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辦一所學校,就少建一座監獄。」雨果說。
少年院是整個教育體系的縮影,反映了社會的失敗與每個人的冷漠。
起初看到書名,感到奇特,為何作者會用「不會切蛋糕」來形容呢?帶著好奇與疑惑開啟了閱讀之旅。作者宮口幸治,原為兒童精神科醫師轉為投身少年院,擔任法務技官;因工作的關係,需協助鑑定發展障礙的少年犯,進而觀察到許多兒童在發展方面有問題卻不曾就診,再加上求學的過程中沒有人發現他們其實是需要特殊教育,並在學校遭遇霸凌或出現行為偏差,最後成了非行少年。
作者剛上任時,負責診療是的全院最棘手的少年。該名少年不服管教,一點小事便導致情緒大爆走。只要他一動粗,馬上警鈴響起,而全院職員衝來制服他。但當作者實際接觸他時,看到的是一名個子嬌小、面無表情、寡言的少年。因與少年的面談對話緩慢,於是作者將之前常在醫院看診使用的複雜圖形測驗拿出來讓少年寫,測驗結果令人大吃一驚。
複雜的圖形讓少年臨摹後,跟原圖的接近度趨近於零。這背後代表的是,少年可能無法正確認識周遭所有事物,也意味著他可能無法正確理解大人所說的話語。
文中提出的重要觀點:
1.「不要逼孩子反省」,是由於孩子根本沒有基本的智能來理解人際關係,甚至也沒有能力去反省,因此能做的是,增強孩子的認知能力,促使他們瞭解「行動前要考慮後果」。切因一時衝動而做出偏差行為。
2.非行少年的特徵:不擅長唸書、拙於溝通、社交技巧拙劣、固執、行事衝動、情緒化、行動前不會考慮對方的狀況、無法控制力道等。
3.訓練社交技巧,由於手機普及只要隨意動動手指,就能找到要聯繫的對象,卻也使非行少年不懂得在適當時間撥打電話,甚至連電話內應對的基本禮儀也不在意。(就自身的觀察,青少年與父母在電談時,幾乎沒有覺察到自己的口氣、態度......等,易對父母頤指氣使。這些基本的教導不能等,之後都會回歸到自己身上!)
4.臨界於智能障礙者,往往與一般人無異,也很少被察覺其需要幫助,因而錯失接受援助的機會。當這群無人察覺障礙的少年跟不上課業、交不到朋友、運動又不好,在學校遭到霸凌的風險高。更有甚者,從被害人成為加害人,尋找弱勢的對象來紓解自己的壓力。
5.或許,最能夠解決的辦法是在小學階段直接提供課業輔導,讓孩子學會如何唸書。(當孩子對課業提不起勁、回家功課不寫、上課無法集中等狀況發生時,容易成為課堂上的客人,走過、路過就錯過了!真的要面對問題,好好處理它,才能安穩往下一關前進!)
6.建議在求學教育階段要提供孩子學習系統性的社會教育,EX:社交技巧、情緒控管、待人禮節、問題解決能力。
文中作者有提供了幾個建立兒童的認知功能強化訓練:臨摹、尋找、數數等,可能內容不夠深入,若想要更進一步瞭解,需再找其他相關書籍加以補強。另外,作者提出的「讓罪犯轉變為納稅人」,才是當今司法真正的投資,也會對社會有更大的幫助。面對少子化,人才的培育,是社會亟需關注的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