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實話,檸檬看書買書還是有點外貌協會的,這本書我是看了封面+書名就丟進購物車了⋯⋯殊不知,它如此迷人,好幾篇都讓我反覆到看,因此,想好好聊聊。
作者申惠雨從小就想當個植物學家,而長大的他在植物學上不僅學有專精,成為一名植物分類學博士,也是唯一連獲英國皇家園藝協會四面金牌的畫家(而且第一次參加就拿了第一名),對申惠雨而言,研究植物和畫畫一點都不衝突,而他的目標是繪製韓國本土的寄生植物,尤其是那些大眾所不認識的。
他在居住的小區裡開設了「植物諮商室」,他和前來諮商的人們了植物、聊相關知識、或是關於植物的任何事情。偶爾,主題會意外的往不停的方向展開,聊起人生、生活或是其他方向等。而他在取得前來諮商的人們同意後,將諮商內容記錄下來並整理成著作,於是有了現在面前的這本書。
這本書總共分為四章和最後一個特別章。第一章 從我們身邊的草綠之間發現的閃耀喜悅、第二章 心灰意冷的時候想去的地方、第三章為明天做準備的植物教我的事、第四章 守護珍貴瞬間的故事和植物諮商室的溫暖小故事。每一章又有若干小節,各自獨立,互不影響,在章節中,有作者繪製的美麗植物插畫配上短短幾句小語,我稱之為「植物瞬間」,像是拍照按了快門一樣,凍結植物美好的姿態,每一幅都像是藝術品般美麗。
以下,挑兩個有感覺的小節聊聊。
「你思考過雜草有什麼功能嗎?」
認真說,還真沒有。不過 在思考雜草有什麼功能前,我們似乎更應該先定義什麼是「雜草」?而作者也是這樣做的,在想讓水蜜桃結實纍纍的果園裡,如果長出了西洋蒲公英,那麼西洋蒲公英自然會被當成雜草,但是這是人類以「功能、共用、目的性」作為前提的主觀性區分,事實上,並沒有人定義西洋蒲公英等於雜草。
相同的,一個系統、團體或公司的運作,我們會希望在對的地方放上對的螺絲、對的人、對的技術人員,而不是所謂的「雜草」。那麼,往回推,我們想要坐在那個位置、成為那樣的人,就得先明訂目標,才能知道往那個方向的路。這樣的道理在人生、職場或各個場所,放之四海而皆準。
「別問『擅長嗎?』試著問『喜歡嗎?』」
有位諮商者提到,教小朋友畫畫是很開心的事情,不過與其說是在畫畫,不如說是在「玩」畫畫比較貼切,一邊玩,一邊畫畫當然開心。但是家長教了補習費,當然希望孩子學到東西。但是,畫得好不好真的那麼重要嗎?申惠雨也提到,他特別喜愛某個時間點,某條路上經過的那一大片牽牛花,而那對他來說是寶貴且感激的小小瞬間。比起證明自己擅長做什麼事,說明自己喜歡某件事的理由真的是既簡單又快樂。
在我的求學過程中,沒有太多時間或金錢學習額外興趣,在出社會後,我用自己賺的錢彌補了自己這方面的匱乏。我不是在尋找自己擅長什麼,我只是想知道,在做什麼的自己是快樂的?所以,我學彩印(Rubber Stamps for Crafting)、畫畫、刺繡、刻橡皮擦章或各種大家覺得奇妙的課程,過程中當然有挫折(畫了一個晚上卻發現自己在農曆七月,或刺繡時,滿手都是洞),但是更多時候,發現新奇的、好玩的、有趣的任何事情讓我很開心,而在這些時刻,我知道我自己的眼神閃閃發亮,我喜歡那樣的我自己,那一刻不就是最美好的時刻嗎?至於擅長與否?反正擅長這件事情有專家在,不一定需要我啊!
任職心理師的表妹說過一段話:「每對父母在孩子出生時,只希望孩子能健康快樂,為什麼後來又有這麼多要求呢?」這句話在我心裡久久無法忘懷。或許家人、社會對成長的我們有諸多要求,但我們心裡始終有個孩子,記得照顧那個孩子,多問問他,你喜歡什麼?
只是兩個小節,就寫了好長一篇,還有其他也覺得很棒的小節想分享,但更希望喜歡的人也可以看看這本書,就像前文說的,也能擁有那些寶貴而感激的小小瞬間。
在寫這篇文章的同時,也花了點時間稍微查了一些相關的資料。申惠雨本人的繪畫天份遺傳自母親,而靠著自己的興趣加上努力將植物和繪畫結合在一起。這是申惠雨花了許多心力繪製的某種蕨類。
這是申惠雨用於繪圖的工具、標本和圖片,是否在照片中看到了最近很流行的那枝鉛筆?
最後放上一張申惠雨作畫時的照片,整體氛圍傳達給我的就是一種極為療癒的感覺,也將這些感覺傳遞給每一個閱讀此文的人。
文.圖|申惠雨
譯|林芳如
出版社|先覺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