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與父母工作的過程中,常會聽到家有青少年子女的父母,對於和這年紀的孩子相處感到挫折與心累。
隨著孩子長大,從牙牙學語、每天要跟自己討親親抱抱秀秀、什麼大小事都想與自己分享,到他們開始有自己的生活圈、問一句今天好嗎只得到一聲嗯、回家後便關上房門與自己阻隔,這樣親子分離的過程,其實很難適應。
孩子的長大往往伴隨父母失落的歷程
但我們的社會文化,幾乎不談父母該如何在孩子長出自己的過程中適應調整,於是許多的失望、誤解、衝突油然而生。
就像我們很難只用單一的應對方法解決自己各個階段遇到的問題,與孩子一同長大也是一樣的,在他們的不同階段、父母的角色都會有所改變。
可能會從一個全然的英雄、完美的照顧者,慢慢移動到引導型的導師、教育者,再到地位更加接近的忘年之交、解任務的夥伴。
父母慢慢的注意到自己對孩子的影響力,隨他的世界增大而下滑
自己的建議被接受的比例開始改變,孩子對事物的價值觀無法與自己永遠高度相像;失去這樣的影響力與控制感,本來就是會讓人失落的事。
拾起這樣的失落,把十幾二十年間大量轉移到孩子身上的注意力,再慢慢放回給自己,問問自己想要怎麼樣的生活、挑選自己鍾愛的餐廳、為自己與伴侶規劃兩人的旅行...等,需要優先考量的主體終於可以回到自己。
有個爸爸曾在回顧自己與孩子的關係時告訴我,現在出門已經不再是由他一個人決定,而是全家人輪流尋找自己喜歡的目的地、喜歡的餐廳,在每月一次的家庭聚會時邀請其他家人一起前往。
當爸爸把孩子當成一個平等的主體後,他才發現孩子們很能規劃這些活動、尋找好吃的美食、在彼此正向回饋中樂意參與家庭的聚會、加深彼此間的情感連結,不因長大有了各自生活圈而疏離。
▍更多林淳頤心理師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