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回分享待命中應有的心態,這篇來說說服勤必備行李之一——錢要怎麼帶?
敝司航線眾多、航網密集,從早到晚的待命都有機會一秒走向全世界。問題是:這麼多不同國家的貨幣,到底該怎麼準備?
待命的麻煩不只是配合原班表的規劃必須調整,待在國外的時間增加,就算乖乖待在飯店房間不出門,考慮到國外的物價水準,光伙食費就有很高的機率爆預算。因此阿姨的職涯初期和一般初入職場的上班族一樣,採用信封理財法控制預算,只是信封裡裝的是不同國家的貨幣。
事先換好不同國家的外幣,比方說美金100、歐元50、泰銖1000之類。吃飯錢、飯店接駁車司機、床頭小費等金額不高的花銷用現金;套裝行程、遊樂園門票、保養品等破千的非常態支出才會掏出信用卡。
然而,隨著無接觸服務、行動支付普及的現在,是時候發展符合時代潮流、以及人愛偷懶的本性、和方便控制預算的方法。
【待命前貨幣準備】
我待命前,會再次確認皮夾裡有下列物品:
- 兩張實體信用卡,其中一張卡現金回饋至少2%,是國外主力消費卡。另一張備用,只有在特殊情況下才會拿出來。
- 以下幣別的小面額現鈔:美金、泰銖、台幣。
且聽阿姨解釋其中原因。
【實體信用卡】
和早年每次消費堅持付現不同,現在國外消費能刷卡的店家我一定刷卡,必須付現的場合才會用現金。不帶太多硬幣紙鈔,不但省去事前換匯跑銀行的時間,而且還能少掉很多被偷被搶、還有錢包又厚又重的的困擾。
雖然刷卡要另付1.5%手續費,但現在很多現金回饋的信用卡基本折扣都大於2%,足以cover這筆額外費用。而且各家銀行不定時還會推出加碼3%到5%不等的優惠。所以信用卡很難用、刷卡不划算的觀念已經是過去式了。
至於另一張備用卡就不一定要有現金回饋了。阿姨懶惰,不想再花時間比較各家折扣,所以藉職務之便辦了張敝司的聯名卡,純粹當主力卡片萬一刷不過的多一重保障。至於附加的優惠,像是機上免稅品更划算的折扣、員工優惠機票優先check-in、免費使用機場貴賓室等福利,因疫後復甦飛行時數暴增、休假天數隨之遞減的關係,還沒機會享用就是了。
使用信用卡的另一個好處是不必浪費時間記帳。因為刷卡當下系統就會記錄消費時間地點金額,省去手寫或App記帳的時間和精神。此外,也沒必要刻意壓低預算吃最便宜的麵包泡麵果腹,久了反而傷身。不如就正常飲食,有菜有肉有飯的便當再怎麼貴價位大約就落在15~30美金。所以只要收到帳單時把上個月金額最高的項目調出來檢視,吃掉薪水的真正元兇就一目了然。相信我,刷卡金額最高的品項通常和口腹之慾關係不大。也就是說,被浪費掉的錢通常在其它意想不到的地方。
說到記帳,其實行動支付Apple Pay會比實體信用卡更方便。為什麼呢?
刷卡記錄帳單、網銀也查得到。但比起進入網銀、電子帳單前得先輸入一連串英文字母和數字,Apple Pay只要一感應,就會立即顯示當次消費除購買物品外的所有資料。而且Apple Pay和實體卡片最大的差別,就是部分店家、一定金額以下不接受分期付款。
不能分期,意味著之後收到帳單必須一次繳清,因此花錢會變得更𧫴慎。
也許頭一兩次會被嗶嗶聲後不必馬上付錢的快感蒙蔽,等被高額帳單多嚇幾次之後就會懂得克制物欲了。
不過就算虛擬錢包再怎麼方便,信用卡還是要帶在身上,作為萬一感應失敗或手機沒電時的備案。
【現金】
行動支付盛行, 只要帶手機就能行遍天下。不過機器總有故障或沒電的時候。為了應付突發狀況以及cash only的場合,少量現金還是有必要的。加上部分國家小費文化盛行,隨時準備小面額的紙鈔是基本禮儀。避免兌換大鈔,則是降低拿到偽鈔的風險。
🇺🇸美金:10張1元紙鈔。
敝司設有外幣提款機,阿姨會一次提領20~30張一元鈔票。
看起來好像很多,不過這疊鈔票消失的速度比流水還快。尤其在美國,只要有人經手的服務都要付小費:給飯店接駁車司機一件行李一塊、飯店附的免費早餐給離座前記得留下一塊紙鈔給服務生(即使他只幫你倒杯茶而已)、床頭小費一天一塊。就算外站停留期間只待在飯店不外出,最少就要先支付3塊美金,而這筆費用公司不會另外支付。
然後敝司本籍組員一個月平均兩趟美國班計算,光小費支出最少6塊。然而經過疫情影響和環保意識抬頭,多數同事已習慣自備毛巾等個人清潔用品,需要多一個大行李箱容納,就要再多付2塊。如果當月還要執飛其它東南亞航線的話,不到3個月這筆「小錢」就會花光光。
而部分東南亞國如越南,國家法幣幣值實在太小,因此小費配合當地人習慣支付美金。
所以無論待命勤務,還是執飛美加航線前,只要錢包裡的1塊少於10張,要不趕在報到前提領,不然就得等到下蹋飯店櫃檯再把錢找開了。
🇹🇭泰銖:20元鈔票數張
曼谷是敝司不少歐洲航線的中轉大站。因此組員有不少機會執飛曼谷班。
和美國一様,泰國也有小費文化。紙鈔最小幣值20塊。但泰銖不像美金小額鈔票隨領隨時有,外幣現鈔種類最多的兆豐銀也不見得每次都換得到。
因此離開飯店前總要提醒自己提早幾分鐘到櫃檯把大鈔換開,阿姨的習慣是一次換兩張百元鈔。
只是看似如此周全的計劃,還是有疏漏的時候。大通膨時代,錢愈來愈經不起花,稍不留意身上的小票便一張都不剩了。但小費不能不付啊,怎麼辦呢?
🇹🇼新台幣:10張百元鈔和10個10元硬幣
這就是出國在外,還是要放點台幣在身上的原因之一了。
美元雖貴為世界強勢貨幣,然而面對價高的歐元和英鎊,小費2塊美金顯然是不夠的,但一次拿出3張紙鈔,無論對心還是荷包都是重傷。這就是台幣能派上用場的時候了。
阿姨極少執飛歐洲航線,上線十多年大概不超過20趟。加上疫情前歐元和英鎊對台幣最高分別是40比1和50比1這種嚇死人的天價。因此這兩種外幣不列在必備清單裡頭。
而且就算被抓飛,歐洲國家刷卡就足以應付日常開銷。至於小費就暫時拜託同事代墊。
多數組員會選擇回程航班飯店到機場的接駁車上再返還同事。只可惜人的記憶並不可靠,賒帳案例時有所聞。加上敝司不成文的規定,小費通常由當班最資淺的同事代收。新進人員薪資普遍不高,再多這麼幾次折騰對他們無疑是多一重負擔。
阿姨上了年紀記憶力也不好,而且也不喜歡欠錢的感覺,因此我會直接給台幣整數。
假設歐元對台幣33比1,小費2塊歐元,我會付同事70塊。多出來的零頭就當買個方便,順便省下同事找錢的麻煩。
第二個理由,是備著給負責免稅品的同事換錢用。
機上免稅品即便有折扣優惠,仍是筆不小的支出,因此刷卡是主要付款方式。但偶爾還是會碰到堅持付千元大鈔的長輩。
換錢用的鈔票和銅板公司同樣不會另外準備,由當班免稅品負責人自行負責。一兩次尚可負擔,但組員畢竟不是銀行不是小7,零錢總有用光的時候。
這時同事們錢包裡多幾張國父、多幾個蔣公,就是最好用的神主牌。
還有一點,敝司某些航班報到時間處在非常不人性的凌晨三四點。正是睡眼惺忪、半夢半醒的狀態,請假率高在所難免。如果臨時被迫服勤這些航線,根本連早餐都來不及吃。有了這點小錢,至少還能抽個空去販賣機投個錢買瓶牛奶墊墊胃。
小小錢包,不僅網羅世界各地的貨幣,還可以認識自己與他人的用錢方式。
這裡有其他航司現役的讀者嗎?歡迎分享你們的花錢小撇步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