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行少年(Juvenile Delinquency)一詞,泛指12歲以上未滿18歲觸犯法律、行為偏差的少年。原為兒童精神科醫師,後轉為少年院法務技官的宮口幸治,在作品《不會切蛋糕的犯罪少年》中,分享親自接觸這些犯罪少年後,對這群人的認識和理解,也拉響教育體制的警鈴。那些老師和家長們眼中的「調皮」、「不認真」的學生,需要的不是責罵,而是援助。他們自幼便不斷地發出求救訊號,如果我們多點理解和關懷,或許能拯救他們的一生。
非行少年的特徵
說到罪犯,我們都會認為他們的心靈扭曲可追溯至被家暴、霸凌、虐待等不平等的對待。當然,作者也發現有些少年有如此的背景,但他們之間更顯著的共通點其實是自幼便展露出的特徵:
1.認知功能不全: 推想能力薄弱
2.無法控制情緒: 容易發怒
3.不知變通: 不擅應付意料之外的情況
4.自我評價錯誤: 不了解自己的問題點,過度自信或缺乏自信
5.缺乏社交技巧:拙於溝通
+1 動作笨拙: 動作不協調
被忽略的求救訊號
「關於智能障礙者,一般社會大眾經常誤以為周遭的人一定會發現並伸出援手。其實,輕度智能障礙者在日常生活中與一般人並無明顯差異…輕度智能障礙者、臨界智能障礙者的平常生活,往往與一般人無異,有無人察覺其障礙。等到出事了,眾人才驚呼:『怎麼有人做得出這種事?』」(p.145)
如上述,輕度智能障礙者和臨界智能障礙者因較難被察覺,校方時常無法發現這些孩子其實並不適合一般教育,所以也不會多加費心,也因此,這群少年小時候幾乎沒有上過醫院,也通常是在遭警方逮捕後,接受診療才發現他們的問題。
而這群該被呵護,卻因種種因素而被疏忽的孩子,長大後因認知功能障礙等問題,越來越無法應對周遭的變化,持續累積壓力的情況下,除了拒絕應付有壓力的環境,也開始將情緒發洩在不當的地方,出現種種偏差的行為。若想拯救這群少年,「關鍵是在小學時期發現求救訊號與及早應對」(p.141)。
孩子心房的門把裝在門的內側
「孩子心房的門把裝在門的內側。」(p.200)
這群孩子其實是渴望學習的,當一般教育部適合他們時,他們需要接受的是特殊教育。而在根據作者多年的經驗,歸出「打開孩子心防的最大關鍵是突然醒悟的經驗,大人的任務是盡量提供促使兒童覺醒的機會,而不是靠說教或斥責強迫對方打開心房」(p.200)。
改善偏差行為,孩子必須發現自我和提升自我評價。孩子在少年院團體生活中透過人際關係來發現自我,並經由各類體驗和教育提升自我評價。大人該做的是營造能讓少年自我改變的動機,而非強迫斥責與提醒。
總結
在閱讀《不會切蛋糕的犯罪少年》後,我覺得自己先前對非行少年的理解近乎無知。當我們看見了少年罪犯,我們總謾罵,年紀輕輕不學好,是社會亂源,但我們卻忽略了整體社會對輕度智能障礙者和臨界智能障礙者的不友善。他們自幼便不斷發出求救訊號,但教育和醫療體制的不夠完善,造成這群需要援助的少年被社會遺忘。
「預防方法就是及早發現需要援助的兒童,並伸出援手,最能提供有效援助的則是學校…我深切期盼學校今後能提供不同觀點的教育,其內容也能日益充實」(p.233),或許大家多點了解,議題受到更多重視,少了受折磨和誤會的孩子,就會多了點微笑和美好。