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篇細數了貝加蒙歷史,講到這個城市如何被東征的亞歷山大拿下、在希臘化和羅馬時期發光發熱,最後沒落於拜占庭時期。
這篇則要好好講一下貝加蒙遺址介紹及考古挖掘成果。
上城與下城
貝加蒙是一個有計劃擴張的城市,和許多古代城市一樣,分成「上城」與「下城」。上城也稱作「衛城 Akropolis」,指的是至聖的神殿、皇宮區域,外圍環繞堅固的堡壘。下城是平民居住區域,當城市遇到戰爭時,居民就會往山上跑,躲進衛城內躲避敵人攻擊。
衛城因為是蓋在山頂上,受到陡峭地形影響,山上的建設像梯田一樣一層一層的,上山的路也都沿等高線彎來彎去,緩和走路爬升的痛苦。
遺址現在有一條纜車,可以從山下直達衛城,纜車看出去確實很陡,但山頂規劃良好,梯田的設計看起來就像個操場,走起來不覺高低落差。
考古挖掘
貝加蒙遺跡在14世紀被義大利考古學家首次發現,但真正開挖是到 19 世紀後期。
1864年,奧斯曼帝國委託德國工程師
Carl Humann 來這裡進行道路鋪設前期調查,順道到貝加蒙遺跡走走,當時的貝加蒙遺跡尚未正式開挖,但當他到的時候,發現遺跡雜草叢生,大理石甚至被當地人當成建材搬去蓋自己的家或拿去燒成石灰,物盡其用。
Carl Humann 從來沒學過考古但對古代遺跡很有興趣,在那個時代,歐洲強國熱愛透過收藏和展示世界各地的寶物來強調國家強盛和提升民族自豪感,有錢人之間也掀起一波考古熱(
延伸閱讀:德國富商炸出「特洛伊遺址」)。眼看貝加蒙遺址沒有受到妥善保護,Carl Humann 到處尋找人脈籌措資源,終於吸引了柏林博物館的注意願意出資開挖,也獲得蘇丹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 (Sultan Abdul Hamid II)同意,允許德國人在1878年進駐挖掘。
德國考古團隊對「大祭壇(也稱作宙斯祭壇)」特別有興趣,當時大祭壇其實只剩下地基,珍貴的浮雕飾帶是在晚期建立的防禦牆中被發現,也算是誤打誤撞,幸運的被以這種方式保存下來。最後,德國向鄂圖曼蘇丹買下整座大祭壇運回柏林,在柏林貝加蒙博物館還原重建,成為重要館藏。
亞歷山大·康茲 (Alexander Conze) 是柏林古物收藏的負責人,負責監督大祭壇搬運。他曾經說過:
“我們並不是沒有意識到把一座偉大紀念碑從它原始生長的土壤中撕裂開來並帶到我們的國家意味著什麼。在這裡,我們永遠無法供應它原本生長的陽光,以及那個創造它且深深影響它的環境。但我們確實把它從更徹底的崩壞中拉了出來……”
在 1990 年代後期,大祭壇成為土耳其遺產歸還對話的一部分,尤其在文件沒有保存下來的情況下,購買文物的合法性一直存在爭議。
衛城配置
從山下進到衛城有一條主要街道,以一系列急轉彎的路線蜿蜒上山,兩旁有市集、商店、倉庫,可見商業的活絡。從下圖模型可以看到,主要道路從照片右邊的市集進入,經過大祭壇、商店,再左轉進入衛城大門,大門內的區域分成兩側,街道右側是皇宮區,左側是面朝山下的神殿區和大劇場,走到頂端就是圖拉真神殿。
遺址介紹
大祭壇/宙斯祭壇 Altar
大祭壇呈現ㄇ字型,正面有寬闊的樓梯爬升至祭壇中央,祭祀時會在火壇焚燒公牛或公羊來獻祭。
來自貝加蒙博物館的360度全景模擬圖,模擬西元129年羅馬時期哈德良在位時的大祭壇,圖片最右側是位於平原區的下城,有許多羅馬時期興建的大型建築物。
大祭壇最珍貴的是柱廊下方的帶狀飾帶(Great Frieze)是希臘雕刻的傑作,帶狀飾帶高 2.30 公尺長 113 公尺,長度僅次於雅典帕德嫩神廟,比人還巨大,刻畫奧林帕斯諸神大戰巨人的故事(Gigantomachy),也藉此紀念貝加蒙大敗凱爾特人和馬其頓。
從大祭壇的廣場大門走進來,第一眼看見的是大祭壇後側(東側)飾帶,正中央是天后赫拉、海克力士和宙斯的四匹馬大戰巨人。倒下的巨人盾牌上還刻有「馬其頓的國旗符號:維吉納太陽」來偷偷慶祝貝加蒙王國大勝馬其頓。
赫拉與四匹馬大戰巨人,馬的右側是海克力士,但浮雕已不見,只剩下名字。右下角巨人的盾牌上刻有馬其頓太陽符號。 (photo by Rafael Rodrigues Camargo)
馬其頓的國旗符號:維吉納太陽 (photo by SilentResident)
再往右是宙斯和雅典娜雙雙拉開的戰線,兩者的姿態呈現完美對稱。
宙斯大戰泰坦巨人。海克力士在這場戰役中扮演重要角色,可從位置安排在宙斯旁邊而知其重要性,但浮雕已不知去向,只剩下左邊寫著他的名字。 (photo by Rafael Rodrigues Camargo)
上圖可以看到,宙斯站在兩個已經倒的巨人之間,其中一個被宙斯的雷霆刺到大腿,宙斯轉身正要擊殺最右側跪著的蛇腳巨人領袖波菲里翁,並派出他的老鷹咬巨人的蛇頭,巨人結實的背部線條和屁股讓人印象深刻。宙斯戰場的右邊是雅典娜的戰場,雅典娜是宙斯的女兒,也是貝加蒙守護神。
雅典娜大戰泰坦巨人 (photo by Rafael Rodrigues Camargo)
上圖可以看到,雅典娜左手持盾、右手抓住巨人阿爾庫俄紐斯的頭髮,試圖把他拉離地面以脫離長生不死的力量,並派出蛇纏住他的身軀還從胸口咬下去。大地之母蓋亞倒在雅典娜腳下為兒子求情。勝利女神Nike從右邊飛進來為雅典娜加冕,預示了結局。
下面影片是貝加蒙博物館推出的「貝加蒙祭壇 3D 模型」,完整收錄大祭壇的浮雕,是現今還原度最高的版本。
如今,浮雕們被一塊一塊地拆除搬遷到柏林貝加蒙博物館重建,原址只剩下一塊地和三棵樹,其中一棵樹蓋在大祭壇中央,無比空白。
大祭壇已經搬去柏林了,只剩下地基以及三顆樹來標示位置。衛城蓋在山頂和山坡上,可以看到大祭壇廣場是蓋在一個高起的平台上,面對山下。
貝加蒙是新約《啟示錄》早期七大教會之一,《啟示錄》記錄了耶穌寫給七個教會的七封信。給貝加蒙的信在第2章第13節寫道:「我知道你的居所,就是有撒旦寶座之處」。許多評論家認為,山腳下的城市可以看到大祭壇持續不斷的獻祭之火,就是《啟示錄》所說的「撒旦的寶座」。
貝加蒙圖書館 Library
歐邁尼斯二世另一個偉大的成就是建立貝加蒙圖書館,藏書二十萬卷,是當時第二大的圖書館,僅次於埃及。埃及托勒密王朝怕貝加蒙的館藏太過豐富會超越他們,禁止出口莎草紙給貝加蒙,於是貝加蒙就改用羊皮紙來書寫。
據文獻記載,圖書館有一個大型閱覽室,四周擺滿書架,中央矗立著智慧女神雅典娜的雕像,這座雕像是雅典帕德嫩神廟雕像的複製品,目前放在柏林貝加蒙博物館。圖書館外牆和書架之間留有空隙,讓空氣流通,防止圖書館在安納托利亞溫暖的氣候下變得過於潮濕。手稿寫在羊皮紙上,捲起來後存放在這些架子上。
據史料記載,西元前47年,羅馬共和國的凱撒大帝征服埃及並焚燬了當時最大的亞歷山卓圖書館,藏書過半被毀,馬克安東尼因而把貝加蒙圖書館的所有藏書帶到埃及送給托勒密末代王后克利奧帕特拉(俗稱埃及艷后)。
圖書館的實際位置其實還沒確定,目前推測是雅典娜神殿北邊柱廊的附屬建築。
圖書館推測位在照片右上方的第一堵和第二堵牆之間,和前方的雅典娜神殿柱廊相鄰。
雅典娜神廟 Temple of Athena
經過宙斯祭壇再往上爬的左側就是「雅典娜神廟」,蓋在西元前四世紀貝加蒙王國建立以前,是這裡最古老的神廟,用堅固的安山岩建造,為前後兩廳格局,外牆環繞最古老的多立克柱式。神殿小小的,祭祀廣場卻很寬敞,廣場四周有柱廊。但現存神殿只剩地基和一個通往劇場的通道。
來自貝加蒙博物館的360度全景模擬圖,可以看見雅典娜神廟位於圖片中央,廣場周圍有柱廊,圖書館位於左側柱廊後方,宙斯祭壇位在圖片外的右下方。
在貝加蒙王國統治時期,第一任統治者再次修建它,歐邁尼斯二世為了慶祝打勝仗,又替廣場打造一個兩層樓高的大理石大門作為勝利紀念碑,上層的雕刻欄杆上刻有從戰敗的高盧人手中掠奪來的戰利品和戰利品,大門和大祭壇一樣被搬到柏林貝加蒙博物館。
從圖書館看向雅典娜神廟廣場,四周還可見部分柱廊,神殿位在樹的後方靠右,僅存地基。
雅典娜神廟小小的,位在左側的樹和右側的牆之間,偏牆那側,隱約可見長方形地基。
與圖書館相連的北側柱廊,照片視角是從雅典娜神廟廣場往圖書館方向看。
神廟旁邊有個神奇階梯,我們沒預期的就低頭走進去,想不到一個轉彎,路的盡頭竟是極陡的大劇場,差點滾下去。
雅典娜神廟旁的通道窄窄小小的,縮身低頭走起來像剛被夾出罐子的泡菜。
大劇場 Theatre、酒神廟 Temple of Dionysus
大劇場有 80 排座位,是所有古代劇院中最陡的。從頂部座位到舞台區域的垂直落差為50公尺。座位區有兩條腰帶把座位分三層,最多可以容納10,000人。
經考據,前方舞台是木製結構,只在有表演的時候搭起來,面對舞台的右邊還有一座供奉酒神狄俄尼索斯的神廟,和大劇場建築相得益彰。據說古代居民時常在酒神廟前喝酒喝得醉醺醺的,再晃到劇場舞台前唱歌跳舞。
酒神廟僅剩地基,入口階梯朝向大劇場舞台,舞台位在照片左上角。
圖拉真神廟 Trajaneum
圖拉真神廟是獻給羅馬皇帝圖拉真及宙斯菲利俄斯,後來哈德良雕像也被放在裡面供奉著,建造於西元 114 年圖拉真統治時期,直到繼任者哈德良上任後才完工。矗立在衛城至高點,是衛城內唯一一座羅馬建築,四周環繞著科林斯柱。在挖掘過程中,在內殿廢墟發現了圖拉真、哈德良雕像和宙斯菲利俄斯的雕像碎片,現藏於貝加蒙考古博物館。這座神廟在幾次地震中受重創,最終成為廢墟。
圖拉真神廟廣場和雅典娜神廟廣場一樣有ㄇ字型柱廊,照片為兩側的柱廊,後側柱廊因地形關係比較高。
圖拉真是一位用心於內政改革、鼓勵擴建公共工程又積極於對外擴張的皇帝,把帝國疆域擴張到歷史上最大範圍,深受元老院愛戴。他的繼子哈德良則是保守住父親的大片江山,勤奮走遍羅馬帝國各個行省,光是貝加蒙就至少來了兩次。哈德良愛男人更是公開的事,在他統治期間,會帶著他的情人
安提諾斯Antinous出巡,據說是男女都搶著看的極品。
圖拉真神廟的建築結構技法也很值得看,因為神廟是蓋在山頂上,要在陡峭的斜坡蓋出偌大的神廟廣場,需要填補山坡和廣場平台夾角懸空的地方,因此平台下方蓋了 11 個拱形隧道用來支撐上方廣場的重量。
貝加蒙在2014年被評定為世界文化遺產,這次參觀後,確實是一個非常值得花時間停留的地方啊。一般來說,世界各地考古挖掘出來的文物都送進博物館保存了,遺址不過剩斷垣殘壁。但參觀遺址還是有很多好玩的地方。雖然經過幾千年人事物都改變了,但這塊土地是不變的,可以看見實際的城市規劃、衛城和周遭地景的關係,就算是曬曬太陽、摸摸土壤也好,也是很感動。就像是負責大祭壇搬運的亞歷山大·康茲說的,把大祭壇搬進博物館,就永遠無法供應它原本生長的陽光,以及那個創造它且深深影響它的環境。
回到台灣後還是很懷念當時的晴空萬里和居高臨下的景色啊!
歡迎「愛心」「追蹤」「贊助」
//感謝您的行動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