造。C繼續熱情地說:「那個地方很不一樣,會冥想的人進去教堂裡面,在那冥想,你會有很不一樣的感受。」
隔天走時,當我到Muruzábal時,看到一個小指示牌指往Eunate,看著一個個經過的朝聖者繼續往前走,我便轉向另一頭去。這繞出去的路,是條獨處且堅持的路段(因為非主道路,標示也不清楚),在太陽下走的我只聽到自己的呼吸聲、感受到自己的狂滴的全身汗珠。但我在走了快一小時後,總算到了這靜謐的小教堂,只看見兩個朝聖者坐在教堂外草皮上休息、聊天,以及一台開車來的家庭。
我付了一歐進去坐在教堂內好一陣子,閉上眼,安靜地感受那個片刻,沒有任何聲音,就是滿滿自己的呼吸氣息。

4. 培養與人連結的能力,也學習愛人

在朝聖的路上,許多朝聖者們分享一路所經歷的感受時,第一個最常提到的興奮便是「朝聖之路,讓我認識從世界各地而來的朝聖者」。我對這部分沒有那般的新鮮感,對我來說,「敞開心,大量與人交集」的狀態和我自己稱的「背包客精神」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和似曾相識之感。
儘管不是我新的感受,但「和人連結」確實是會在朝聖的過程中培養的。我覺得主要有兩個原因,第一,朝聖的過程讓自己的心越來越敞開,願意和人產生互動和連結;第二,這條路會慢慢磨掉對自己的執著和關注,越往前走,越放下自己:關於對時間的掌控、自己原本預計想達到的目的等。而放下越多的自己,才越有空間可以容納對其他人的觀察,主動表示關心、搭話。因為這條路,不只含有自己的期待和夢想,也還有別人的。
題外話,搭話、小談(small talk)多數歐美朝聖者不是什麼難事,但我想亞洲人多數偏含蓄內向的個性,隨意地漫談聊天較少天生擁有。而這一路上,有很多機會可以讓自己練習(當然背包旅行也做得到)。
我覺得「背包客精神」在這條路上,確實可以被用得淋漓盡致,習慣和所謂的「陌生人」聊天、分享、相處,也是這一路最讓我一路受益良多且恩典滿滿的部分,也交了不少 ”Camino friends (朝聖之友,就是在這路上認識的朋友XD)”。

5. 學習放下和失去

一直覺得這是我人生很大的課題,對我最大要學會放下的是:「一再認識人,卻也一再說再見,但也不見得真的會再 見」,這是之前四年的國外生活最讓我卡住的地方。尤其當我認識很投緣的朋友,因彼此各有各的路,必須各自上路。即便知道,現在有網路和通訊軟體可以聯繫,但那個分離,總讓我內心充滿糾結,害怕和當下那個時刻道別,因為知道未來不管彼此怎麼樣發展,下次見面時,就和現在不一樣了。
我理解到自己之所以會有這恐懼,是因為我很真誠且認真投注我的情感在人身上,像是陷入流沙般,要耗費很大的心神去處理自己的抽身/心,而我也做不到乾脆不投注情感在人的關係上。所以這讓自己往往陷入兩難,耗費很多精神在內心把這些放下。
而朝聖之路一直在幫助我面對和處理「放下」的五味雜陳。不執著拘泥地緊抓情感線,而是當我們必須分道揚鑣的時候,我學習越來越自在、卻不失真誠地和對方互道「Buen Camino (Good Way,是朝聖者彼此間的一個祝福話語,有點類似「一路順風」的感覺,但有多層的涵義)」。

最後的最後:人生旅途中,「參與」的重要

最後分享一段我在中間點Sahagún的庇護所,下午為朝聖者們舉辦的分享會。簡單的吃吃喝喝,並讓願意參加的朝聖者坐下來分享前半段的朝聖心路歷程。
其中有一段,他們在桌上擺滿了撲克牌大小的圖卡,並請朝聖者們各自選一張圖卡是可以表達自己到目前的朝聖經歷。整個分享是一段很敞開的過程,有人分享到對逝去另一半的思念、有人分享到在等待一個還不確定結果的畏懼……。而我選的圖是一條「轉彎的道路」,我記得自己大概是這麼說的:
我發現人生就像是Camino,雖然我們每個朝聖者都走在看似同一條道路,但我們其實都走在自己的Camino上。我們或許在中途有相遇、相交,但我們也最終會因速度和期待的不同而慢慢分開,各自繼續走在自己的Camino上。如果我們要到終點,無論別人一路再怎麼支持鼓勵,最終還是「自己」必須走完這條Camino。所以我很大的感受是,我們表面上的終點都是聖地牙哥,但其實我們內心的終點都不一樣。
我相信每個人去走朝聖之路,收穫和學習都會不一樣,即使在同一個時間點、走在同一條路上。儘管這段過程確實是我目前為止最「爆炸性(overwhelming)」的一段經歷,但我認為,路的本身沒有魔力或光環,它只是透過普通的路及樸實的方式,讓朝聖者們回歸到我們人的核心本質,我也相信這是人生旅途中,我們需要帶著走的能力(如果這可以被稱為能力的話XD)。或許不見得所有走完的朝聖者都獲得這個能力,但我相信,只要用心認真地「參與」在這條路上,經過「洗禮」後回來的自己,仍是持續以另一種方式走在專屬你的Camino上。
小備註:西班牙文的Camino,意思是Way 道路。
7會員
17內容數
從CSR、永續、到目前的ESG等趨勢關鍵字,甚至這幾年「循環經濟」、「淨零」等相互關聯的概念也被熱烈討論。社會要推進永續轉型,除了政府、企業、組織等是關鍵,大眾的力量不可缺少。這個出版專題從一個永續碩士畢業並認真生活的地球公民觀點出發,去反思「環境保護(E)」、「社會責任(S)」、「公司治理(G)」跟每天生活的關係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