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手起家:21漫漫回鄉路(下)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返鄉祭祖(圖片引用自網路)
1949年,對中華民族來說是個分水嶺,一群人跟國民政府倉皇撤退到台灣,根本不知此去一別,竟長達40年,兩岸形成對峙,互不承認對方政權,禁止兩岸人民往來,連書信都無法寄達。
一群只有10幾20歲的年輕人,被迫離開家人、形隻影單,除了親眼目睹爸爸的回鄉路之外,Susan也透過爸爸的朋友,聽到了許多感人故事。
何老先生1930年出生湖北省房縣。當年他為了幫忙家計,17歲自願從軍,跟隨國民黨四處打仗,最後踏上了台灣土地,然而故鄉和至親,無時無刻都藏在心底深處,促使他在1987年成立「外省人返鄉探親促進會」,
老蔣總統曾允諾過老兵,「帶你們來就要帶你們回去」。但真正幫忙實現願望的是風燭殘年的蔣經國總統。
陳老先生,在1988年陪何老先生回大陸探親。他描述著:「那長達10天的返鄉路,先搭機到香港,再坐火車到廣州,再搭機至西安和北京,原本要繼續搭機到武漢,但當時北京氣溫是零下17度,飛機一時飛不了,只好改搭火車到武漢,再從武漢搭火車至十堰市,最後坐著汽車行經鄉野,才一路顛簸到被大山包圍著的房縣,歸途漫長艱辛。」
陳先生回憶時仍忍不住哽咽:「何下車時,姊姊和弟妹都在家門迎接,雙方相擁而泣,但看著記憶中只有3歲的小妹,而今鬢髮不再烏黑,他半刻都說不出話來。」
何先生返鄉第一件事,就是到父母墓前祭拜,他徒步前往墳地,然後噗通一聲跪倒在墓前,哭喊著:「媽,我回來了,我回來看您老人家,您在哪裏?媽,40多年了!」日夜苦盼,卻只見到墓碑,他再也忍不住激動的情緒,潰堤大哭,同行的人也都紅了眼眶。
這些流亡老兵,每段故事都令人鼻酸,黃先生也是其中之一。當年來台時還是學生,「那時16歲,還年輕,也不知道情況,覺得好玩,同學幾個人一起說走就走。」他在國共內戰時,成了流亡學生,1949年被國民黨帶到台灣,根本來不及與母親告別。
黃先生描述,他們搭乘的那艘登陸艇只能負載2,000人,船上卻擠了4,000多人,一路從廣州航向高雄,「這兩天一夜實在非常心驚膽跳」。
他說:「剛開始到台灣覺得很新鮮,因台灣大部分地方未經戰爭洗禮,比當時戰亂的大陸來得整齊漂亮許多,一開始都好玩,小孩子嘛,好奇!」經過一兩個月的心情沉澱後,他的返鄉意願日漸強烈,卻發現早已回不了家,只能追隨父親--抗日烈士黃紅將軍的腳步,18歲時報考了陸軍官校,慢慢在台灣落地生根。
將近40年的分離,黃先生於1987年首次回老家時,一個人從香港搭火車進入大陸,先至廣州,才到湖南。他回憶:「火車開得十分緩慢,坐在窗邊看著外頭,映入眼簾盡是荒煙蔓草的衰敗黃土,火車一面走、我一面掉淚,心想大陸怎麼會變這樣子?」
當火車抵達湖南,母親和弟妹到車站去接他,「母親那麼多年沒見,30多年了!相見情景很悲哀,一看就哭了,但過陣子就慢慢高興起來了。」
那時大陸經濟不佳,父親生前是國民黨的軍人,家人受到牽連,全家被趕到廟裏去住,他特意帶了電視和許多金戒指,希望幫助親人改善生活。
黃先生說,當時甚至有老兵朋友變賣台灣房產,把錢帶回去改善老家的經濟環境。大陸親戚知道老兵有存了一些錢,不時會來信,希望贊助修宗祠的款項,甚至連修路的寄錢理由都出現了。
第2次回湖南探親時,黃江南順道陪一位同鄉張姓將軍回去。張將軍已經70多歲,帶著台灣妻子回老家,沒想到元配竟然終身未改嫁,一個人胼手胝足、含辛茹苦,養大孩子和孫子,張將軍和兩位妻子互看,3個人瞬間老淚縱橫。
張將軍對髮妻滿心歉疚,但誰也不怪誰,他們都明白,這是大時代的悲劇和無奈,反倒是旁邊的孫子,凶悍地要爺爺給奶奶一個交代,張將軍只是哭,什麼話都說不出來。
與何先生、黃先生有相同傷痛的老兵多到不勝枚舉,根據報導,有個年輕小伙子,不過是去幫媽媽打瓶醬油,也有的只是去別個村子買米,就被徵兵處抓去當兵(俗稱抓壯丁),40年後才回到家裡,這些來台理由荒唐到說出來,沒幾個人相信,還有更多的外省人,像Susan的媽媽一樣,家不見了,根也不見了,連家都沒得回,只能把心思寄望在下一代。
每個老兵的故事都是一部辛酸史,有的困在二段婚姻裡,有的孤獨一生,更慘的例子是臨老入花叢,一身積蓄被騙得精光,只靠著同袍好友濟助維生,但也有些榮民伯伯將一輩子的存款,悉數捐給社福或慈善機構,自己則過著儉樸的日子。
部份資料引用自多維月刊
圖片引用自網路
圖片引用自網路
圖片引用自網路
圖片引用自網路
即將進入廣告,捲動後可繼續閱讀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這是我為接下來的連載小說計劃所新創的專題,小手上路,不熟練之處請多包涵,題材均來自周遭人事物,再加上想像與自由發揮而成,寫作的時候我是作者,完成之後,讀者才是作者,可以邊看邊恣意想像,化文字為想像畫面,讓人物靈動有生命,讓我們共同完成這部作品。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命運捉弄,先與遠親取得連繫的媽媽,因不在開放之列,無法申請返鄉,爸爸反而成了第一批核准的外省人,原本可同行的媽媽又因跌倒,傷了腿無法同行,換成了四弟陪爸爸回山東老家。 送件申請的外省人數量遠超過預期,受理單位不得不增辦人手,對這些殷殷期盼的老人來說,都等了快四十年了,怎麼這些日子就特別難熬,Susa
Susan的爸爸來台時,還是青澀模樣,隨著就業、成家、生養孩子,已日漸出現老態,「回家」一開始是期盼,後來逐漸變成不可及的夢想,午夜夢回看著故鄉的山、故鄉的水,呼喊著表情模糊的家人,枕巾都不知濕了幾回,來自煙雨江南的太太也是,眷村太太中有位會做杭州菜,有時拿來家裡分享,Susan的媽媽每回都是含著淚
大姐才懷孕四個月時,婆婆和娘家媽媽就商量好,依地利之便,這胎就由娘家媽媽幫忙作月子,婆婆到時候會殺幾隻自己養的雞,煮麻油雞給媳婦補身體,但人算不如天算,大姐快生產之際,媽媽竟然跌倒傷了右腿,連自己都需要家人照顧,更別提幫大姐做月子了。 不得已之下,姐夫只好把大姐送回鄉下,婆婆至少可煮三餐給Susan
這天大姐上完了課,忽然覺得很頻尿,但每次又只上一點點,去慢了厠所還會滲漏,她問旁邊已生過兩胎的同事,同事提醒她會不會是提前破水,還教她怎麼分辨,她說:「羊水聞起來像蛋白的味道。」 看了再多的書,都比不上一個有經驗的產婦,大姐自行搭計程車前往醫院,到了醫院還自己辦理住院手續,最後才打電話給出差的老公,
婚後大姐與先生討論好,先過上兩年小倆口的日子,再準備懷孕,Susan的大姐覺得要一個步驟、一個步驟慢慢來,先學會扮演妻子的角色、媳婦的角色,都適應得差不多了,再開始備孕。 大姐是個書呆子,她利用課餘在社區讀書館借了所有孕期營養的書籍,認真翻閱還勤做筆記,第一個月還不到下個月經週期,她就自己買了驗孕棒
結婚之後,大姐還是在娘家旁邊租房子,每天晚餐和先生都回娘家吃,還帶二個便當當隔天的午餐,小倆口只有早餐自理。 一遇到星期六,夫妻倆就會回位於鄉下的婆家,婆婆不放心媳婦的手藝,還是主導三餐,因為公公務農,連早餐都要煮飯、炒菜,Susan的大姐就在一旁幫忙洗菜和切菜,還有飯後幫忙洗碗。 婆婆是急性子,又
命運捉弄,先與遠親取得連繫的媽媽,因不在開放之列,無法申請返鄉,爸爸反而成了第一批核准的外省人,原本可同行的媽媽又因跌倒,傷了腿無法同行,換成了四弟陪爸爸回山東老家。 送件申請的外省人數量遠超過預期,受理單位不得不增辦人手,對這些殷殷期盼的老人來說,都等了快四十年了,怎麼這些日子就特別難熬,Susa
Susan的爸爸來台時,還是青澀模樣,隨著就業、成家、生養孩子,已日漸出現老態,「回家」一開始是期盼,後來逐漸變成不可及的夢想,午夜夢回看著故鄉的山、故鄉的水,呼喊著表情模糊的家人,枕巾都不知濕了幾回,來自煙雨江南的太太也是,眷村太太中有位會做杭州菜,有時拿來家裡分享,Susan的媽媽每回都是含著淚
大姐才懷孕四個月時,婆婆和娘家媽媽就商量好,依地利之便,這胎就由娘家媽媽幫忙作月子,婆婆到時候會殺幾隻自己養的雞,煮麻油雞給媳婦補身體,但人算不如天算,大姐快生產之際,媽媽竟然跌倒傷了右腿,連自己都需要家人照顧,更別提幫大姐做月子了。 不得已之下,姐夫只好把大姐送回鄉下,婆婆至少可煮三餐給Susan
這天大姐上完了課,忽然覺得很頻尿,但每次又只上一點點,去慢了厠所還會滲漏,她問旁邊已生過兩胎的同事,同事提醒她會不會是提前破水,還教她怎麼分辨,她說:「羊水聞起來像蛋白的味道。」 看了再多的書,都比不上一個有經驗的產婦,大姐自行搭計程車前往醫院,到了醫院還自己辦理住院手續,最後才打電話給出差的老公,
婚後大姐與先生討論好,先過上兩年小倆口的日子,再準備懷孕,Susan的大姐覺得要一個步驟、一個步驟慢慢來,先學會扮演妻子的角色、媳婦的角色,都適應得差不多了,再開始備孕。 大姐是個書呆子,她利用課餘在社區讀書館借了所有孕期營養的書籍,認真翻閱還勤做筆記,第一個月還不到下個月經週期,她就自己買了驗孕棒
結婚之後,大姐還是在娘家旁邊租房子,每天晚餐和先生都回娘家吃,還帶二個便當當隔天的午餐,小倆口只有早餐自理。 一遇到星期六,夫妻倆就會回位於鄉下的婆家,婆婆不放心媳婦的手藝,還是主導三餐,因為公公務農,連早餐都要煮飯、炒菜,Susan的大姐就在一旁幫忙洗菜和切菜,還有飯後幫忙洗碗。 婆婆是急性子,又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幸福的鬼島》一書深入探討臺灣的歷史,作者透過自身及家族的經歷,反思了二戰後臺灣社會的身份認同與記憶。書中揭示了歷史的複雜性,以及個人在家庭和國家歷史中的角色。透過作者的故事讓人反思自家的上一輩又是如何經驗這段歷史,這不僅是對個人過去的探索,更是對整個臺灣民族故事的追尋。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國共內戰和大陸人遷移到台灣的時間大約在1945年之後。今天我想分享的這個故事的時空背景就是在國民政府搬遷到台灣之後的其中一位退役的軍官的故事。 故事內容 這是白先勇的另一部短篇小說:《歲除》也收錄於他的《臺北人》小說集裡。歲除也稱為「除夕」或「除夜」,指的是農曆年的最後一天,有除舊更新的意思
Thumbnail
烏來娃娃谷,有一處冒著煙的熱水,小嬰兒「哇」的一聲,父親走出木屋,把產婆交給他的一包東西拋入河谷,嬰兒哭的更大聲,外婆問:「你拿去的胞衣(胎盤)埋好了嗎?」父親不明就理的答道:「丟河裏了」,外婆大叫:「怪不得小娃兒,要大哭了,河水那麽湍急,我不是告訴你要拿去屋後埋起來嗎?」
在之前的幾集中我曾跟大家分享過有關國共內戰和大陸人遷移到台灣的故事,時間大約在1945年之後。今天我想分享的這部短篇小說,則發生在1945年到1981年之間。故事主要講述了一群國軍空軍及其家眷之間特別的回憶。這篇小說來自於白先勇的作品《臺北人》中的《一把青》。或許己經有很多人看過改編成電視劇的版
Thumbnail
國共內戰結束後,許多大陸人移居臺灣。故事以1949年國民政府搬遷到臺灣後的時空背景展開,講述了一位退伍軍官賴鳴升的故事。故事發生於除夕之夜,象徵著新舊交替,人生的轉變演化。故事展現了退休人士內心的矛盾情感,以及對過去輝煌歲月的懷念與反思。
上 抗日勝利,還都南京的那一年,我們住在大方巷的仁愛東村,一個中下級的空軍眷屬區里。在四川那種閉塞的地方,煎熬了那些年數,驟然回返那六朝金粉的京都,到處的古迹,到處的繁華,一派帝王氣象,把我們的眼睛都看花了。 那時偉成正擔任十一大隊的大隊
Thumbnail
這是記憶與記載的時差。因為這些時差,讓我們迂迴於現在、過去與未來。 時間既不是直線也不是迴旋,而是在那裡兀自擺盪。一不小心,兩條時間就連在一起,假裝成脈絡相連的回憶;一不小心,一條時間就斷成兩半,各自尋找記憶的歸位。 這是我老爸的故事。故事是我的想像,也是存在。
Thumbnail
八   話說父親聞知台灣事,便一個心思想到台灣發展謀前途。他在【遺兒孫詩】寫道【學成聞知台灣事 返家收租欲遠航 翻浪出帆泉州港】。   父親終究下定決心瞞著家裡的兄姊私下收田租啟程遠航,他登船地就是從宋元時期開始就是世界貿易大港的泉州港。我想在戰爭年代大陸和台灣貿易交通應該是斷絕的,而今對日抗戰
Thumbnail
五   正當父親少年時期,中日戰起,初期砲火從瀋陽、華北、上海而至華中,國民政府已將首都遷往重慶。國共不管政治主張如何分歧,在西安事變後表面上已經是全民全面抗日。在台灣方面日方於西元1937年開始徵用台民當軍伕。   根據家鄉【九都鎮誌】(南安市九都鎮):「民國27年(西元1938年)5月廈門淪
  我2024年2月27日(二22395)開始撰寫父親的傳記【父親的歸鄉路】,其中參考的文獻是以父親的自傳詩【遺兒孫詩】為主軸,輔以父親參與編撰的【南安縣17都埔頭紫雲黃氏旅臺宗支錄】。真正觸動我動筆的是這次2月21日(三22389)到2月24日(六22392)與家兄、嫂返埔頭參加埔頭良庵大宗祠元宵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幸福的鬼島》一書深入探討臺灣的歷史,作者透過自身及家族的經歷,反思了二戰後臺灣社會的身份認同與記憶。書中揭示了歷史的複雜性,以及個人在家庭和國家歷史中的角色。透過作者的故事讓人反思自家的上一輩又是如何經驗這段歷史,這不僅是對個人過去的探索,更是對整個臺灣民族故事的追尋。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國共內戰和大陸人遷移到台灣的時間大約在1945年之後。今天我想分享的這個故事的時空背景就是在國民政府搬遷到台灣之後的其中一位退役的軍官的故事。 故事內容 這是白先勇的另一部短篇小說:《歲除》也收錄於他的《臺北人》小說集裡。歲除也稱為「除夕」或「除夜」,指的是農曆年的最後一天,有除舊更新的意思
Thumbnail
烏來娃娃谷,有一處冒著煙的熱水,小嬰兒「哇」的一聲,父親走出木屋,把產婆交給他的一包東西拋入河谷,嬰兒哭的更大聲,外婆問:「你拿去的胞衣(胎盤)埋好了嗎?」父親不明就理的答道:「丟河裏了」,外婆大叫:「怪不得小娃兒,要大哭了,河水那麽湍急,我不是告訴你要拿去屋後埋起來嗎?」
在之前的幾集中我曾跟大家分享過有關國共內戰和大陸人遷移到台灣的故事,時間大約在1945年之後。今天我想分享的這部短篇小說,則發生在1945年到1981年之間。故事主要講述了一群國軍空軍及其家眷之間特別的回憶。這篇小說來自於白先勇的作品《臺北人》中的《一把青》。或許己經有很多人看過改編成電視劇的版
Thumbnail
國共內戰結束後,許多大陸人移居臺灣。故事以1949年國民政府搬遷到臺灣後的時空背景展開,講述了一位退伍軍官賴鳴升的故事。故事發生於除夕之夜,象徵著新舊交替,人生的轉變演化。故事展現了退休人士內心的矛盾情感,以及對過去輝煌歲月的懷念與反思。
上 抗日勝利,還都南京的那一年,我們住在大方巷的仁愛東村,一個中下級的空軍眷屬區里。在四川那種閉塞的地方,煎熬了那些年數,驟然回返那六朝金粉的京都,到處的古迹,到處的繁華,一派帝王氣象,把我們的眼睛都看花了。 那時偉成正擔任十一大隊的大隊
Thumbnail
這是記憶與記載的時差。因為這些時差,讓我們迂迴於現在、過去與未來。 時間既不是直線也不是迴旋,而是在那裡兀自擺盪。一不小心,兩條時間就連在一起,假裝成脈絡相連的回憶;一不小心,一條時間就斷成兩半,各自尋找記憶的歸位。 這是我老爸的故事。故事是我的想像,也是存在。
Thumbnail
八   話說父親聞知台灣事,便一個心思想到台灣發展謀前途。他在【遺兒孫詩】寫道【學成聞知台灣事 返家收租欲遠航 翻浪出帆泉州港】。   父親終究下定決心瞞著家裡的兄姊私下收田租啟程遠航,他登船地就是從宋元時期開始就是世界貿易大港的泉州港。我想在戰爭年代大陸和台灣貿易交通應該是斷絕的,而今對日抗戰
Thumbnail
五   正當父親少年時期,中日戰起,初期砲火從瀋陽、華北、上海而至華中,國民政府已將首都遷往重慶。國共不管政治主張如何分歧,在西安事變後表面上已經是全民全面抗日。在台灣方面日方於西元1937年開始徵用台民當軍伕。   根據家鄉【九都鎮誌】(南安市九都鎮):「民國27年(西元1938年)5月廈門淪
  我2024年2月27日(二22395)開始撰寫父親的傳記【父親的歸鄉路】,其中參考的文獻是以父親的自傳詩【遺兒孫詩】為主軸,輔以父親參與編撰的【南安縣17都埔頭紫雲黃氏旅臺宗支錄】。真正觸動我動筆的是這次2月21日(三22389)到2月24日(六22392)與家兄、嫂返埔頭參加埔頭良庵大宗祠元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